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甲午战争博物院陈列馆讲词.doc
12页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陈列馆讲词各位来宾,大家好!欢迎光临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刘公岛,刘公岛也是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您现在参观的是以北洋海军和甲午战争为中心内容的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陈列馆陈列馆占地10000多平方米,是一座全面展示中日甲午战争历史的综合性展馆主体建筑由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中科院院士彭一刚教授设计,该建筑创造性地将象征北洋海军舰船的主体建筑与巍然矗立的北洋海军将领塑像融为一体,被誉为“20世纪中华百年建筑经典”这尊高15米的人物雕像是北洋海军所有爱国将领的化身,他手持望远镜昂首屹立于18米高的基座上,随风扬起的斗篷预示着一场风暴的来临广场中央这尊大型铸铁雕塑名为《海魂》,是由鲁迅美术学院田奎玉教授设计雕塑以甲午海战中受伤沉没的北洋海军军舰为造型铸造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广大官兵以民族大义为重,不畏强敌,浴血奋战,直至船没人尽的精神,就是中华海魂,将永远载入史册!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的一场侵略战争,战争以中国战败,割地赔款而告终,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陈列馆分上下两层,以《甲午战争史实展》为基本陈列,通过详实的文物、史料,全面展示甲午战争历史画面,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陈列馆外围部分是名为《勿忘甲午》的浮雕(作者同上),将与甲午战争有关的历史人物及重大战役,通过艺术手段展示出来,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接下来请大家一同走上观海平台刘公岛是北洋海军的诞生地, 是甲午战争的古战场它像一颗明珠镶嵌于威海湾中,与南北两岸形成二龙戏珠之势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清政府选择刘公岛作为北洋海军的基地这片海域是当年北洋海军舰船的锚泊之所 ,北洋海军舰船经常在这里聚泊训练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旗舰定远舰也是在这片海域受伤搁浅的对面是威海南岸,当年的南帮炮台分布在那一带东南海面的小岛叫日岛,原来是露出海面的礁石,北洋海军成军后,为了加强防御从南岸运土加高修筑了日岛炮台甲午战争期间,南帮炮台与日岛炮台配合刘公岛炮台,在威海南口形成一道严密的火力封锁线,因而日军没有从海上正面进攻刘公岛,而是选择山东半岛最东端荣成龙须岛登陆,先行占领威海南北帮炮台和威海卫城,最后海陆合围刘公岛如今甲午战争的硝烟已散去,当年饱受磨难的威海如今成为全球最适合人类居住的范例城市,她依山傍海、气候宜人,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卫生城, 环保城,森林城刘公岛就位于这座城市的怀抱中,是名副其实的城中之岛放眼望去,刘公岛山海相连,郁郁葱葱,甲午遗迹,英式建筑掩映在青山翠柏之中。
如诗如画的海岛风光与厚重的历史文化完美结合,使刘公岛成为国家级著名风景名胜区就是这座美丽、祥和的海岛却曾经弥漫着战争的硝烟,见证了中国近代史屈辱的一页 各位来宾,让我们一同走进陈列馆,走进这段历史,让我们一起参观《甲午战争史实展 》, 国殇1894--1895序 厅各位来宾,这是一个日晷(又称日规)日晷,是我国古代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时的一种计时仪器这里将日晷的计时功能运用于陈列中,将近代史中重要的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一一罗列在日晷的醒目位置,可以看到“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这一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陈列馆序厅以大型的沉积岩为背景,与这座舰首造型融为一体,象征着历史的深邃与久远甲午战争的失败不仅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也唤起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正如近代著名政治家梁启超先生所说:“唤起吾国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从一定意义上说,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下面让我们了解一下甲午战争的全过程这是北洋大臣李鸿章1894年5月来威海校阅海防时亲笔题写的楹联“万里天风永靖鲸鲵波浪,三山海日照来龙虎云雷”,通过楹联,可以看出,李鸿章作为北洋海军的缔造者,对这支强大的海军舰队引以为豪并寄予厚望,那就是保卫大清国的万里海疆永远风平浪静。
