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新加坡影片_小孩不笨_给我们的启示_张晓玲.pdf

2页
  • 卖家[上传人]:jiups****uk12
  • 文档编号:38546403
  • 上传时间:2018-05-03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57.42KB
  • / 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当代教育科学2 0 0 7年第1 7期《 小孩不笨》 是新加坡导演梁智强拍摄的电影, 自 2 0 0 2年上市以来, 在新加坡、 香港和台湾引起巨大的 反响,以这部影片为题改编的电视剧也曾于2 0 0 4年春节在我国央视8套播出, 好评如潮新加坡前总理吴作栋曾说: “ 我看过《 小孩不笨》 , 我能理解它为什么能触动许多家长的辛酸我太太很喜欢这部电影, 她连续看了三遍[ 1 ]一部以儿童生活为题的电影, 为何会产生如此广泛的社会效应? 除了它本身特有的作为商业影片的娱乐与幽默外, 真实———来源于儿童生活场景的真实, 才是真正撼动教育者心弦的引线本文试图从教育学的视角, 探析影片所折射出的当代儿童生活境遇, 以期引起教育者对我国儿童生存状况的关注与思考影片以三个5年级学生文福、 国彬和T e r r y的生活为主线, 通过考试作弊、 自杀未遂、 被劫持、 捐骨髓等事件, 透过这三个小孩展示了新加坡儿童的生活境遇 政府为了要精英, 把学生分门别类来教导; 学校为了要分数, 漠视儿童的生活需要; 家长为了要孩子考上大学, 想尽方法逼迫孩子学习, 影片《 小孩不笨》 从多种视角, 为我们描绘出一副新加坡儿童生活图景:文凭至上。

      影片始于T e r r y的自述: “ 有一个无情和残酷的地方,是每一个人都住过的监狱———学校⋯⋯所谓精英, 就是精通英文和数学的人⋯⋯没有了文凭, 我们将来怎么生存? ” 导演巧妙地运用孩子对学校的切身感受, 在影片的开始即烘托出了社会“ 文凭取士” 的基调 显然, 这种“ 文凭取向” 制度所导致的竞争已然波及到了基础教育, 使以T e r r y为代表的一群 1 0岁左右的孩子,在他们的童年时代就已经开始焦 虑万一拿不到文凭的未来生活; 紧接着, 导演通过国彬母亲与同事间的对话———文凭虽然只是一张纸, 没有就是没有现在升不升职对我并不重要, 关键是我儿子, 他将来能不能在一个只注重英文和数学的环境里生存———进一步烘托出文凭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性分数至上我们悲哀地发现, 这是一个分数至上的社会: 快餐店工作的文福母亲会说: “ 文福啊, 你不会读书被别人看不起的! ” ; 街边卖参考资料的小贩会叹息:E M3?肯定没得救了, 不用练习!” ; 国彬的妈妈会焦虑: “ 我和你爸爸成绩都不错的, 别人家的孩子能考9 0分, 为什么你就不能?” ; 文福表哥仲明会讽刺:“ 听说你考了E M3有史以来的最高分———7 8分, 这在我们E M1眼里是最烂的成绩!” ; 美发店的理发师会感叹: “ 我是I T E毕业的⋯⋯I T E就是I t’st h ee n d⋯⋯在新加坡就是这个样子, 只要你会读书, 才算是人才, 所以大家都拼命去读死书!” ; 求签的母亲会许愿: “ 希望保佑他明天考试能够顺顺利利。

      ;T e r r y父母会叮嘱: “ 只要考到好成绩, 你要什么都可以只要考到好成绩, 现在就可以打政府工, 打政府工的工资是很高的 ” 无疑, 这种教育价值观所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导致教育本体功能的异化, 由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而渐变为考试筛选的工具等级分班 反观影片, 我们看到: 小学5年级的学生依据成绩被划分为三个等级, 即E M1(2 0 %) 、E M2(7 0 %) 、E M3(1 0 %)[ 2 ]在这种体制下, 学生们过早地被贴上了优劣的标签, 优质的教育资源无形流向所谓的好班(E M1) , 歧视与放弃则自然归于差班(E M3) 影片中的教师说: “ 李老师,这些学生都无药可救了, 你还是不要浪费你的时间了,凡是进入E M3都没有回头路你还是把时间花在E M1中成绩比较差的一些同学身上, 或许还有得救 细细思量, 我们可以从对话中看出这是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在漠视学生的权利,教育机会均等的权利是赋予每一个儿童的; 这是作为教育者的教师不懂儿童概念的意蕴何谓儿童?看待儿童其实就是看待可能性,一个正在成长过程中的人[ 3 ]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剥夺儿童的学习权, 这是儿童作为人的基本权利。

      《 小孩不笨》 虽然是一部新加坡影片, 但其精英教育导向下所反映出的教育问题, 也切实值得我们国家教育者们警醒和深思:首先, “ 一切为考试而教, 一切为考试而学” 的应试教育痕迹清晰可见剧中的国彬喜爱画画, 但在一个学业成绩为筛选标准的体制下, 画画与聪明是永远新加坡影片《小孩不笨》 给我们的启示●张晓玲教育随笔3 8- -当代教育科学2 0 0 7年第1 7期无法相交的平行线, 聪明的衡量标准是英文和数学成绩 我现在能做的就是帮他把英文、 数学搞好, 只有这样, 在新加坡才算是个聪明的孩子! ” “ 那个国彬, 整天就拿着一支笔, 什么鬼都画! ” 尽管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的提出,打破了长久以来人们对传统智商(I Q)的迷信, 承认人具有言语—语言智力、 逻辑—数理智力、 视觉—空间智力、 肢体—运动智力、 音乐—节奏智力、 人际交往智力、 自我内省智力等多种智力 但在我国一些地区, 以高考科目为主攻目标的学习定势依然根深蒂固, 以分数为代表的智育评价凌驾于德智体等之上这种评价不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 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校际竞争、 教师奖惩、 教育资源配置的手段,以此为导向指引下的教学必然是 “ 唯智力的” 、 “ 唯分数的” 。

