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宋学——新儒学.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m****
  • 文档编号:492719853
  • 上传时间:2022-10-2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0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宋学——新儒学儒学的演化儒学在汉代“递禀师承,非惟诂训相传,莫敢同异,即篇章字句,亦遵守所闻”①,史称“汉学”,这种学风始终延续到五代、宋初  儒学自东汉末年起逐渐衰微,佛、道盛行,直至唐代后期,韩愈在创导古文运动的同步,力排佛道,倡导儒学,倡“儒学道统说”韩愈对孟子特别推崇,在“道统”中将原先被列为上承孔子的颜渊,排斥在主线之外,以孟子上承孔子,而自承孟子,并且将儒学研究从章句训诂引导为对典型义理的探求 史称:“自晋迄隋,老、佛显行,圣道不断如带”,“愈独喟然引圣,争四海之惑,虽蒙讪笑,跲而复奋,始若未之信,卒大显于时昔孟轲拒杨、墨,去孔子才二百年愈排二家,乃去千余岁拨衰反正,功与齐而力倍之”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①宋祁的这段话,代表着北宋中期“宋学”形成时期学者的结识  韩愈将《孟子》提高到与《论语》相近的地位,并推崇《大学》,其弟子李翱又推崇《中庸》,都对“宋学”产生了深刻影响而唐代后期的啖助对《春秋》、李景俭对《孟子》所持的批评态度,也对“宋学”产生了影响宋学先驱与宋祁一起撰写《新唐书》的欧阳修,就是“宋学”先驱中的重要人物,苏轼在《居士集序》中称:韩愈之后“三百有余年而得欧阳子,其学推韩愈、孟子以达于孔氏。

      士无贤不肖,不谋而同曰:‘欧阳子今之韩愈也’宋兴七十余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至天圣、景祐极矣而斯文终有愧于古,士亦因陋守旧,论卑而气弱,自欧阳子出,天下争自濯磨,以通经学古为高,以救时行道为贤,以犯颜纳说为忠,长育成就,至嘉祐末,号称多士,欧阳子之功为多”  被称为“宋初三先生”的胡瑗、孙复、石介,一般被称为“理学先驱”,其实不只是理学的先驱,并且是整个“宋学”的先驱其她如晁迥、范仲淹、李觏等人,也都可以列入“宋学”先驱人物之列她们或以废弃“汉学”专事章句训诂,而“疑经”、撰著“新义”;或发扬儒家“内圣外王”之道,“救时行道”;或在吸纳佛、道等诸家学说、思想,以丰富宋学内涵方面,都对“宋学”的新学、蜀学、理学等各个学派,产生了重大影响宋学的特性苏轼不仅把欧阳修作为宋学的创导者,并且把她列入韩愈创设的儒家道统中,上承韩愈、孟轲以继孔子的儒学正统还谈及“通经学古”与“救时行道”,作为宋学的重要特性① 《四库全书总目》卷1《经部总叙》  ① 《新唐书》卷176《韩愈传·赞》  通经学古不是原先的章句训诂,而是探求儒经的新意疑经”是宋学建立时期一种重要特点,欧阳修景祐四年(1037)的《易或问》,“或问《系辞》果非圣人之作”,回答是“何止乎《系辞》”①。

      她所著的《毛诗本义》,四库馆臣在《提纲》中称:“自唐以来,说《诗》者莫敢议毛、郑,虽教师宿儒亦谨守《小序》至宋而新义日增,旧说几废,推原所始,实发于修  被称为“宋初三先生”的胡瑗、孙复、石介,年岁略长于欧阳修,重要活动时期也都在北宋中期的仁宗时期胡瑗的《周易口义》“其说《易》以义理为宗”②,孙复“讲说多异先儒”③,石介也同样是不取旧说的  救时行道为宋学另一种重要特性,也是宋学建立之初许多学者共同追求的目的不仅欧阳修积极参与“庆历新政”,被《宋元学案》列为首位的胡瑗,也特别注重“救时行道”康定元年(1040)八月,胡瑗被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范仲淹辟为以丹州(今陕西宜川)军事判官而任经略安抚司勾当公事,史称“君在丹州,建议更阵法,治兵器,开废地为营田,募土人为兵,给钱使自市劲马,渐以代东兵之不任战者”,并且“访边备利害,得以资其帅府府多武人,初谓君徒能知古书耳,既观君之所为不以异己,翕然称之”其“后在湖州置治道斋,学者有欲明治道者,讲之于中,如治兵、治民、水利、算数之类”①  石介在“庆历新政”时期,更是积极参与,“出入大臣之门,颇招来宾,预政事”②,与“新政”主持者之一富弼关系密切,以致反对新政的夏竦,指使人伪造石介给富弼的书信,借以袭击“新政”,“新政”失败后,石介被指责为“新政”的党羽而被迫自求外任。

