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教育发展规划及展望.doc
12页1 -地方教育发展规划及展望一、九五”教育的历史回顾瑞安地处温州近郊,海、陆、空三线贯通,经济直接融入温州模式,发展速度较快;瑞安素有“东南小邹鲁”之美誉,瑞安人历来重视教育,文风鼎盛九五”期间,市委、市府的领导下,市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果,教育战略地位的落实、教育事业规模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推进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一是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落实市委市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1996年制订了瑞安市教育强市战略暨“九五”计划和 20**年目标规划》1999 年制订了瑞安市创建省教育强市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地位二是办学条件明显改善5 年共多渠道筹措经费 17 亿元,新建校舍 50 多万平方米,其中市财政共投入教育 6.5 亿元;撤并小规模学校 200 多所,建设了一批示范学校,改造了一批薄弱学校;三是教育普及水平大幅度提升提前四年实现“两基”目标,1996 年通过省“两基”验收,1997 年通过省实验教学普及县验收,1999 年一次性完成小学五年制向六年制过渡;20**年高中招生 13000 人,普及率 70.1%比1995 年上升 32 个百分点;20**年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 80.47%比1995 年上升 42 个百分点。
四是教育改革逐步推进分级管理分级办学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为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社会力量办学得到较大的发展,有各类民办学校 17 所,民办幼儿园 295 所;职业教育正迅速成为我市教育新的增长点;初步形成适合我市社会经- 2 -济发展的教育体系五是素质教育进入全面推进的新阶段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总数由 1995 年的 6075 人增加到现在 9700 人,小学、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由 1995 年的 60%左右分别提高到 95.7%和 89.6%启动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一定水平上改变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良倾向;加强了质量管理,促进了质量的提高,20**年高考上线人数 3159 人,1995 年的 4 倍总之,九五”市教育思想空前活跃和解放的五年,教育事业迅速解脱落后局面的五年,教育发展实现重大突破的五年市教育事业正步入一个全面进步、全面发展、全面提高的新阶段然而,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站在新的起点上,回顾“九五”教育,还有一些值得我反思的地方如“有法不依”现象仍然存在教育经费满足不了教育快速发展的需求,竞争机制力度缺乏,师资培养缺少统一规划,教育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等。
二、十五”教育的战略意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全党、全社会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动身,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从根本上讲,没有教育,就没有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没有教育的发展,就不可能建设起社会主义的物- 3 -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就不可能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就我市来说,要确保经济可继续发展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同样必需依靠教育的支撑市教育的第十个五年计划是进入 21 世纪初,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制定的有其特殊的战略意义瑞安作为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县级市,必需通过认真的理性的思考,对“十五”教育的发展做出全面的规划,从而更自觉更主动地迎接和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十五”教育指导思想以十五大精神为指导,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落实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精神,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向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温州教育现代化纲要》瑞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瑞安市教育强市战略暨“九五”计划和20**年目标规划》为依据,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根据瑞安的实际情况,高标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三年教育;走改革创新之路,建设与经济相适应的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现代教育体系,促进各类教育的健康协调发展,努力提高瑞安人民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加强教育与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有机结合,落实“科教兴市”战略,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自觉地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瑞安的可继续发展培养一大批优秀人才,为建设现代化的新瑞安提供人力资源保证。
4 -四、十五”教育目标1 巩固和提高“普九”水平全市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适龄儿童全数入学,巩固率为 99.99%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巩固率分别为 99.5%和 99.2%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 98%加大校网调整力度,加强基础单薄学校的改造,全市小学调整到 190所左右,独立建制的初中规模达到 18 个班级以上;基本实现学校布局结构合理化、办学条件规范化和学校管理规范化2 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和学前三年教育扩大高中规模,全市初中升高中比例达 90%左右;现有普通高中的基础上,新增普高 1-2所,普通高中校均班级数达 24 个,校均在校生人数达 1200 左右,成为一个规模效益型的学校群体;职业类高中招生 7000 人,校生 2万人;全市 3 至 5 周岁幼儿入园率达 90%全市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和学前三年教育3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调整学校布局,重组教育资源,促进市职业中专学校、市农技校和第二职业高中上层次的同时,发明条件再建设 1-2 所上规模的示范性学校;建立中高职沟通、普职教渗透的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建立面向 21 世纪、专业布局合理、专业门类齐全、办学质量和整体效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职高与普高保持在 11 左右。
