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川会议持久战方针重大而独创性的发展分析.docx
6页洛川会议持久战方针重大而独创性的发展分析 摘 要:从1937年8月洛川会议后至1938年5月,任弼时在参与领导抗日战争的实践中,不断地对抗日持久战方针进行深入的思考和阐释,丰富和发展了洛川会议关于持久战方针的内涵尤其是他在1938年1月,就将中国抗日持久战的进程划分为"被动防御";、"对峙局势";、"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并且具体预测了各个阶段中敌我力量的消长、战场状况的变化以及三个阶段递进转换的关系,这种卓越的见解,是对洛川会议持久战方针重大而独创性的发展 关键词:任弼时 抗日战争 持久战 以1937年7月发生的卢沟桥事变为起点,中日战争全面展开1937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洛川会议,制定了指导抗日战争走向胜利的正确的政治路线即全面抗战的路线,正确的军事战略方针即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任弼时参加了洛川会议,他是全面抗战的政治路线和持久抗战的军事方针的积极支持者和参与制定者之一洛川会议后至1938年5月间,持久战的军事方针是任弼时进行深入思考和阐释的理论主题之一,他对此作出的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深刻阐明中国抗战为什么只能持持久战的方针;最先将中国抗日持久战进程划作三个阶段;精辟论述全国抗战怎样坚持持久战。
一、深刻阐明中国抗战为什么只能持持久战的方针中国抗战,为什么是持久战?洛川会议发布的《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指出:"今天的抗战,中间包含着极大的危险性这主要的是由于国民党还不愿意发动全国人民参加抗战所以在今后的抗战过程中,可能发生许多挫败、退却,内部的分化、叛变,暂时和局部的妥协等不利的情况因此,应该看到这一抗战是艰苦的持久战";[1](P322)任弼时是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身份出席洛川会议的在讨论处理国共两党关系时,任弼时在发言中说:国共两党谈判交涉是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最近中央采取的立场是对的对于抗战的军事问题,任弼时说,"这是长期的战争,红军要保持战争的领导,一方面要保持我们的力量,基本上用此原则保持我们持久的模范因此队伍的补充是很大工作后方要努力于争取有几万人的补充";;但后方扩兵与国民党交涉"希望还少";,"最主要的还要靠前方";,要抓紧在战区扩红 部队的使用要争取独立自主,两方面指挥,万一蒋的命令下来,使我们自主范围很小,这就要求在山西"我们有得力军事代表,能共同解决问题";部队出动后,要"不失时机地在有利条件下,集中力量消灭敌人,增强我们的领导及扩大部队。
";"所以,还是独立自主的山地、运动、游击战";[2](P495)8月25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的命令,任弼时被任命为八路军政治部主任9月初,任弼时即与朱德、彭德怀等率领八路军将士开赴山西抗日前线抗战初期,不少人特别是国民党中的一些主要领导成员,虽然对持久战的方针基本上也是认同的,但他们更主要地是持速胜论的观点到了1937年底和1938年初,"由于战局的变化,由于对为什么是持久战和怎样进行持久战这个基本方针过去没有很好的阐明和执行,以致一部分人对于这一基本方针发生动摇,失去信心,并表示无办法,另有一部分人便因之发生埋怨和愤慨,于是抗日阵线内部生长着离心和动摇的现象";[3]抗战形势的发展迫切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抗战为什么只有坚持持久战的方针作出更深刻的阐释和进行广泛的宣传在这方面,毛泽东是最杰出的代表,任弼时、张闻天、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中国共产党的高层领导人也都各自作出了自己的理论贡献 1938年1月22日,任弼时在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与教训而写成的《怎样渡过抗战的困难时期》一文中精辟地写道:"我们的抗战愈持久,力量就愈加壮大;而敌人的侵略战争愈延长,则其不能解决之困难将愈增加,恰成相反的发展。