      其次, 由学业竞争所导致的学业压力依然成为制约儿童发展的阻力 影片中国彬因怕成绩不好而考试作弊, “ 我这次测验要是还考不好的话, 我的死期就到了 作弊被发现, 通知家长, 无助的国彬在本该充满欢笑与歌声的灿烂童年却想到了结束生命, “ 我是来这里跳楼的!” “ 妈, 我真的很抱歉, 我太没有用了, 我还是拿不到9 0分 尽管教育有政治、 经济、 社会功能, 但对于直接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 教育应主要考虑学生的利益, 教育应该增进受教育者的幸福[ 4 ]当我们看到国彬的泪光而震撼的时候, 我们有没有反思我们周遭学生的生活境遇呢? 当繁杂的考试异化为学生学习的目标时, 当繁复的作业与补课挤占学生的休闲生活时, 学业压力也已经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个现状为了考上好大学就要先考上好的高中, 考上好高中就必须先上好的初中, 如今这种思潮的波及已然到了幼儿园, 由此所带来的至下而上的择校风在我国一些地区积重难返教育机会均等的理念早在1 9 6 6年的“ 科尔曼报告” 中就已倡导, 它意味着不仅要为所有适龄儿童提供同样入学机会, 还要保证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得到相对均衡的教育资源最后, 儿童的权利与自由被教育者所漠视。

      影片中国彬的妈妈常用棍棒式的体罚督促儿子读书, 因为“ 只有灰色的童年, 才有金色的中年” 的信条, 在以她为代表的一群家长观念中根深蒂固回溯历史, 可以看到, 这种普遍存在于教育者心中的范式具有久远的思想渊源: 一者中世纪的学生观认为监督和惩罚是教育学生不可缺少的必要手段, 因为基督教教义声称儿童是带着“ 原罪” 来到人世的, 自然他们的本性是恶的 因此, 从幼年开始, 就应当让儿童学会听从教会的训诫, 始终敬畏上帝; 抑制他们的欲望和兴趣; 传统教育学的代表赫尔巴特强调管理, 认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给予儿童空余时问,这样可以防止他们不做蠢事,且提出诸多惩罚措施, 如剥夺自由、 禁止用餐、 关禁闭室、 站墙角等, 其思想对我国教育界产生深远影响; 再者,美国学者舒尔茨认为教育是具有经济价值的, 教育不单是一种消费活动, 也是一种投资活动儿童受教育就是一种投资, 成人对儿童的教育投资, 日后会以获取更多金钱或非金钱上收益为回报可见, 这种价值观指导下的儿童今日学习是为了增加明日的交换价值反观我国学生, 他们正面临三重危机: 第一,不能好好睡觉, 健康的权利被剥夺; 第二, 不能充分运动、 游戏、 参与社会实践, 生活的权利被剥夺; 第三, 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念, 探究的权利被剥夺。

      [ 5 ]无视儿童的需要, 以成人的意志为儿童设计人生, 漠视儿童的权利与自由, 这也是一种压迫压迫者与被压迫者关系中的基本要素之一是“ 规定” ,[ 6 ]“ 我们的教师和家长常常以“ 这都是为了你好” 的解释, 以不容置疑的权威者身份在不自觉地意识中扮演了压迫者的角色层层筛选的教育不应属于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应该是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当今, 大众主义教育价值观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确立的教育价值取向, 符合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和民族振兴的迫切要求[ 7 ]我们期待如影片最后T e r r y所言:“ 原来学校并不是有些人认为的只有无情和残酷其实学校除了求学之外, 它也是一个温暖和处处充满爱心的地方 ” 不再是一个愿景, 而是千万学生愿望成真的欣喜表述参考文献:[ 1 ] h t t p:/ / e n t . s i n a . c o m . c n / 2 0 0 4 - 0 4 - 2 4 / 0 0 4 6 3 7 4 0 4 7 . h t m l[ 2 ]新加坡一直对学生进行分流教育小学学制为6年, 四年级结束时, 通过校内考试对学生进行第一次分流, 把学生分为E M1( 成绩优异) 、E M2( 成绩普通) 和E M3( 成绩较差) 三个等级。

      从0 4年底开始, 新加坡教育部决定, 合并E M1和E M2, 使小学教育由三层变为两层[ 3 ]( 加) 马克思·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 M] .李树英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 0 0 1,1 .[ 4 ]约翰·怀特著.再论教育目的[ M] .李永宏等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1 9 9 7,2 7 .[ 5 ]张华.道德的课程改革与民主的课程领导[ J ] .全球教育展望,2 0 0 6, (0 4).[ 6 ]( 巴西) 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的教育学[ M] .顾建新等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1,5 .[ 7 ]钟启泉、 有宝华.发霉的奶酪———《 认真对待“ 轻视知识” 的教育思潮》 读后感[ J ] .全球教育展望,2 0 0 4, (1 0).( 作者: 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 责任编辑: 陈培瑞)教育随笔3 9-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