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乙类传染病发病分析.doc
8页甲乙类传染病发病分析对1999-2008年发生在滦县境内的传染病疫情进行分析,找出传染病 发病变化趋势及重点防治病种,为该县政府制定传染病防治规划提供建议 方法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滦县1999-2008年传染病发病情况 结果 滦县10年共报告乙类传染病16种10 604例,年平均发病率为 196.59/10万,无甲类传染病报告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年均发病率64.02/10 万,居各类传染病之首,呼吸道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62.85/10万,居各类 传染病第2位;肠道传染病年均发病率42.31/10万,居第3位;自然疫源 及虫媒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27.35/10万,居第4位传染病发病居前3位 的病种依次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出血热结论 在过去的10年间该 县传染病总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但肾综合症出血热发病率显著下降,疫情 得到控制;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发病率明显上升,建议该县政府制定以如 何控制乙肝和性传播疾病为主的未来十年传染病防治规划[关键词]传染病;流行病学;发病率为掌握滦县传染病发病规律,分析传染病流行特点及发病趋势,以便 采取相应预防控制措施,现对1999-2008年滦县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死亡 情况进行分析如下。
1材料和方法1.1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源于滦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999-2008年 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年报表;人口资料来源于滦县统计局1.2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滦县1999-2008年传染病疫情资料 进行分析2结果2.1总发病、死亡情况1999-2008年全县共报告乙类传染病16种10 604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96.59/10万;死亡病例6种16例,年平均死亡 为0.29/10万10年间,发病率最高年份为2006年(262.73/10万),最低 为1999年(157.61/10万)无甲类传染病报告2.2各类传染病发病情况2.2.1呼吸道传染病 共有非典型肺炎、麻疹、肺结核、流脑、百日咳、 猩红热6种3 389例,占发病总数的31.95%,年均发病率为62.85/10万, 居各类传染病发病第2位死亡2例(肺结核1例、麻疹1例),占总死 亡数的12.5%,病死率为0.05%病例以肺结核为主,占其总数的94.39% (3 199/3 389),其次是麻疹占4.33%(147/3 389)传染病非典型肺炎1例2.2.2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 共有HIV、病毒性肝炎(乙肝、丙肝)、淋 病、梅毒4种3 453例,占发病总数的32.56%,年均发病率为64.02/10万, 居各类传染病发病第1位。
死亡3例(HIV、乙肝、丙肝各1例),占死亡 总数的18.75%,病死率为0.09%病例以乙肝为主,占其总数的85.43%(2 950/3 453),其次为淋病占 10.66%(368/3 453)- HIV5 例2.2.3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 共有出血热、乙脑、布病、斑疹伤寒4 种1475例,占发病总数的13.91%,年均发病率为27.35/10万,居各类传 染病发病第4位死亡6例(全部为出血热),占死亡总数的37.50%,病 死率为0.41%病例以出血热为主,占其总数的91.73%(1 353/1 475),其 次为斑疹伤寒占7.66%(113/1 475)o2.2.4肠道传染病 共有病毒性肝炎(甲肝、戊肝、未分型)、痢疾、 伤寒3种2 282例,占发病总数的21.52% (2 282/10 604),年均发病率为 42.31/10万,居各类传染病发病第3位死亡1例(为菌痢)占总死亡数 的6.25%,病死率0.04%,病例以菌痢为主,占其总数的62.09%(1 417/2 282), 其次为甲肝占6.44%(147/2 282)>肝炎(未分型)占17.88%(408/2 282)>戊肝占 12.97%(296/2 282)o2.2.5新生儿破伤风 发病4例,占发病总数的0.04%, 2000年发病2 例,2002年、2003年各发病1例;死亡4例,占死亡总数的37.50%。
