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应试技巧吐血推荐课件.ppt
41页吐血推荐)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应试技巧部分内容 题量时限(分钟)测试目标一言语理解与表达2525文中词句含义理解能力、文章段落的准确理解掌握运用程度(包括片断阅读与文章阅读两种题型)二数量关系2525基本数量关系的快速理解和计算能力三判断推理4540图形推理、定义判断、演绎推理、事件排序的基本能力四常识判断2010涵盖法律、政治、经济、公共管理、人文科技等方面,考察应试者在这方面应知应会的最基本知识以及运用基本知识分析判断的能力五资料分析2020较简单的图、表、文字资料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合计135120第一部分 言语理解与表达 包括: 1.对词和句子一般意思和特定意义的理解; 2.对比较复杂的概念和观点的准确理解; 3.对语句隐含信息的合理推断; 4.在干扰因素较多的情况下,能比较准确地辩明句义,筛选信息; 5.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对文章的主旨进行正确地分析和判断片断阅读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一、对词语的理解考察对代词的理解考察对名词的含义考察对近义词、同义词的辨析1、考察对代词,如“此”、“这样”、“它”等指代性内容的理解方法:一般可以从离代词最近的句子中寻找,多数隐藏在代词前边的句子中,少数则隐藏在代词后的句子中。
例:光滑的皮肤和人造的泳衣哪一个在水中的阻力小?这些泳衣采用了特殊的纤维,接缝都放在身体的背面,使其不影响运动员的动作另外,泳衣的重量和色彩也不容忽视显然,谁都想穿比对手更轻的泳装,后者则涉及心理因素及品牌形象问题句中的“后者”指() A.接缝都在身体的背后 B.一些泳衣采用了特殊的纤维 C.泳衣的色彩 D.泳衣的重量答案:C2、考察对名词的含义如“隐性信息 是指”?等一般词语的意思的理解方法:可以在上下文中找带有并列、转折等性质的关联词的具体句子例:社会上的各种传言和议论,有的是无中生有,有的是空穴来风,我们要善于思索和分辨空穴来风”的意思是()A.有洞穴没有风进来,比喻无缘由的事B.有洞穴就有风进来,比喻事情不是完全没有缘由的C.好像洞穴中的风一样飘忽不定,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D.好像洞穴中的一股风,它是朝着某个方向吹去的答案:B3、考察对近义词、同义词的辨析方法:可以从词义、感情色彩及词语的搭配上入手例:“五四”前后西方文化大引进,新的政治、科技词语大量甲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方面的新词语极其活跃,如“知识经济”“特区”“下岗”“炒鱿鱼”僧,核裂变之际,各种微粒高速碰撞,便产生新的微粒。
语言现象乙 依次填入甲、乙两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A.涌现 与此雷同 B.诞生 与此雷同 C.诞生 与此类似 D.涌现 与此类似 答案:D二、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方法1.看短文中各句子之间的关系一般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三种方法2.看上下文中带有并列、转折、递进等性质的关联词的句子例1.生态环境保护与人们的现实经济利益之间往往存在着矛盾退耕还林、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或措施从长远来看是符合人类利益的,但常常需要牺牲一部分人的现实利益, 填入横线上最恰当的是() A.因此人们应当以生态环境为重 B.一次人们要有长远的眼光 C.因此矛盾不可避免 D.因此人们要有自我牺牲精神 答案:C例2.如果我们只把过去的一些文件逐句照抄一通, ,更谈不上正确的解决什么问题那样即使我们口头上大讲拥护毛泽东思想,实际上也只能是违反毛泽东思想填入横线上最恰当的是() A.那就连一般问题也解决不了 B.那就不能解决什么问题 C.那就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D.那就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答案:B三、对段落的理解即对文章主旨、作者意图进行概括、分析、判断和推理方法1.注意一些限制型的词语,如“都”、“除了”、“大多数”等,一般情况下,太绝对、太片面的表达都是不正确的。
方法2.在转折性句子中,转折词后面的句子一般是“重心”句方法3.善于排除冗余信息,用已知衡量未知例1:人们以为芳香剂能净化空气,其实不然,试验表明,大多数芳香剂对神经系统有毒害作用,少数还可导致血系统损害,对皮肤粘膜有刺激作用等对一般人来说,偶尔使用芳香剂,不至于造成危害,但家中有呼吸系统疾病等症状者,最好少用或不用 对这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是() A.有些芳香剂对空气没有污染 B.使用芳香剂都会伤害身体 C.家里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不要使用芳香剂 D.家里没有病人,也只偶尔使用芳香剂 答案:B例2.人,就是想探寻宇宙奥秘,觅其所未见,因此为探天险而丧生者已为数众多人类必须征服自然,金沙江之类的天堑改变成通途,事关国计民生,造福当今后世不意缆车之发明却大大发展了旅游事业,大量赚钱,满足了弱者也能登临天险的好奇心,后果却摧毁了人们对自然界天险探寻的乐趣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最准确的概括是()A.缆车的发明可以使自然界的天险变成通途B.缆车可以使旅游业赚钱,也满足了游客探险的愿望C.缆车可以让弱者登临天险而不必担心有生命危险D.缆车满足了人的好奇心,也限制了人对自然的探寻答案:D例3.“你工作多久挣的钱,才够买一个麦当劳的巨无霸”?如果猛然被着样提问,多数人可能会打个愣,因为不少人通常习惯另一种算法,即我一个月的工资够买几个“巨无霸”?这两个问题看上去使一回事,但在统计学上却有明显的差别。