      吸取佛、道学说为宋学的又一种特性,即所谓援佛入儒、援道入儒,以及援法入儒、援诸子百家入儒,吸取各家学说以丰富儒家学说正如清代戴震所说:“宋此前,孔孟自孔孟,老释自老释”,“宋以来,孔孟之书尽失其解,儒者唯袭老释之言以解之”③  宋代在这方面进行得最早的人物之一,是北宋前中期的晁迥,史称“通释、老书,以经传傅致,为一家之说”④她是一种熔儒、释、道三家学说于一炉的儒学家,为形成中的宋学学术取向的先导  ① 《居士集》卷18 ② 《直斋书录解题》卷1 ③ 《宋史》卷432《孙复传》  ① 《五朝名臣言行录》卷10 之2  ② 《宋史》卷432《石介传》  ③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附《答彭进士允初书》 ④ 《宋史》卷305《晁迥传》宋学在发展中形成不少派别,其中在当时或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重要有新学、蜀学、理学等  学术界一般把宋学(或称之为新儒学)与理学等同1984 年,邓广铭在中国宋史研究会年会上提出:“把萌兴于唐代后期而大盛于北宋建国后来的那个新儒家学派称之为宋学”,“宋学是汉学的对立物”,并一方面指出:“应当把宋学与理学加以区别”,理学只是宋学中的一种学术流派①这是符合宋代学术发展史的实际状况的。

      新学新学,也称荆公新学王安石于庆历二年(1042)进士及第后,任签书淮南节度判官厅公事的三年间,著《淮南杂说》,史称“自先王泽竭,士习卑陋,不懂得德性命之理,安石奋乎百世之下”,“著《杂说》数万言,其言与孟轲相上下”②这是王安石创立“新学”的开始,嘉祐八年冬至治平四年秋(1063—1067)间,王安石居丧于江宁(今南京),聚徒讲学后履行新政时,与吕惠卿、王雱等训释《诗》、《书》、《周礼》,“先儒传注一切废不用”①熙宁八年(1075)《三经新义》完毕并颁于学官,标志着王安石学派的完毕,当时称为新学,从此新学大行,不久即为宋学中的最大学派王安石后封荆国公,史称王荆公,因此也称荆公新学蜀学蜀学,为苏洵所创,其子苏轼、苏辙继成苏氏父子为蜀眉山人,史称“蜀学”嘉祐元年(1056),“闭户读书”、“大究‘六经’百家之说”的苏洵及其子苏轼、苏辙到京师开封应举,次年,苏轼、苏辙中进士苏氏父子创立的蜀学才开始逐渐形成,苏洵著《六经论》等,论述论点,“晚而好《易》”,“作《易传》未成而卒”②治平三年(1066)苏洵死,“疾革,命公(轼)述其志,泣受命”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贬,次年初至黄州,筑室东坡,号东坡居士,此后数年间,苏辙亦以其所作的部分《易解》寄给苏轼,苏轼“卒以成书,然后十载之微言,焕然可知也”。

      《易传》可说是苏氏父子三人合伙的结晶,也标志着“蜀学”学派的基本完毕,其时当在元丰六七年间苏轼在黄州期间苏辙还将所著《论语略解》寄给苏轼,苏轼“复作《论语说》,时发孔氏之秘”③,后来又有《书传》苏辙也有早年所作的《孟子解》及晚年的《诗集传》、《春秋集解》、《老子解》等苏轼在《居士集序》中袭击“新学以佛老之似,乱周孔之实”,而“蜀学”的特性,正是兼容释、老① 《略谈宋学》,《宋史研究论文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年版参见漆侠:《宋学的发展与演变》,《文史哲》1995 年第1 期 ② 《郡斋读书志》卷4 下《王介甫临川集》  ① 《宋史》卷327《王安石传》  ② 《欧阳文忠公文集》卷34《苏洵墓志铭》 ③ 《栾城集》卷22《苏轼墓志铭》    理学(洛学、关学)  理学,宋代称为道学,北宋中期重要分为两个学派,洛学与关学  洛学,由河南程颢、程颐兄弟所创立学术界一般以二程、周敦颐、张载、邵雍为北宋理学五子,而以周敦颐为理学开山,二程则师承周敦颐有关二程师承周敦颐之说,创自南宋初年朱震,经朱熹多方论证并将周敦颐推为理学开山,遂为理学家所接受但是,在二程自己并不觉得其学源自周敦颐,而是“谓孟子没而圣学不传,以兴起斯文为己任”,“盖自孟子之后,一人(程颢)而已”①。

