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元经济模型的修正与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流动.pdf
2页◎朱兆生二元经济模型的修正与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流动【资源配置】提要: 本文在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的基础上探讨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的效应问题关键词: 二元经济模型修正农业剩余劳动力长期以来,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落后, 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政府部门和经济学家十分关心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国外许多学者对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流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力流动模型、 托达罗的预期收益模型、 乔根森模型等等国内学者如蔡肪等人对中国劳动力流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并取得了许多有益成果, 有些已经成为国家制定相关经济政策的依据 一、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介绍 1 9 5 4年, 刘易斯在 《曼彻斯特学报》 发表 《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 一文,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中存在着“传统部门” 和 “现代部门” 传统部门生产率低下, 人们只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 以传统的农业部门为代表 现代部门是以现代化方法组织生产,劳动生产率和工资都高于传统部门的城市工业部门在农业部门内部存在着边际生产力为零或为负数的剩余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处于就业不足或隐蔽的失业状态。
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工业部门高工资的诱惑下, 将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工业部门,向城市工业部门提供无限的劳动力供给, 成为城市工业部门资本积累的源泉刘易斯认为,在城市工业部门现有工资水平不变的前提下,只要在农业部门存在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将会被城市工业部门不断吸收过去 当农业部门不存在剩余劳动力时, 劳动力变成稀缺资源, 工资将由劳动力供求关系决定, 这时候二元经济结构消失, 发展中国家经济从二元经济结构走向一元经济结构, 实现经济转型[1 ]刘易斯劳动力流动模型的主要观点是:现代工业部门的资本积累引起了工业部门的扩张, 从而扩大对劳动力需求量,这样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受到吸引向工业部门转移 因此,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通过建立和扩大以现代工业为主体的部 门, 将会促使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 通过现代工业 部门的扩张, 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 推进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 经济结构转变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强调了现代部门 与传统部门的差异,把经济增长过程与工业化过程以及人口 流动过程紧密结合在一起分析,比哈罗德-多马模型更符合 发展中国家实际,为分析发展中国家剩余劳动力流动对经济 增长的影响开辟了一个新思路。
但是,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强调二元经济结构结束之前农业部门对工业部门经济发展的 促进作用, 而忽视了农业部门的自身发展, 忽视了农业部门在 发展过程中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以及将农业剩余劳动 力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作为劳动力转移的唯一出路 实际上, 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部门在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同时也在不断地积累资金, 不断向前发展在农业部门发展的过程中, 生产能力逐渐扩大,就有能力重新吸收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参加农业生产 因此, 通过对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的补充可以更好地说明在二元经济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过程及其效应 二、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的修正拉尼斯-费景汉曾对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进行了完善,对刘易斯的假设前提进行了修正,强调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是城市工业部门以不变的工资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前提, 他注意到了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平衡发展的必要性, 但是与刘易斯一样忽视了农业部门的发展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作者认为, 如果对刘易斯劳动力流动模型进行修正, 把农业部门的资本积累和生产能力扩张引入模型中,就可以更全面地分析剩余劳动力在两部门的流动过程以及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解释农业部门在劳动力流向工业部门时是如何发展的以及如何重新吸收剩余劳动力参加农业劳动。
仍沿用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的假设,但对其理论中的部分不合实际的假设进行修正:(1) 农业部门在剩余劳动力流向工业部门的同时农业资本积累也在增加,这种农业资本的积累主要来源于剩余劳动力流入工业部门后,他们会将所获得收入的一部分寄回去, 供养在农业部门的家人的消费和生产, 这部分资本最终转变为农业资本积累;流出的劳动力又减少了本应该在农业部门的消费, 从而增加了农业生产资本的积累2) 根据发展中国家两部门的实际情况, 即传统农业部门人口众多资本匮乏, 而现代工业部门资本丰裕的特点, 假定农业部门采用劳动密集型技术, 工业部门采用资本密集型技术 为了分析的便利假定两部门在已有技术水平时使用的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比例固定不变, 即资本/劳动力比例不变假设工业部门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资本投资不足, 创造的就业机会有限因此, 在工业部门内存在失业随着技术进步和私人资本积累的增加以及政府对工业部门的扩大投资, 工业部门的生产规模逐渐扩大, 工业部门现有劳动力数量已经不能满足生产规模扩大的需要,必须从其他部门吸引劳动力,否则工业部门的生产规模将受到抑制在经济发展初期, 农业部门资本积累缓慢, 技术落后, 在现有技术水平基础上, 吸收劳动力能力有限。
即使有大量劳动力参加农业生产活动, 其中有部分人也是处在半失业或隐蔽失业的状态, 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农业部门必然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在人口流动不受限制的情况下,这些剩余劳动力为了生存和获得收入必然向城市工业部门流动工业部门增加的资本和流入工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相结合,生产规模扩大,生产能力增日方农业经济2 0 0 7 / 93 4--强, 创造了更多的社会财富和利润 剩余利润用于资本的再积累, 生产规模持续扩大, 从而对劳动力产生更大的需求在工业部门的经济发展的同时, 农业部门的经济也在发展 这是因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入工业部门后,他们的一部分收入转入农业部门从而增加了农业资本积累; 另一方面, 流出的劳动力又减少了本应该在农业部门的消费,同样增加了农业生产资本积累 随着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出规模的扩大, 他们又会把工业部门先进的技术带回到农业部门,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 农业部门资本积累的增加和新技术的采用, 增强了农业部门的生产能力, 扩大的生产规模, 增加了劳动力使用数量,从而也吸收了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参加农业生产活动农业部门获得的利润用于再投资, 扩大了农业部门的资本积累, 生产能力增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被投入农业生产劳动。