前者是以商品来考察劳动力的价值,后者则是() A.用劳动力来考察商品的价值 B.用商品的价值来考察劳动力 C.用收入来衡量购买力的水平 D.用购买力衡量收入的水平 答案:C文章阅读包括: 1.对于文章中词语的理解 2.对文章的关键词语的理解 3.对文章的概括能力 4.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目的方法1.先看问题,在迅速从文中寻找信息点方法2.善于从选项中筛选推测正确答案n例题:板块的边界并不就是海陆的边界,大部分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作为板块边界的活动构造带,有裂谷、俯冲带、碰撞带这三种类型大洋中绵延数万千米的大洋中脊,中间就是裂谷地幔物质从这里流出,形成新的洋底岩石,并把两边的板块不断推向两侧,裂谷是洋底的诞生地某些陆上裂谷(如东非裂谷)可能会产生了新的海洋与裂谷相反,位于大洋边缘的海沟是海洋板块的消亡带洋底岩石圈在这里俯冲到大陆岩石圈之下,并潜入软流圈而消失另外,如果边界两边都是陆地,这就成为碰撞带随着碰撞角度的不同,这里或因挤压而隆起高山,或因剪切而形成断层,或者兼而有之 板块构造说是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合理引申大陆的漂移是板块移动的表现之一板块运动是地震、火山等事件及岛弧、陆缘山、海沟等地形特征的形成原因。
n大陆漂移是板块移动的表现之一,从全文看,这句话是说:A.板块移动是大陆漂移的动力B.板块移动表现为大陆漂移C.板块移动和大陆漂移的本质是相同的D.板块移动造成了大陆漂移n答案:D n下列判断与文意相符合的一项是:A.板块运动的形式有三种:碰撞、俯冲和裂谷B.板块边界的碰撞或俯冲,和裂谷的情形相反C.裂谷位于海洋中或海洋与陆地的交接处D.碰撞带和俯冲带位于大洋边缘或陆地之上n 答案:B第二部分 数量关系n题型: 数字推理和数字运算n目的:考查应试者对数量关系对理解、计算判断和推理对能力n特点:题目较容易,题量大,需要考生在答题时快而准数字推理n解题注意事项:n(1)仔细观察的分析已给出的几个数字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前三个数字之间的关系n(2)推导规律往往需要简单计算n(3)空缺项在最后面的,可以从前往后推导规律;空缺项在最前面的,可以从后往前寻找规律;空缺项在中间的,则可以从两头同时向中间推导n(4)若一时难以找出题目的规律,可用常见的几种规律来“对号入座”,加以验证 常见的几种规律一、等差数列及其变式1、等差数列:例题 19,23,27,31,( ),39 A22 B.24 C.35 D.11 答案:C2、二级等差数列:例题147,151,157,165,( ) A167 B.171 C.175 D.177 答案:C3、二级等差数列的变式例题10,18,33,( ),92 A56 B.57 C.48 D.32 答案:B二、等比数列及其变式1等比数列: 例题1,4,16,64,( ) A.72 B.128 C.192 D.256 答案:D2.二级等比数列 例题2,2,4,16,( ) A.32 B.48 C.64 D.128 答案:D3、二级等比数列的变式例题 , , 1 , 9A81 B121 C144 D169 答案:C三、等差与等比数列混合例题3/7,5/14,7/28,9/56,( ),13/224 A2/7 B11/112 C11/49 D15/63 答案:B n四、双重数列n例题7,14,10,12,14,9,19,5,( ),nA25 B20 C16 D0n答案:A五、和差数列及其变式:(1)和差数列例题1,2,3,5,8,13,( )。
A14 B15 C20 D21 答案:D(2).和差数列的变式例题22,35,56,90,( ),234A162 B156 C148 D145答案:D 六、积商数列及其变式:(1)积商数列例题0.25,0.5,0.5,1,( ),2nA1 B.75 C0.5 D0.25 n答案:C(2)积商数列的变式例题1,3,2,4,5,16,( ) A25 B32 C48 D75 答案:D七、平方数列及其变式:(1)平方数列例题16,36,25,49,36,64,( ) A49 B81 C100 D121答案:A(2)平方数列的变式例题79,102,119,146,( )nA158 B162 C167 D172n答案:C八、立方数列及其变式:(1)立方数列例题1,8,27,64,( ) A90 B125 C100 D250答案:B(2)立方数列的变式例题0,9,26,65,124,( ) A186 B215 C216 D217 答案:D 九、其他数列(1)质数数列例题11,13,17,19,( ) A21 B22 C23 D24 答案: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