      程颐所述其兄程颢对于理学的开创之功,并无任何直接的师承,邓广铭先生曾著《有关周敦颐的师承和传授》,论证“二程决非周敦颐的学业传人”,“周敦颐在其时(按指北宋)的儒家学派当中,是主线不曾占有什么地位的”②  程颢,明道元年(1032)生,弟程颐,次年生程颢,嘉祐二年(1057)中进士,时年26 岁十一年前的庆历六年(1046),其父程珦署理南安军(今江西大余)通判,时周敦颐任南安军司理参军,程珦“使二子颢、颐往受业焉”①程颢时年15 岁,程颐时年14 岁,二人还是少年,而同年冬,周敦颐即因调任郴县(今湖南郴州)令而离开南安军,二程兄弟受业于周敦颐最多也只有半年多因此,周敦颐至多也只能算是启蒙教师,只是“少年尝从学”,决不是“道德性命”高深学问的传授程颢此后在“未知其要”,也就是在还不知求“道”门径的状况下,自己“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②程颢通过近十年的摸索而创立的理学,其开始的时间大概在程颢中举前的至和(1054—1056)、嘉祐元年(1056)间元丰二年(1079)程颢因反对新法被罢职,“既不用于朝廷,..居洛几十年,..学士皆宗师之,讲道劝义”③,直至元丰八年被召用,未赴而卒,史称明道先生。

      其弟程颐,史称伊川先生,同在洛阳讲学二程学派的形成,应是这一时期,史称“洛学”程颢死后,程颐继续著书、讲学,门人渐多,大观元年(1107)死,已是北宋晚期洛学作为北宋中期形成的理学(道学)的重要派别,但在北宋学术界始终是一种较小的学派,关学的影响更小,在学术界占统治地位的是“新学”,理学兴起成为学术界的重要学派,已是南宋孝宗初年关学为张载所创她于康定元年(1040)上书给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范仲淹范仲淹劝她读《中庸》,张载时年21 岁,她也通过“又访诸释、老,累年究极其说,知无所得,反而求之‘六经’”的过程的时期,大体也在至和年间,她也是嘉祐二年中举进入仕途,熙宁三年(1070),因弟张戬被贬而不安,遂辞职回家乡眉县横渠镇(今属陕西),研读“六经”,讲学授徒,世称横渠先生,成为关中士人的宗师,张载建立了自己的学派,史称“关学”熙宁九年被荐出任知太常礼院,因病辞归,半途病死张载死后,门生大多转依洛学,致使北宋中期形成的四个重要学派(新学、蜀学、洛学、关学)之一的关学,逐渐衰落,到南宋初已不复存在,张载后来被朱熹作为北宋理学五子之一①,她创立理学学说开始① 《二程遗书》卷42《明道行状》 ② 《有关周敦颐的师承和传授》,《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年版;《邓广铭学术论著自选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年版。

      ① 《宋史》卷427《周敦颐传》 ② 《二程遗书》卷42《明道行状》  ③ 朱熹:《伊洛渊源录》卷2  ① 《宋史》卷427《张载传》 被朱熹推为理学开山的周敦颐,她不仅未能形成自己的学派,并且在当时甚至算不上出名学者,就连极端推崇周敦颐的朱熹也说:“濂溪在当时,..无有知其学者周敦颐所著《太极图》、《易通》等,深为朱熹所推崇周敦颐于景祐三年(1036)荫补入仕时年20 岁嘉祐六年(1056),路过江州(今江西九江),筑室庐山莲华峰下濂溪旁,号濂溪书屋,世称濂溪先生历任州、县官,熙宁六年(1073)去世  被列为北宋理学五子之末的邵雍,字尧夫早年受学于李之才,后长期居住在洛阳,隐居不仕,依托富弼、司马光等接济为生,熙宁十年(1077)死,后谥康节著《皇极经世》等书,创象数学体系,但二程对邵雍并不注重,觉得“邵尧夫犹空中楼阁”②但其学说,仍被觉得是理学的构成部分,被朱熹列为北宋理学五子之一而在南宋理学家心目中的地位并不高,其从祀孔子的时间,不仅晚于周、张、二程、朱熹20 近年,甚至还晚于南宋的张栻、吕祖谦。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