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小组工作概述课件.ppt
63页小组工作小组工作(第二版)万江红 主编新编21世纪社会工作系列教材第一节 小组工作的含义第二节 小组工作的功能与类型第三节 小组工作的发展第四节 小组工作的价值观和职业伦理第一章 小组工作概述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之一,具有其鲜明的特征小组工作具有社会、学习、矫治以及预防等功能,其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小组工作起源于19世纪末期的英美国家,是为了解决当时社会面临的一些问题而产生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小组工作也在不断的完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其不同的特征,并在中国开始发展小组工作有其专业的价值观和伦理守则,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社会工作者应严格遵守第一节 小组工作的含义一、小组(一)小组的定义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这些人感到有整体意识,而且这个整体将会维持一段时间;组员互相影响;有控制其组员相互影响的明确规范或规则;组员中存在一套角色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中)区分小组与一群人不同之处的重点在于他们有共同的命运经历勒温(Lewin)综合上述观点,小组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组员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一定的规范下为达到共同目标而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群体二)小组的特征马温(Mervyn)在1977年的一本书中,认为小组可以拥有以下一个或多个特征。
1.小组组员的观感和认知 2.动力和需求的满足 3.小组目标 4.小组组织 5.小组组员相互依存 6.相互影响香港理工大学的何洁云等于2002年提出小组具有的特征是:两个人以上,形成关系,有共同的目标和利益,成员间相互影响,地位与角色的演变,成员有归属感,小组有发展阶段,小组有一定的规范,小组的文化与气氛通过分析以上观点,可以发现小组通常具有下列特征: 1.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 2.组员间通过相互交往形成关系; 3.有相同的目标或利益; 4.组员间彼此依赖,相互影响; 5.组员有特殊的责任、地位和角色体系; 6.组员对小组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7.有一定的规范、准则等社会控制; 8.有不同的发展阶段; 9.有小组文化与气氛; 10.有相当程度的凝聚力学习活动以下哪些可以被认为是小组?为什么?(1)在教室一起上课的同学(2)一起逛街的朋友(3)乘坐的汽车突发事故,大家一起努力,脱离困境(4)社区的二胡兴趣班二、小组工作(一)小组工作的定义 1.小组工作是一种团体活动或经验 2.小组工作是一种过程或方法 3.小组工作是一种社会工作方法不同学者对小组工作的定义有所不同,但也有其共同点综合以上的观点,我们将小组工作定义为: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方法之一,是社会工作者按照一定的目标组织活动,通过小组过程和小组动力去影响组员的态度与行为,从而使他们获得行为的改变,社会功能的恢复与发展以及问题的解决的实务过程。
二)小组工作的特征1.小组工作有明确的目标 2.小组工作者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并进行指导 3.小组工作在小组情境与小组组员互动的过程中达到小组目标第二节 小组工作的功能与类型一、小组工作的功能(一)社会功能小组工作是在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带领下,集合两个以上的个人,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的服务方式二)学习功能小组能为组员提供一种个人不曾体验过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经历,使组员在小组中学会共同思考,获得新的技能与经验,从而成功地适应社会环境,提高个人适应环境的能力三)矫治功能小组能为组员营造一种信任、互助的环境,使组员有机会了解并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扭曲的观念以及不能被社会认可接受的行为四)预防功能预防是对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行预测小组的预防功能主要是指通过小组的经验分享和学习,使组员获得自我发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身的社会功能二、小组工作的类型(一)按照小组的形成方式:组成小组和自然小组(二)按组员的参与意愿:自愿小组和非自愿小组(三)按照成员间的联系:基本小组和次层小组(四)按照小组的结构:正式小组和非正式小组(五)按照成员的界限:封闭小组和开放小组(六)按照小组的性质和目的:任务小组、教育性小组、社交小组、教化小组、服务或志愿者小组、兴趣小组、意识提升小组、成长小组、治疗小组、社会化小组、自助与互助小组以及社会行动小组。
第三节 小组工作的发展一、小组工作的起源小组工作起源于19世纪末期的英美国家,它的出现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解决工业化快速发展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小组工作正式成为一门专业被接纳则是在20世纪30年代一)社会历史条件 1.小组工作的起源是为了回应快速发展的工业革命所产生的社会问题 2.人本主义及宗教的影响19世纪末,大部分参与社会福利行动的人,来自上层富裕的家庭,受过良好教育且具有强烈的宗教热忱 3.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二)专业发展背景 1.基督教青年会 2.儿童服务机构 3.睦邻组织二、小组工作的成长 (一)历史条件 一战以后,社会各方面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迁,人们要求民主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妇女的独立运动 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 二战以后儿童无人管教的问题上述因素均促进小组工作朝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专业化特征表现在:一是不同的高校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小组工作课程,通过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出版相关书籍,逐渐确立自己的专业权威;二是小组工作的实务领域不断扩展二)专业成长1.19世纪中叶以前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机构性质,而非将它视为一种方法或实务工作手法2.在其专业性方面,发展过程中吸收了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的影响,丰富了小组工作理论并指导实务发展。