这里陈列的是北洋海军主力战舰的模型旗舰定远,长度94.5米,排水量7335吨,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铁甲舰,与主力舰镇远同称为姊妹舰邓世昌担任管带的致远号购自英国,排水量2300吨,航速18.5节,是北洋海军航速最快的战舰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时,拥有战舰25艘,大部分购自英德两国,实力称冠亚洲那么,这支强大的舰队是怎样筹建并发展起来的呢?我们来了解一下北洋海军成军的背景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曾一直作为海上强国而存在,其海上活动在明朝郑和七下西洋达到了高峰此后,明清两朝统治者缺乏海权意识,采取闭关锁国政策,中国的海上优势不复存在,中国国门最终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 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攻占了天津、北京,火烧了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圆明园,使清朝当局受到强烈震撼,为了挽救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清政府决定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创办军事企业,筹建近代海军这是光绪朝实际统治者慈禧太后,这是光绪皇帝这是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忻为代表势力,支持地方洋务派代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创办近代军事工业筹办海军,发展海军,需要大量专业人员和熟练的水手,这就需要兴办海军教育和加强训练。
1866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创办了福州马尾船政学堂,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海军学校1877年清政府派遣马尾船政学堂30名毕业生赴英、法学习海军驾驶和舰船制造技术这是其中赴英国留学的12位留学生,他们经过三年刻苦学习和海军实践,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回国,大部分成为北洋海军的舰船管带1884年,刚刚发展起来的福建水师在中法马江海战中全军覆没,这极大的刺激了清政府,决心大治水师”,并确定了“先从北洋精练水师一支”的建军方略,大力发展北洋海军)洋务运动的兴起,使中国近代军事企业和军事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为中国军事近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九世纪中期,清军使用的武器由后膛枪替代了前膛旧式步枪,虽然不能与现代武器相比,但是比起刀工火箭的冷兵器时代已有了较大的进步,我馆陈列的这组武器装备见证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前膛枪与后膛枪的区别:前膛枪就是从枪口装填弹药的枪,弹头和火药分别从枪口用通条或其他工具捅入枪膛内,但装填路线长,速度慢,装填时,枪管需在地上竖起来,操作强度大,容易暴露目标后膛枪是从后面装填子弹的枪后膛枪和前膛枪相比,它终于可以让士兵在卧倒、匍匐时装填弹药了,而且缩短了弹药的再装填时间,增加了火力发射的效率,是枪械技术的一次革命性进步。
1885年,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北洋海军得到优先发展,李鸿章利用自己在海军衙门任职的优势,使北洋海军的发展后来居上1888年《北洋海军章程》颁布,标志着北洋海军正式成军清政府任命丁汝昌为北洋海军提督统领全军,下设各级官员315人北洋海军高级将领很多到西方留过学,接受过西方先进的海军教育北洋海军军官的任命升擢,程序非常严谨,要由下到上逐级报送名单,任命后发给委任状,还要补报个人履历,逐级备案这是当年的一份军官委任状北洋海军还聘请了一些洋员,作为军事顾问和技术教官,他们对北洋海军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这这是北洋海军军乐队使用过的西洋铜号,展厅上方的天花板上悬挂的是当年国际通用的信号旗由此可见,这支中西合璧的中国海军已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海军这是一组北洋海军的军服,北洋海军服装在设计上抛开了中国传统的宽袍大袖,代之以短衣窄袖,在设计上更加符合海军发展方向 下面通过大屏幕来了解一下--龙旗飘扬的舰队这是济远舰的右舷观察口,在丰岛海战中,济远舰大副沈寿昌就是站在这样的观察口后面观察敌情指挥作战,在激战中一块弹片击中他的头部,壮烈牺牲基地建设是海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次实地勘察,清政府最终确定大沽、旅顺、威海卫作为北洋海军三大基地,形成三角防御体系,内卫京师,外御侵略。
