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勒克莱奇奥的“流浪”主题研究.pdf

50页
  • 卖家[上传人]:E****
  • 文档编号:118470872
  • 上传时间:2019-12-15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3.15MB
  • / 5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河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勒克莱奇奥的“流浪”主题研究 姓名:李进书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文艺学 指导教师:文艺学 2011-05 摘 要 I 摘 要 2008 年 10 月 9 日,拥有法国和毛里求斯双重国籍的让—马里居斯塔夫勒克莱 奇奥获得了 2008 年诺贝尔文学奖流浪是勒克莱奇奥作品创作的永恒主题,本文主要 分为三部分来论述的,首先,通过分析勒克莱奇奥的作品来展现其对“流浪”这一主题 的关注;其次,结合勒克莱奇奥的作品,分析“流浪”这一主题折射出的西方社会现实, 即消费社会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最后,结合勒克莱奇奥为读者反映的社会现实,揭示出 知识分子的社会定位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总之,在快速发展的人类社会中,知识分子 应站在社会“边缘人”的角度,既观察社会的美丽,也揭露世间的残酷 关键词 勒克莱奇奥 流浪 现代文明 人性 知识分子 Abstract II Abstract On October 9, 2008, Jean-Marie Gustave Le Clzio who has dual nationality for French and Mauritius won the 2008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Vagabondage is the eternal theme of Mr. Le Clzios composition. This article mainly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o discuss. First, show Le Clzios concerns about the "vagabondage" theme by analyzing his works. Second, combining with the works of Le Clzio, analyze what problems and disadvantages of consumer society can be reflected from this topic. Finally, through the social reality reveal the social position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intellectuals. In short, 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the intellectuals should stand on the "marginal man" point of view, not only observe the beauty of society, but also reveal the cruelty of the world. Key Words Le Clzio vagabondage modern civilization human nature intellectual 引 言 1 引 言 让—马里居斯塔夫勒克莱奇奥是 2008 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1940 年 4 月 13 日出生于法国尼斯, 是一位拥有法国和毛里求斯双重国籍的作家。

      他的祖辈曾生活在 法国西北部的布列塔尼,在法国大革命期间移居毛里求斯,父亲是一位英国医生,二战 时前往尼日利亚做战时医生,勒克莱奇奥 8 岁时前往尼日利亚看望父亲,并在尼日利亚 生活了两年 ①勒克莱奇奥自小的游历经历深深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并为他的创作带 来了丰富的素材 在勒克莱奇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国内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存在其实,勒克莱 奇奥是一位多产的作家,早在 1963 年,年仅 23 岁的他就已经发表了他的处女作《诉讼 笔录》 ,并一举成名随后的几十年,他陆续发表了许多作品,被翻译成中文的主要有 《诉讼笔录》 、 《战争》 、 《少年心事》 、 《沙漠的女儿》 、 《金鱼》 、 《流浪的星星》 、 《乌拉尼 亚》 、 《饥饿间奏曲》 、 《看不见的大陆》等九部作品在这些作品里,勒克莱奇奥以独特 的眼光观察着这个世界,或关注着西方上层社会之下的苦难群体,或注视着西方社会之 外的异域文明,而其作品的主人公也大多是过着各式各样流浪生活的少年儿童在西方 这个极度物化的社会里,这些主人公处于社会的边缘,是被驱逐的、被迫流浪的弱势群 体之一,并且随着全球经济的物化和商业化,这些原本暂作休憩的流浪者无奈地继续着 他们的流浪之旅,无助地寻找着可以安心、幸福的栖息之所——乌拉尼亚。

      但作者告诉 了我们这种期望仅是一种奢求,因为消费模式正被提升为全球人向往的一种生活方式, 因此抱有美好希望的人只能持续地找寻着, 而此悲剧的元凶之一便是推崇消费和享受的 西方现代文明 可以说,流浪主题是文学史中一个重要命题,它与西方文学有着很深的渊源所谓 “流浪”指的是人类的一种生存状态,最开始是指原始人类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自然环 境而采取的行动,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生活环境的提高,现在人们习惯把它当做一种自 主行为,是人类的自主选择它在不同的层面上表现为不同的流浪形式,其中包括主动 的与被动的、行为的与精神的等多种形式因此,某种程度上,流浪的实质就是流浪者 由于对当前的物质或精神生活不满而产生的一系列失落感、虚无感或无可归属感,于是 ① 参见谭成春: 《勒克莱奇奥的创作历程简述》 ,当代外国文学,2009 年第 2 期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2 他们为了追求更加美好自由的生活而选择了一种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 在此我们需要对 “流浪”与“流亡”进行简单的区分在《现代汉语词典》中, “流亡”一词的解释是 “因灾害和政治上的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也指任何具有同一文化或宗教背景 的人们的一种集团性的迁徙。

      ①在《寒冬心灵》中,萨义德说道: “流亡是过着习以为常 的秩序之外的生活它是游牧的、去中心的、对位的 ” 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流浪” 与“流亡”有着很大的不同, “流浪”是一种自主自愿的选择,而“流亡”则是被迫地 离开,它与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有着很大的联系 随着全球化逐渐复杂化和细密化,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碰撞以及渗透,跨文化的文 学创作也因此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以“流浪”为主题的文学创作正是在这种文化 氛围中获得了更多人的关注今天, “流浪”主题关注的大多是贫困国家和弱小民族中 的弱势群体,代表着弱势群体的声音,它体现的是不同地域的人们在文化交流过程中所 遭遇的障碍和阻扰,这是不同文化相互碰撞的结果可以说,这种文学作品既反映出强 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控制和渗透,也反映出弱势文化对强势文化的反抗和解构,这在一 定程度上打破了欧洲中心主义以及西方中心主义的控制, 唤醒了人们对自身文化身份的 认同 作为一位喜欢旅行的作家,勒克莱奇奥丰富的游历使他能够走出那个“占统治地位 的文明” ③,以世界的眼光观察整个世界,同时使他了解了其他民族的文明,尤其是西 方主流社会之下的文化与西方文明之外的文明。