4 积极发展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依托科技进步,加快发展包括电视教育、网络教育在内的远程教育,迁建瑞安电大,积极扩大- 5 -以瑞安电大为龙头、以城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基础的成人教育网络覆盖面基本消除青壮年文盲,农民实用技术年培训量 20 万人次,农村劳动力接受培训面达到 35%建成 3-4 所省示范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提高高中教育质量,为高一级教育输送更多合格人才;鼓励社会青年参与远程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积极发展高等自学考试教育;大学毛入学率达 20%5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办学主体多元化和办学模式多样化的改革,大力建议社会力量办学,重点发展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对社会力量办学实行“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方针,基本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6 加强教育强镇、强校建设加强教育强镇建设,形成布局合理、办学效益和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教育模式,全市 50%以上乡镇成为教育强镇全面改造基础单薄学校,建设各类示范学校,建成温州市示范性幼儿园、小学、初中各 10-15 所,其中 15 所进入省级示范性学校行列;建成温州市级以上重点高中 8-10 所,其中省级以上重点高中 5-6 所,国家级重点或示范高中 2 所。
7 优化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依法保证教师合法权益,提高教师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福利待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继续教育,初步建成一支政治坚定、业务过硬、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的教师队伍;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99%98%85%其中小学和初中教师均有 25%分别达到大专和本科学历,- 6 -并有一定数量的高中教师达到研究生学历;积极实施名教师名校长计划,培养温州市级以上名教师 200 人、名校长 50 人,其中省级名教师 40 人、名校长 20 人8 推进素质教育科学、全面地推进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区域性素质教育,建立和完善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创新能力;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重视良好学习习惯和科学学习方法的养成教育,提高终身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加强体育、美育、科技教育,乡镇中小学以上学校基本普及外语、信息技术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努力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9 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认真落实已出台的筹措教育经费的各项法律规定和政策,特别要保证按《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市财政对教育事业经费支出的比例每年增长 1.2 个百分点,力争市政府预算外经费按预算内比例用于教育;初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广泛参与、资金多元投入的新机制;费改税后,更要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要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努力实现 4%目标。
10 实现教育信息化和装备现代化全市乡镇中心校以上学校教育技术装备水平基本按国家 I 类和省定较高标准配齐配好各科教学仪器及设备;50%乡镇中心以上学校建设有 10 种专用教室和计算机网络、闭路电视、通讯、广播 4 个系统中的 2 个以上系统,所有乡镇中心校以上学校都要实现“校校通”充分发挥中国教育与科研网- 7 -(CERNET 瑞安主页建成的优势,有条件的学校加快建设校园网,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五、主要措施1 加强领导,统一思想,明确责任,形成激励性的运行机制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教育的领导,切实把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正确认识教育的重要性,将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和关键的基础设施,纳入战略发展重点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布局之中只有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将教育纳入当地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使自发行为转化为自觉行为,才干使教育工作得以更好地运转各级政府在实施过程中,应加大统筹和领导力度,做到四个到位”一是宣传到位,市要定期举办分管教育乡镇长培训班,进行有关教育方面的理论和现场指导;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教育,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二是规划到位,根据市十五教育发展规划要求,各乡镇都要根据实际,制订相应的适合外地实际的教育发展规划,并抓好落实工作;三是责任到位,政府应将教育工作列入各级领导干部的任期目标和政绩考核之中;四是政策到位,政府在政策上继续向教育倾斜,使教育的发展得到有力的政策支撑2 政府行为、社会行为密切配合,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教育投入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前提,增加教育投入才干确保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树立教育投资是基础性、生产性和战略性投资的现代观念,切实把教育作为最必需和最有效- 8 -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教育是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发动、积极参与、群策群力、各方配合,要使政府行为、社会行为、学校行为密切结合,形成教育的强大合力现代教育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开放性和社会的广泛参与性,没有社会的参与,现代教育的目标是难能实现的政府要想方设法增加教育的投入,要确保各级政府的教育经费支出依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在财政预算中计划单列;要健全国家财政拨款和征收教育附加费为主,辅之以收取非义务教育学生杂费等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同时要制订优惠政策吸引内资、外资来投资办学,鼓励企业和各阶层社会团体采取合资、合作、合股等多种形式联合办学,引导社会资源逐步由捐资助学到投资办学的转变。
增加教育经费的同时,必需大力提倡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要加强教育经费的管理,建立健全的财务制度和审计制度,加强群众监督,杜绝浪费和挪用教育经费的现象,切实把教育经费管好用好3 增强法制观念,加大依法治教力度进一步增强依法治教意识,组织领导干部、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和规章,进一步明确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法律责任要加大教育执法力度,切实做好依法行政、依法治教工作;要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一支法律意识强、素质较高的教育执法队伍和监督队伍进一步完善对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贯彻执行教育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