经过多年的建设,北洋海军基地具有远东一流的水平基地的建成,标志着晚清的国防近代化进入崭新的时期北洋海军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支正规化的海军队伍,它拥有性能优良的战舰、高素质的海军人才以及防守严密的基地,可就是这样一支盛极一时的舰队为什么会在短短八个月的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呢?接下来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战前日本的国防建设情况1868年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后,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制定了征服中国,称霸亚洲的大陆政策,并为此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和策划早在甲午战争前日本就在中国设立了庞大的间谍机构,派出大量的间谍,收集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地理概况等各方面的信息甲午战争中,日军绘制的作战要图中,来中国老百姓都不知道的一口水井他们也标注得非常清楚与此同时,日本已编成7支近代化陆军师团,总兵力达到12万人,为发动战争做好充分的准备1884年,日本策动朝鲜发动甲申政变,企图终结清政府与朝鲜的宗藩关系事后中日双方签订《天津会议专条》,约定以后如果朝鲜有重大事件发生,中日双方在相互通知的前提下都有权出兵,这为日本日后挑起战事埋下了伏笔这些是近代日本制定的一系列侵略方案其中陆军部制定的《清国征讨策案》详细分析了中国的形势,决定在5年之内即1892年前完成对清国的战争准备。
而海军部的《对策》中则详细制订了入侵中国的作战路线,为了尽快将这一系列侵略策案付诸于行动,日本又加大了海军的建设力度,在国内以天皇为首举国捐款扩充海军发布了海军公债令,向社会各界广泛筹集海军经费明治天皇下令,从内库拨款30万元,作为海防补助款,文武官员则抽出薪金的十分之一作为造舰费,并呼吁社会各界解囊捐助经费的保障使日本针对“定远”、“镇远”而建造的“三景舰”,以及“吉野”、“秋津洲”等先进战舰相继入役到甲午战争爆发之前,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3艘,排水量达7万吨而北洋海军还是六年前的水平,在整体实力上,日本海军已后来居上,迅速发展成为一支可以和北洋海军相抗衡,跻身亚洲第一的舰队日本大力扩充军备的同时,清政府却停止了海军的发展,慈禧太后为庆贺六十大寿,挪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和“三海”工程这是颐和园的照片而今颐和园那座精雕的石舫依然静静的停靠在昆明湖畔,盛极一时的北洋海军却早在百年前的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这是1894年2月李鸿章上奏给朝廷的一份奏折奏折写到:北洋海军中包括定远、镇远铁甲舰在内的所有舰船都已落后,需要添置新的舰炮,所需款项大约是白银613040余两,但这合理建议并没有得到清廷的支持,面对这种状况,1894年5月李鸿章在校阅北洋海防时发出“切虑后难为继”的感叹。
两个月后,甲午战争爆发这是反映《长崎事件》的一幅油画1886年,北洋海军部分舰船到日本长崎维修,水兵放假登岸,遭到当地巡捕和民众的蓄意追杀这一事件被称作长崎事件,长崎事件反映了当时日本普通民众都对中国怀有强烈的敌意下面我们进入本馆的第二部分:日本打开战争魔盒日本经过处心积虑的准备之后,开始寻找借口挑起战争这是一个垂直投影,从图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中、日、朝三国的地理位置朝鲜同中国东北接壤,同日本仅隔着朝鲜海峡,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日本认为,从朝鲜进攻中国,比横渡黄海、东海进攻中国有利得多于是决定首先夺取朝鲜,而后以朝鲜为基地和跳板进攻中国大陆1894年春,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请求清政府派兵助剿,早已蓄谋侵略中国的日本也借机出兵朝鲜到六月底,派往朝鲜的日军已超过了在朝清军7月25日,日本海军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偷袭中国运兵船,挑起战事,800多名清军遇难电子屏中播放的是丰岛海战的内容鉴于日本的不宣而战,清政府于1894年8月1日对日宣战,甲午战争全面爆发由于这一年是中国农历甲午年,所以这场战争被称为甲午战争这是两国宣战诏书这是两国的宣战诏书在诏书中双方分别陈述了宣战的理由清政府认为朝鲜属于大清国的藩属国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国内发生叛乱,清政府理应派兵助剿,而日本却无故出兵朝鲜,并逼迫朝鲜更改朝政,种种要挟,实在难以理喻,所以特布告天下,向其宣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