3.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小组工作的著作和研究这一时期的小组工作的特点是: 理论发展系统性 实务模式治疗性 社区发展与社会行动并存三、小组工作的发展(一)历史条件小组工作在20世纪60年代呈现多元化发发展趋势,原因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的女权运动、民权运动、反贫困运动使社会发生重大变迁,男女平等、自由、民主等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这对小组工作者在开展活动时的价值观产生了很大影响,它要求社会工作者以新观点、新思路来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因而很多社会工作者开始尝试采用多种手法去介入小组活动这一时期小组工作呈现的特点主要有: 应用范围扩大 理论和实务的进一步发展(二)多元化发展 1.小组工作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 2.小组工作受到不同理论和理论家的影响; 3.专业社会工作方法的整合; 4.小组工作的关注点转变四、小组工作在中国(一)历史条件 1.中国在封建时期就产生了一些救济性互助性小组;2.解放战争后,香港成立了社会福利联合会;3.台湾的小组工作则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开设专业课程,培养专业人才,并应用于实践;4.中国大陆的社会工作专业在20世纪30年代初就开始了,但在1952年随院系调整而被撤销,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在高校发展起来。
知识窗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是在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的,傅愫东先生写的燕京大学卅年中说明了燕京大学于1930年开始有“社会行政组”的设置,并开设了“个案工作”、“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团体社会工作”、“社会行政”等14门课二)小组工作在香港的发展香港地区的社会工作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但在20年代左右就产生了小组工作;1948年中国内战接近尾声,内地大量难民涌入香港,他们生活极其艰辛,急需社会帮助,为此,香港成立了许多以救济为主的志愿福利机构,目的是帮助这些有困难的人;为解决内地人口猛增带来的社会问题,香港社会福利署制订了一系列规划,在1950年要求香港大学开设专业社会工作者课程;1962年,香港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开始开设正式的小组工作课程;20世纪60年代以后香港地区的社会经济逐渐好转,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社会工作作为一种有效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逐渐受到重视;1966年香港天星小轮事件爆发,部分原因是青少年缺乏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因而借社会事件发泄他们的不满;20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青少年犯罪成为社会的关注点,提供了包括校长工作在内的各种服务,并于1979年正式推出家庭生活教育、学校社会工作及外展社会工作。
20世纪80年代至今,香港的社会服务机构为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改变了传统工作模式,出现了个案、小组、社区三大方法的渗透与融合,内容趋向整合性、治疗性和发展性,目的是促进个人发展与转变,进一步参与融入社会三)小组工作在台湾的发展台湾早期的小组工作主要是受基督教男、女青年会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小组工作一直被认为与小组娱乐或小组活动相似,在实务方面则较少被使用,因此导致台湾地区的小组工作发展较缓慢1961年台湾东海大学开设小组工作课程,1970年台湾研究中心成立,开始培养社区领导者,这标志着台湾小组工作专业化的开始20世纪80年代,小组工作方法在实务领域得到普遍运用,涉及的机构有医疗卫生机构、学校教育机构、司法机构、工业机构、一般社会福利机构等四)小组工作在大陆的发展在中国封建时期就有一些救济性、互助性的团体20世纪20年代初,国外社会工作专业传入我国,30年代成立了一些社会工作机构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人民救济总会(前身为解放区救济总会)统一接受、整顿、改造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救济福利机构,把他们纳入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中国大陆专业的社会工作是在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1979年我国决定恢复停滞了28年的社会学,社会工作作为应用社会学也在四所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重建,但是社会工作未被给予重视。
1987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北京大学等高校设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目前中国含有社会工作专业或社会工作系的高等院校近二百所中国大陆的小组工作大多借鉴西方国家和港台地区的经验,在实践方面,大陆的实务工作者和学者正在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本土化的工作方法和理论第四节 小组工作的价值观和职业伦理一、小组工作的价值观(一)社会工作基本价值观我们可以分五个方面对社会工作价值观进行理解:一是社会工作者要把服务对象看成是与自己有平等价值的人,对服务对象要持有接纳和尊重的态度;二是社会工作者要坚持专业的立场,坚持助人自助的原则;三是社会工作者要注重公平正义原则,优先满足最弱势人群的需要;四是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技巧,使服务对象能力得到提升;五是社会工作者要对未来抱有积极的态度,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相信社会发展的美好未来,并愿意付出持续的努力二)小组工作价值观 1.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原则 2.互助与互惠的原则 3.增能的原则 4.参与自由的原则 5.高度个别化的原则案例在一个女性成长小组中,组员小丽是一个性格比较霸道的女生,经常用言语攻击其他组员,小组工作者多次劝说无果,其他组员无法忍受小丽的性格,集体表示:如果小丽继续留在小组中,他们将一起退组。
他们认为小丽的性格不适合在这个小组中,会影响到其他组员的关系和内部凝聚力,而且小丽不听劝告,一意孤行,让人无法忍受如果你是这个小组的工作者,你会怎么处理呢?二、小组工作的伦理守则 (一)西方学者特斯兰德和利瓦斯于1995年提出了如下小组社会工作的专业伦理标准: 1.小组组员拥有明确的知情权 2.明确保密的原则和措施 3.从事小组工作的社会工作者必须经过一定的培训和专业教育,具备一定的经验,才可以带领一个小组 4.在特定的情况下,社工在带领小组工作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可接受督导和咨询 5.经过筛选决定小组组员,形成小组后要确保小组组员的需求能够在小组中得到满足 6.社工有责任协助小组组员达到治疗目标7.小组组员在小组中必须得到保护,避免受到身体伤害、威胁、被迫接受别人的价值观、胁迫、其他形式的压力和来自小组组员的压力8.社工应平等、公正的对待每个小组组员9.社工不能利用小组组员来达到个人目的10.社工有责任对小组组员及时进行评估和跟进,以保证他们的需要得到满足二)小组工作伦理守则的本土化中国的文化伦理价值原则具有独特性不同于西方个人自由主义,中国文化强调集体观念、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亲情、爱情和无私奉献、集体至上等观念。
而这些社会伦理、个人伦理可能与小组工作专业伦理发生冲突,具体体现在: 1.隐私权与保密权的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