2.3主要传染病的发病情况2.3.1病毒性肝炎1999-2008年共发病3886例,占发病总数的36.65%, 年均发病率为72.04/10万,死亡2例,年均死亡率为0.04/10万,病死率 为0.05%乙肝发病较多,占75.91%(2 950/3 886),甲肝、丙肝、戊肝、 未分型肝炎分别占 3.78 %(147/3 886)、2.19%(85/3 886)、7.61%(296/3 886) > 10.50%(408/3 886)o 10年间,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004年发病率大幅 度上升,2006年达最高峰,以后略有下降该病全年均可发病,无明显季 节性,亦无明显地区性;以15〜54岁年龄组发病较为集中,占82.62%(3 211/3 886);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1.88:1;职业以农民为主,占 71.90%(2 794/3 886),其次为工人和学生分别占 5.40%(210/3 886)> 10.14%(394/3 886)年均发病率为59.31/10万,死亡1例,年均死亡率为0.02/10万,病死率 为0.03%肺结核自1997年纳入乙类传染病报告以来,发病率逐年上升,2000年开始一直居于发病首位,至2007年达发病高峰。
肺结核全年均可 发病,但3、4、5月份发病较多,占29.94%(958/3 199),无明显地区分布, 呈散发状态;35〜69岁年龄组发病较多,占59.80%(1 913/3 199);男性多 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1.84:1;职业以农民为主,占88.31%(2 825/3 199), 学生、工人分别占4.50%( 144/3 199)>2.75%(88/3 199)-2.3.3出血热1999-2008年共发病1353例,占发病总数的12.76%, 年均发病率为25.08/10万,死亡6例,年均死亡率为0.11/10万,病死率 为0.44%10年间,发病率自1999年呈不断下降趋势,但2005年出血热 发病率呈现大幅度显著下降该病全年均可发病,但呈现明显的季节性, 以3、4、5月份发病最多,占63.64%(861/1353), 7、8、9月份发病最低, 占6.43%(87/1 353);发病地区以青龙山以东滦州镇等7个花生主产区乡镇 为主;以20〜54岁青壮年发病较多,占72.95%(987/1 353);男性发病多 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2.26:1;职业以农民为主,占76.05%(1 029/1 353),其 次为学生占 12.42%(168/1 353)> 工人占 3.10%(42/1 353)□3讨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传染病防治规划并组织实施【1】。
传染病防治 规划应当依据当地传染疫情而制定;突出“重点疫情、重点防治使有 限的防疫经费发挥最大的作用在过去的10年里,该县制定并实施了全 面落实传染病各项防控措施,同时以控制肾综合症出血热为主的传染病防 治规划,取得了显著成效肾综合症出血热发病率已经由1999年的 54.53/10 万下降到 2008 年的 1.45/10 万,下降了 97.34% ( 2=276.65, P< 0.01)o10年间,从传染病分类构成来看,以乙肝为主的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 跃居第1位,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中乙肝发病率己由1999年的1.36/10 万上升到 2008 年的 7.69/10 万,上升了 4.65 倍(2=236.63, P <0.01)o 以 淋病、梅毒为主的性传播疾病发病率已由1999年的0.05/10万上升到2008 年的 1.51/10 万,上升了 29.2 倍(2=72.03, P <0.01); 2007 年新增报告 HIV 感染者1例,艾滋病患者2例,死亡1例,性传播传染病已成为滦县艾滋 病流行的潜在危险因素,表明传染病防治工作进入了以性传播和血液传播 疾病为主要传染病病种的时期【2】。
以肺结核为主的呼吸道传染病退居第 2位,但仍然是该县危害较大的一类传染病因此对肺结核疫情应给予足 够重视由于发现并治愈传染性肺结核患者是预防和控制结核病的最有效措施[3],因此今后应当继续实行WHO推荐的加强的DOTS 策略提高患者治愈率,消除传染源肠道传染病居第3位发病较为平 稳,但该县地处沿海,交通发达,存在着肠道传入爆发的可能,因此要加 强夏秋季肠道门诊的监测管理防止爆发疫情发生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 病退居第4位肾综合症出血热疫情得到明显控制在家鼠型疫区开展科 学灭鼠,可迅速控制出血热流行[4],因此今后做好人间和鼠间出血热疫 情监测,落实灭鼠措施,积极开展重点人群出血热疫苗接种是保持肾综合 症出血热低发病率的主要工作综上所述,该县在制定未来十年传染病防治规划工作中,在落实国家制定的传染病防治措施基础上;应当重点突出制定如何控制乙肝和性传播 疾病为主的传染病防治规划和具体措施,以实现降低乙肝和性传播疾病发 病率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