故我于持久以取胜;敌须速决,持久必遭失败";[4](P159)接着,他对这一论断作了具体的分析:日本能充兵役的人丁,至多不超过500万人,最多只能保持前线100万人的作战力量日本的财政,已到相当严重的困难程度,据外报估计它进攻中国的侵略战争,1个月消费的金钱,已超过日俄战争的全部,超过攻击东北的几倍,每月约需耗费5亿元,政府已无力支持它几十年战争准备的储藏,只够大战开始的半年供给,有些只够3个月(单与中国作战或可稍长)原料的供给,也开始感受困难了从国际关系的变化观察,任弼时指出:中国抵抗侵略的战争愈持久,愈是可以得到国际间更多的同情与帮助但日本侵略战争愈深入愈延长,则其国际地位愈孤立 能够帮助它的德意两国,是如日本一样的穷凶极恶的,他们只能在西欧牵制英法以声援,不能以大量金钱原料来帮助日本他还指出,日本侵略战争的延长,也必将加剧其国内和其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日寇遇到许多严重的困难,但短期内不会停止它的侵略战争,任弼时明确地指出:"然而在今天,日本的法西斯军阀和军火商人,是不会停止其侵略战争的日寇将在中国不投降不屈服之下,驱使其精锐的海陆空军,继续向我国中部南部进行其残暴的侵略它如不被中国打败,或因国内矛盾之尖锐而引起革命,或因其他强烈之压迫,是不会放下屠刀的。
";[4](P161)任弼时的这些论述,已经深化了洛川会议对抗战持久性原因的分析任弼时对中国抗战为什么只能持持久战方针的再一次集中而深刻的论述是在他任共产国际代表时期1938年4月14日,任弼时代表中共中央向共产国际执委会提交了他到达莫斯科后执笔撰写的题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形势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与任务》的书面报告,5月17日,他又口头向共产国际执委会作了报告大纲的说明和补充在向共产国际汇报持久战的军事方针时,任弼时对洛川会议关于持久战的方针作了创造性的阐发他说:"中日战争后,在日本,因为它在军事、经济、财源及政治上,都是需要求得速战速决,战争延长是于它不利的,而在中国,则需要采取持久的抵抗,在持久战中,去消耗敌人,组织自己的力量,求得最后去击败敌人因此,持久抗战以求得最后胜利,是中国抗战的总方针";[4](P171)他在报告中详细阐述了中国坚持持久抗战的三个有利条件之后,强调指出:"这一切条件,都是有利于中国的持久抗战以致胜日本的如果中国能够团结一致,加紧组织各种力量,奋斗到底,的确是可能取得最后胜利的,但必须以很大的忍耐心要取得战争胜利,免不了经过许多挫折、困苦、艰难的斗争过程";[4](P172) 二、最先将中国抗日持久战进程划作三个阶段坚持持久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显著特点。
那么,这场持久战的进程,有什么规律吗?换句话说,持久战的进程可以划分出明显的阶段吗?如果可以,可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不同阶段战争的形势会如何转换?中国抗日战争的领导和指挥者,不能不研究这个问题,不能不明确地回答这个问题任弼时最先比较明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1938年1月22日,任弼时写了《怎样渡过抗战的困难时期》讲演稿,文章随后刊发于1938年2月14日和15日的《新华日报》文中,任弼时将中国抗日持久战的进程划作"被动防御";、"对峙局势";、"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文章说:"在中国抗战力量逐渐巩固、滋长、壮大,在日本力量逐渐削弱消失,在敌人更深入,弱点愈增加的情况下,我们会看见中国的持久抗战将产生由失利而取得许多小的胜利,由不利局势转入有利局势,由被动防御转入主动的战略上反攻的新过程";[4](P161)文章在叙述中国如何由"被动防御";转入主动的"战略反攻";的新过程时说:"当着敌人集结兵力前进时,我们可以求得在运动战与阵地战中给以更强大的打击,乃造成敌人不敢再前进深入,而呈比较固定战线的形势,使战争进到对峙的局势,由此而逐渐转入战略反攻的新时期";[4](P161)如果只看上述第一段文字,可以认为任弼时是把持久战分为"被动防御";和"战略反攻";两个阶段。
