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术前分段诊刮病理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价值研究.docx
5页术前分段诊刮病理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运用术前分段诊刮病理检查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均行术前分段诊刮病理检查,并且根据术后子宫病理结果,对肿瘤细胞分级的符合率进行判断结果:本组的52例患者中,根据手术病理诊断,15例为G1,占28.85%,26例为G2,占50.0%,9例为G3,占17.31%;术前分段诊刮病理检查对G1、G2以及G3的符合率分别为20.0%(3/15)、61.54%(16/26)、77.78%(7/9),并且G2和G3的符合率明显高于G1(P<0.05);同时,与侵入内膜层者相比,内膜癌浸润≥1/2子宫肌层深度的病理诊断符合率高,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临床上将术前分段诊刮病理检查运用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符合率关键词】病理学、分段、刮宫、子宫内膜癌在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中,子宫内膜癌占有较高的比例,约为20%-30%左右,其生长比较缓慢,在内膜时期的局限时间较长,以疼痛、出血等症状为主要表现,并且起病隐匿,大部分患者早期无典型症状,不容易被患者察觉,待到确诊时,已经为中期或晚期,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其5年生存率不高,严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1]。
当前在治疗子宫内膜癌时,通常以手术为主,所以早期诊断、早期对癌灶的浸润程度进行判断,对制定治疗方案和改善患者预后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对子宫内膜癌诊断中采用术前分段诊刮病理检查的临床价值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7年1月-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5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40-72岁,平均(55.410.5)岁,病理类型:3例为透明细胞癌、8例为腺鳞癌、41例为腺癌入选标准:①临床资料完善;②患者及家属知情,且签署同意书;③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①精神异常或意识障碍者;②不愿意参与研究者;③临床资料缺失者;④中途退出研究者1.2方法诊刮前,所有患者均行常规检查,包括血常规、阴道分泌物以及妇科检查等,排除生殖道急慢性炎症,检查时,取膀胱截石位,对阴道进行清洁并消毒后,选择日本Olympus公司的子宫腔镜,其中膨宫介质为5%葡萄糖液,维持好膨宫压力,一般为10-15kpa,对宫颈进行扩张后,将宫腔镜置入,先对宫颈管情况进行仔细观察,然后将宫腔镜伸入对宫腔内情况进行观察,需要注意的是,观察的过程中,要重点刮取异常部位组织,装瓶后送至病理诊断。
1.3观察指标由2名经验丰富的病理医师负责核实手术病理和诊刮病理,并且根据FIGO系统对肿瘤进行分级,通常可以分为G1-3级同时,将宫体浸润程度分为3级,其中≥1/2肌层为Ⅲ级;<1>肌层为Ⅱ级;内膜层为Ⅰ级1.4统计学分析本次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分析,其中计数资料由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行X2检验,以P<0.05表示有差异2. 结果2.1手术治疗情况本组的52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广泛子宫+双附件+盆腔淋巴结清扫3例,占5.77%,次广泛子宫+双附件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36例,占69.23%,筋膜外子宫+双附件切除13例,占25.0%同时,根据手术病理检查,52例患者中,子宫内膜癌50例,占96.15%,其余2例术后病理无肿瘤证据,但是在诊刮病理检查中,显示为内膜腺癌G1级,提示为子宫内膜微小癌灶2.2分段诊刮与术后病理分化程度诊断符合情况比较本组的52例患者中,根据手术病理诊断,15例为G1,占28.85%,26例为G2,占50.0%,9例为G3,占17.31%;术前分段诊刮病理检查对G1、G2以及G3的符合率分别为20.0%(3/15)、61.54%(16/26)、77.78%(7/9),并且G2和G3的符合率明显高于G1(P<0.05),见表1。
表1 术前术后病理分化诊断准确率比较[n(%)]子宫手术病理分段诊刮非典型增生G1G2G3合计非典型增生0(0.0)12(80.0)2(7.69)0(0.0)14(26.92)G12(100.0)3(20.0)8(30.77)1(11.11)14(26.92)G20(0.0)0(0.0)16(61.54)1(11.11)17(32.69)G30(0.0)0(0.0)0(0.0)7(77.78)7(13.46)合计2(3.85)15(28.85)26(50.0)9(17.31)52(100.0)2.3诊刮和手术病理细胞级别符合率与侵入子宫肌层的关系与侵入内膜层者相比,内膜癌浸润≥1/2子宫肌层深度的病理诊断符合率高,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2表2 分段诊刮侵入子宫肌层内膜癌的诊断符合率侵入子宫肌层深度符合(n)不符合(n)符合率(%)≥1/2肌层2722.22<1>肌层181554.55内膜层6275.0X2值10.867P值<0.053. 讨论子宫内膜癌是妇科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治疗效果与早期子宫内膜癌诊断密切相关,因为解剖结构特殊,与子宫颈癌相比,子宫内膜癌的确诊和筛查难度较高,并且当前尚无可靠、简便的一种诊断方法[2]。
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宫腔镜检查因为可以直接对子宫及其颈管内病灶的范围、位置以及外观形态进行观察,定位可疑病灶,有助于及时发现早期病变或小的病灶,被广泛运用在临床上[3]本次研究发现,在子宫内膜癌的细胞级别方面,手术病理和分段诊刮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随着肿瘤级别的提高,其分级诊断符合率也越来越接近通常情况下,手术病理表现与分段诊刮对肿瘤细胞级别的差异影响包括以下几点:病理医生经验、异常子宫出血时间、手术者经验以及肿瘤面积大小等,但是在判断内膜癌细胞级别时,一般以非鳞状细胞生长比例为主[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术前分段诊刮的诊断准确率略低于手术病理诊断,其原因如下:①手术病理可以获得较多肿瘤样本,有助于观察有丝分裂、细胞与核的异型性以及肿瘤细胞类型;②腺癌G1组织只含有G1组织,而腺癌G3则包括G2和G1腺癌组织,这也是术前诊刮对G1诊断率较低的一个原因[5]同时,本次研究还发现,内膜腺癌侵入子宫肌层的深度与术前诊刮病理的细胞级别符合率有关,即侵入肌层越多,符合率越高,提示在术前分段诊刮中,若肿瘤细胞级别显示为G3,则需要警惕肿瘤细胞入侵肌层,并且做好术后辅助治疗和淋巴结清扫的准备。
综上所述,在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诊断中,通过运用术前分段诊刮病理检查,可以提高疾病检出率,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有效依据参考文献:[1]夏宝国,李婧. 宫腔镜直视下活检及分段诊刮术与单纯分段诊刮术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09):31-32.[2]古丽巴哈尔肉孜. 宫腔镜辅助分段诊刮术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价值[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84):85.[3]杨菊平,邹芹,刘艳梅. 宫腔镜直视下活检联合分段诊刮术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J]. 微创医学,2018,13(05):639-641.[4]李超,赵慧尔,王翠. 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分段诊断性刮宫术与术后病理诊断的比较[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4,35(09):1029-1031.[5]侯永兰,李富娟,易敏. 宫腔镜下活检结合分段诊刮术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应用[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7):3026-3028.-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