      因此, “流浪”主题成为他最重要的创 作命题,作者借助主人公们的流浪行程为我们展现了被掩盖的社会真相、被遮蔽的其他 文明,以及现代消费社会中所缺失的人性,同时作者告诉人们:虽然流浪方式不同,流 浪的起点和目标不同,但结果是相同的——不太让人乐观为此,人们需要在享受丰富 物质生活的同时,要有意识地为自己的前景而担忧和设想,否则只能堕落为商品和消费 的牺牲品,而非一个真正自由、快乐的人 ① 参见陈召荣: 《流浪母题与西方文学经典阐释》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7 页 ② 转引自萨义德: 《知识分子论》 ,单德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 年版,译者序,第 1 页 ③ 万之: 《诺贝尔文学奖传奇》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222 页 第 1 章 流浪主题的凸现 3 第 1 章 流浪主题的凸现 流浪这一主题在勒克莱奇奥作品中的表现是很突出的, 作品的主人公多是一些因种 种原因而选择流浪的少年儿童虽然他们选择流浪的原因不同、方式不同,但大体可归 纳为三类:为精神自由而流浪、为基本的生存而流浪、为“乌拉尼亚”而流浪。

      具体来 讲,为“基本的生存而流浪”是最底层的流浪,是指某人为了争得一个可以生存下去的 环境而选择不断地旅行,不断地流浪;为“精神自由而流浪”指为了保持完整的天性, 某人奋然挣脱现代社会的各种束缚,去选择一种自由自在的、漂泊的生活方式;为“乌 拉尼亚而流浪”则指为了理想和希望,某人甘愿放弃舒适的现代物质生活,在不断飘荡 中追寻人类为之倾心的美丽之地 1.1 为基本的生存而流浪 为基本的生存而流浪是更底层的流浪, 作品的主人公往往只是为了生存或迫于生计 而无奈地选择流浪,在流浪的过程中他们饱受生活的磨难,也尝尽了人间的冷暖,但这 些经历让他们了解了社会上层人们的虚伪和下层人民的疾苦, 从而使得他们能更好地理 解并适应这个社会 这些经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的, 这个社会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的, 就像《金鱼》的主人公莱拉所说: “难道有了语言和声音,就真的能更好地理解这个世 界吗?” ① 1.1.1 《金鱼》中莱拉的流浪 《金鱼》讲述了一个六岁时被拐卖的儿童莱拉十五年的流浪生活和成长经历她从 故乡伊拉被卖到摩洛哥,其后又去了法国、美国,在她成名后又从法国辗转回到非洲寻 找自己的故乡从天真儿童到无知少女,莱拉十五年颠沛流离的漂泊生活和历经磨难的 成长过程令人感叹,我们感叹的是主人公的坚强与勇敢,也感叹西方社会的恐惧与人性 的冷漠。

      莱拉的流浪始于部落冲突,她是这场冲突的受害者,六岁时的被拐卖开启了她十五 年的流浪生活,这十五年的流浪是为了生存,为了自由,也为了寻找并回到故乡莱拉 六岁时被卖到摩洛哥的拉拉阿玛家,拉拉阿玛死后,由于不堪忍受阿培尔和左娅的 ① 勒克莱奇奥: 《金鱼》 ,郭玉梅译,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204 页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4 骚扰和虐待,莱拉逃到了小客栈同妓女们生活在一起,之后,左娅派人到处抓她,为了躲 避左娅,她跟达卡迪和朱丽娅去了达布里克小镇在那里,她们过着数米而饮的生活,但 让莱拉感动的是,达卡迪和朱丽娅每天辛苦工作坚持供她读书,她为“第一次有人不想把 我嫁人了,也是第一次有人认为我不只是只会围着锅碗瓢盆转,侍奉男人的女佣” ①而高 兴后来,她同朱丽娅去了法国巴黎初到巴黎时,莱拉天天在街上跑,却天天遭到男 人或女人的跟踪和毒打,她就是这样在那个处处充满暗礁的城市里慢慢学着生活,学着 适应莱拉所住的让-布东大街每天都有人贩卖可卡因,有人手拿板球专门殴打黑人和 阿拉伯人,这让莱拉感到恐惧,她想永远离开这里,但朱丽娅的挽留让她感到为难, “我 在想,从我孩时起,为什么人们就总是不停地试图将我放入他们编织的网里,限制我的 自由, 他们或用他们的情感, 或用他们的弱点作诱饵把我圈在里面。

      ” ②在诺诺的地下室, 莱拉认识了哈吉姆,认识了西蒙娜,也认识了一位双目失明的慈祥老人埃尔哈吉,老 人曾告诉她, 这个世界也许是有很多美好的事物, 但不是在这个地方, 不是在这个国家, 莱拉这才发现,这里真的“就像热带丛林或是大沙漠,大街就像大河一样,大浪滔滔的 河水中不乏暗礁,而我跨跃了一个又一个暗礁 ” ③这位慈祥老人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托 人送给莱拉一个法国护照,这是莱拉第一次得到一个名字和一个身份,从此她可以在法 国四处游荡了 无论是在尼斯,还是在巴黎,莱拉都找不到寻求已久的归属感, “我想这个茫茫世 界没有一个地方能容我安身,无论我走到哪里,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