我们看了第二段文字,就可知道,任弼时已充分认识到,由"被动防御";的阶段还不能直接转到"战略反攻";的阶段,中间需要有一个过渡的阶段,那就是"对峙的局势";由此可见,在逻辑思维上,任弼时已经明确把持久战划分为"被动防御";、"对峙局势";、"战略反攻";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从任弼时对于各个阶段敌我力量的消长、战场状况的变化和三个阶段关系递进转换的分析来看,会使我们认识得更加清楚"被动防御";阶段中国战场的情形如何?"被动防御";阶段是如何向"对峙局势";阶段过渡的?任弼时作了这样的概括和预测:,独霸东亚,是日本帝国主义确定不移的国策它这次动员了经过数十年准备的武力、人力和财力,撕毁了一切国际信约,不顾一切地疯狂侵略它是不会以占领华北为满足的它在北平设立了"中华民国";的伪政府,且准备正式承认之手续它在快要占领太原和上海时成立了大本营,它宣布在占领南京后,除非中国政府屈服,是没有停止军事行动之必要这一切表示它过去步步并吞中国的侵略计划,想在这次侵略战争中一次完成半年来的抗战,中国北部和东部大块土地与重要城市被暴日暂时占领我方虽在军事上受到一些失利但决不是决定最后胜负的失败,然而却换得了中华民族从来未有的团结,冲破了软弱传统与恐日思想。
这种举国一致的顽强战斗,英勇壮烈的牺牲精神,使日寇"不战而胜";、"战即速决";的政策遭受了失败,使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大大地提高了这里面是隐伏着我伟大中华民族最后战胜日寇的胜利因素的"我们可以预想到新时期到来的最初,必定是敌人更深入、更分散、更薄弱、弱点暴露得更多的时候抗战军队在新的作战方法下,首先求得给敌人弱点以连续的胜利的打击,这就会造成敌人不敢轻举妄动,而须更集结行动 在这样大小胜利的情形之下,抗战胜利信心愈见增高,群众斗争行动与情绪更见积极,游击运动猛烈地扩大,国际力量滋长会更迅速,抗战军队更见坚实,装备得到初步的改进当着敌人集结兵力前进时,我们可以求得在运动战与阵地战中给以更强大的打击,乃造成敌人不敢再前进深入,而呈比较固定战场的形势,使战争进到对峙的局势";[4](P161)"对峙局势";阶段中国战场的情形如何?"对峙局势";阶段又是如何向"战略反攻";阶段过渡的呢?任弼时这样写道:"这样的对峙局势,将使中国争取充分时间,在更有力的国内与国际条件之下,来培养壮大自己的各种力量,使国防军队更臻于巩固与坚强相反的,日寇各方面困难将随之剧增,军心愈见动摇,深感战线扩大延长之难于应付,而需要更加集结力量,缩短战线,依据交通便利之退路与后方进行抗斗。
这时我们就开始大规模的战略反攻,或者反攻形式是困敌于主要城市和战略要地,完全截断其交通接济与外援,求得歼灭或消灭其可能增援的力量,以困死最前线之孤军如果国际形势起了强烈的变动,则更有利我们胜利的反攻";[4](P161)"战略反攻";的结果,任弼时写道:这样反攻胜利的结果,可以收复大半已失的领土,我们强大的条件亦必随之愈增敌人困苦愈急,或由于我们最后将其驱逐与歼灭,或由于敌国内部的革命变乱,而逼使其退出,或加上同情于我之列强的逼迫,而使之最后归于完全失败最后,任弼时带着警示的语气提醒国人:"这是一种可能的转变过程,然而是一种最艰苦奋斗的过程这过程中的磨折,必然也会更多如果中华民族不能更坚固地团结一致,不能坚持艰苦的长期抵抗,而受日本挑拨阴谋的陷害,也可以产生不同的悲惨的发展结果 然而我们应当努力争取胜利发展前途的实现,这是每个不愿作亡国奴隶的有血性的儿女应有的责任";[4](P163)任弼时这一关于中国抗日持久战进程三个阶段的划分,是一种独创性的卓越见解4个月以后,毛泽东在1938年5月写作著名的《论持久战》时,吸收了全党的智慧,科学地预见中国抗战的持久战进程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
任弼时关于三个阶段划分的思想与毛泽东三个阶段划分的理论在内容上是基本接近的,他的论断为毛泽东的科学预测提供了重要的理性参考 三、精辟论述全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