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家姓中公良姓和拓跋姓的来源范本.docx
5页百家姓中公良姓和拓跋姓的来源公良姓的来源 一、寻根溯祖 周朝时,陈国有个公子名叫良,人们称他为公子良公子良的子孙就以公良二字作为自己的姓氏,称公良氏公子良就是公良复姓的始祖 二、郡望分布 陈留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南相当于现在河南东至民权、宁陵,西至开封、尉氏,北至延津、长垣,南至杞县、雎县一带地区 三、历史名人 公良孺:陈国公子良的后代,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有一次,孔子出游陈国,带着公良孺一起到陈国蒲地去会见一个姓公孙的人因为孔子说出了自己的政见,得罪了很多权贵,被一些人围攻在状况特别紧急时,公良孺号召他的族人来帮助孔子公良孺站在众人的最前面,举剑高呼,宁可战死,也要让孔子突围,蒲人见公良孺威严凛凛,一个个都被吓跑了 公良氏祠堂对联资料 公良(Gōng liáng)姓出自周朝公子良后代,以祖名为氏得姓始祖:公子良周代陈国公子名良,人称公子良,其后人就以他的爵位与名合称得“公良”为姓氏春秋时,公子良的后代公良儒去鲁国向孔子求学,作为孔子的学生受人敬重 公子良德贤富厚; 陈留郡名望崇高 ——全联典指公良姓的郡望和堂号。
公仆尚公德; 良知辅良能 ——此联为以鹤顶格重字镶嵌复姓“公良”二字的嵌字联 莘莘学子求儒道; 凛凛威严解蒲危 ——全联典指孔子的得意弟子公良孺孔子游陈国时,带着公良孺去蒲地会见一个姓公叔的人因为孔子说出了自己的政见,得罪权贵,被人围攻在状况特别紧急时,公良孺号召他的族人来帮助孔子站在最前面,举剑高呼,宁可战死,也要让孔子突围,蒲人见公良孺威严凛凛,气冲斗年,一个个都被吓跑了 陈国公卿,文承孔圣; 儒门高弟,武慑蒲人 ——全联典指孔子的弟子公良孺及其先人公子良出自陈国公卿贵族人家 拓跋姓的来源 一、寻根溯祖 1、拓跋复姓为黄帝后裔相传黄帝娶妻嫘祖,生子昌意昌意娶蜀山之女昌仆,生高阳氏颛顼昌意的小儿子悃被封在北土(即今中国北部地区)黄帝以土德之瑞称王鲜卑族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拓跋为姓,意即黄帝德后代北魏孝文帝改革时,率王族改为元姓,其王族之外德拓跋氏遂成为庶姓,仍为拓跋氏,不与皇室同族 2、西汉时,有李姓者改为拓跋氏 二、郡望分布 颖川郡:战国时秦国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南省许昌一带地区。
雁门郡:战国时赵国置郡,相当于现在山西省代县一带地区 三、历史名人 拓跋丕:后魏乐平王,因功拜东骑大将军 拓跋可悉陵:后魏中军都督他十七岁随太武帝狩猎时,遇一猛虎,空手搏杀之献给太武帝 拓跋平原:后魏齐州刺史,以功拜镇南将军孝文帝时,有妖人刘举,自称天子,平原亲自讨斩之 拓跋氏祠堂对联资料 拓跋(Tuòbá又称托跋)姓出自鲜卑族拓跋部,为黄帝后裔相传黄帝娶妻嫘祖,生子昌意昌意娶蜀山之女昌仆,生高阳氏颛顼昌意的小儿子悃被封在北土,即今中国北部地区黄帝以土德之瑞称王鲜卑族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拓跋”为姓,称拓跋氏,意即黄帝德的后代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改革时,率王族改为元姓,其王族之外的拓跋氏遂成为庶姓,仍为拓跋氏 宗启力微,源承胡族; 祖尊黄帝,望出雁门 ——全联典指拓跋姓的得姓源流和郡望拓跋氏后人尊拓跋力微为拓跋姓的得姓始祖 鲜卑族拓疆称帝胄 拓跋珪破燕建王朝 ——上联典指拓跋姓的得姓源流鲜卑族拓跋部,为黄帝后裔下联典指北魏王朝的建立者道武帝拓跋珪(371-409)鲜卑族拓跋部人。
皇始二年(397年)攻破后燕都城中山(今河北定县),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他使鲜卑人分地定居,从事耕种;任用汉族地主官僚,加速鲜卑社会发展 道武登临皇帝位; 孝文勇改鲜卑风 ——上联典指北魏王朝的建立者道武帝拓跋珪下联典指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71-499),改鲜卑姓氏为汉姓,率王族改为元姓,藉以变更鲜卑风俗;激励鲜卑和汉族通婚,制定官制朝仪,加强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的联合统治对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发展,起了主动作用 四朝元老德高望重; 一代功臣绩显名扬 ——上联典指后魏乐平王拓跋丕:因功拜东骑大将军鲜卑宗室中,德高望众重的元老贵族,长孝文帝四辈,为四朝老臣下联典指后魏齐州刺史拓跋平原:以功拜镇南将军孝文帝时,有妖人刘举,自称天子,拓跋平原亲自讨斩之 战黄巢军,赐封国姓; 平安史乱,擢任州官 ——上联典指唐代羌族首领拓跋思恭,中和元年助唐镇压黄巢起义因功封武卫将军,僖宗时晋爵夏国公下联典指唐代党项羌人拓跋守寂,唐玄宗时归附唐朝,封右监门都督、平西公以参加平安史之乱有功升容州刺史 集经史,爱儒生,隆基固本; 破柔然,击敕勒,练武屯田。
——上联典指北魏明元帝拓跋嗣(392-423):礼爱儒生,好学史传,内和外辑,可以称得上是北魏朝的一位仁厚的守成之主下联典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408-452),拓跋嗣长子任用崔浩等汉族士人为谋臣,整顿内政,屯田练武,增加国力;先后攻灭夏、北燕,破柔然,击敕勒,袭山胡,……统一了中国北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