依次类推, 随着农业部门的经济发展, 它对剩余劳动力的需求在不断增加 因此, 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工业和农业两部门重新分配组合,这种分配比例取决于两部门资本积累和生产规模扩大的速度 随着两部门的经济发展, 剩余劳动力最终会达到完全转移和充分就业因此, 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 剩余劳动力的流动, 首先提高了工业部门的生产能力, 在工业部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 农业部门的生产能力也逐渐增强 随着两部门生产能力的增加,对整个社会劳动力的需求增多, 剩余劳动力数量逐渐减少,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 最终会实现充分就业因此, 农业剩余劳动力自由流向城市工业部门,会促使两部门的生产能力和规模都得以提高 这不仅解决了社会的就业问题, 也增加了整个社会的国民生产总值 也就是说, 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有利于整个社会国民财富的增长和就业增加 三、 促进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二元经济结构依然存在, 劳动力资源在地区间分布不均衡 一方面, 农村人口多, 人口增长过快,在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孟昕、 白南生根据全国选样调查平衡, 每个劳动力的耕种能力为9 .9 3亩(当时已有3 5 .6 %的机耕),1 9 8 4年耕地1 4 .6 7 8亿亩, 共需劳动力1 .4 7 8亿人, 而当年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为2 .5 4 9亿人, 因而有1亿余人为剩余劳动力, 占农村劳动力的3 0 .2 %。
建国以来尽管每年有二三百万至六七百万( 1 9 8 4年达1 2 0 0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出去, 而农村劳动力和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仍是增长的[2]另一方 面,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逐步从农村向城镇转移, 城镇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以及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的发展, 客观上构成了城市工业部门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沿海地区乡镇企业、 私有企业、 个体企业和外资企业迅速发展, 不仅为当地劳动力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也为大量外来的剩余劳动力创造了就业机会改革开放尤其是2 0世纪8 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出现规模逐渐增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流动、 从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向东部发达地区流动的人口潮流,为近7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提供了途径随着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部门流向城市工业部门, 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 研究表明劳动力从生产率较低部门向生产率较高部门的转移,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源泉国外学者F r a n c i s AL e e s估计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平均9 .2 %的增长率中, 劳动力流动贡献份额占据1 6 .3 %[3]据世界银行估计, 劳动力部门转移可 以解释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1 6 %。
根据蔡昉估计, 劳动力流动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贡献率份额在1 6 %- 2 0 %之间[4 ]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经济增长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这些奇迹般的经济增长既是新经济政策使然, 也是由于经济政策的改变,人口流动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政府需要制定相关的经济政策, 提高劳动者的自身素质, 鼓励人口流动, 对剩余劳动力流动加以指导, 使其有序流动 1、 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当前我国现有农村劳动力近5亿人, 农村剩余劳动力约为1亿多人, 但文化素质和技能相当低, 绝大多数不具备专业技能, 只有初中文化程度, 迫切需要由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 为了优化农村就业结构,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 就需要政府加大对农民培训、 教育力度, 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就业能力 政府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政府定期发布职业需求和职业技能要求方面的信息,以此引导农业劳动力的培训和学习; 强调专业技能培训; 搞好政策、 法律法规知识培训; 多渠道、 多形式开展农村劳动力转业培训 2、 消除劳动力流动的障碍, 促进劳动力要素自由流动。
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发育不足, 就业结构失衡城乡分隔的 “户口制” , 部门所有的 “档案制” , 地区之间的不公平竞争都大大妨碍了劳动力的充分流动 为实现劳动力自由流动, 当务之急就是尽快取消限制人口流动的各种政策和规定彻底改革就业、 社会保障、 社会福利、 户籍制度等方面的歧视性政策, 摒弃地方保护主义, 打破城乡劳动力分割壁垒, 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 实现劳动力在产业之间、 地区之间的优化组合 3、 城市部门在接纳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时, 必须统筹兼顾, 做好劳动就业规划在目前状况下, 城市正在进行结构调整, 大量企业职工失业, 城市部门就业形式严峻, 大量外来劳动力的涌入加剧了城市就业矛盾 因此, 政府机构对劳动力流动要因势利导, 提前安排, 争取措施得当, 减少摩擦, 促进经济增长 政府部门必须随时关注劳动力流动的状况, 以便及时地制定合理可行的人口流动的经济政策 4、 政府在大力发展工业的同时, 应该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 政府应逐步改善农业部门的投资环境, 提高农业部门的技术水平,避免农业部门生产能力的下降导致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部门当前我国在提倡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同时, 加大了对中西部经济发展的投资力度, 改变了过去重工轻农的倾向, 为农业制定了新的发展规划, 采取有利措施, 确保农民收入增加。
这些措施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农民增产增收了, 同时剩余劳动力外流速度放缓, 也减轻了城市工业部门的劳动就业压力参考文献: [ 1 ]谭崇台主编, 发展经济学概论[ M ], 武汉大学出版社, 2 0 0 1年版, 第8 3 -8 5页 [ 2 ]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