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人不说家乡美.pdf
4页笔架山游记——谁不说我家乡美“不识名山试问樵,樵夫笑指白云高天堂景美千年在,古邑民风万古豪”位于中原第一峰大别山脚下,一个民风淳朴、景色优美的土地——我的家乡九资河镇春秋战国时期的鸠兹邑, 如今小有名气的旅游镇, 这座古老而又年轻小镇随着近年来的大力开发,更是飞速发展 对于这片养我的家乡,我自然有一通数不清道不完的情愫我家建在路旁, 中间隔着几家共建的操坪和池塘出门就能看到远处一座山石裸露的山峰因其两底一高的山尖神似一个巨大的笔架,故名“笔架山”儿时缺乏机会,不能亲往此次,终于借着室友来游,才能去一睹庐山真面目简单的准备后,还没弄清楚路线,就迫不及待的出发了出门沿着柏油路前行,当看到几棵雪松时右拐,经过一个“大别山生物园”的石碑,绕着桃园的山路寻觅而上仿佛冥冥指引一般,毫不犹豫的走过几道岔路车行不久,忽的眼前一亮犹如一个隐士之所,高耸的杉树环绕,桃柳映衬其中,菜园里黄花吐放,一颗开满“鸽子”的梧桐树长在一侧,中间几座土房建筑,再加上旁边的小桥流水 不需要任何的夸张修饰, 已然是一处神仙之处步入这份意外的欣喜中,画卷一般,温暖如斯!倘若几间民房尚未荒弃,拜访一下主人,听上一盏清茶,聊聊这山中异趣 ,, 不禁想起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深切体会到了诗人在一片山村风光中,与老友畅饮美酒,洽谈农务,将一切琐事抛之脑后的幸福味道。
真是想想都让人大呼美哉!留车于此, 继续前行踩着山道上一层大山为游人铺就的松针地毯,别有一番风味伴着吱吱的响声,前行了近乎个把个钟头,友人已开始打退堂鼓,嚷嚷着走错了可我硬是‘固执己见’,不撞南墙不死心突然,一阵谈话声传入我们的耳中,大家顿时喜笑颜开,使出憋了好一阵的力气,争先的追了上去年轻毕竟还是有好处的,一气狂奔之下,几位游人进入视线一番询问,他们也不清楚,不过已有人前去探路,还笑我们大山的子孙掉在大山里等待中大家闲聊起来,至今有一句话还记忆犹新我问他为什么没去天堂寨那边(那边开发得好一些)他笑着说“旅游就要去没有开发的地方 ”是啊,走出社会生活,欣赏一番祖国的大好河山,就是想贴近自然,拥抱一份宁静,又何必拘泥于开发得好不好这样的想法呢?一语惊梦中人, 没想到不觉中,自己已是满身的俗气恍然大悟之后, 我们不等找路的人回来,就接着前行,既然是来此游玩,又何必非的走一条路呢?规律总是心态越放松,越能跟上幸运的脚步爬着仅三人宽的山道,遇着了探路的游人,知道了我们没有走错这一段路略显陡峭,走得也费力些,不过穿行灌木之中,好鸟相鸣, 树形各异,连消失了一段时间的小溪也又现在了眼前,所以也是趣味繁多。
边走边游,边笑边聊,来到了一处平坦的阔地. 这里到处长满了野生的黄花、绣球花和参天的杉树阔地旁有两处供人歇息的石凳,前面是蜿蜒到尽头的石阶 于是大家提议先补充能量,再“攻关” 一拍即合,每个人都拿出准备好的干粮, “有辱斯文”的吃了起来大杀四方”之后,大家清扫了一下战场,捡了几颗巨大的松球留作纪念,又攀登起来石阶就架在眼前,一声深呼吸,加油一味的抬腿伸腿不免有些乏味大家聊着几本小说边吆喝着球队的‘野战万岁’,不觉的在山林间留下一串串的欢声笑语走了一会儿石砌的山阶, 在大家没注意中, 景色已发生了很大变化高耸的树木已然不见, 只剩下奇形怪状的不是名乔木和盘虬卧龙的油松他们如同隐居山林的居士一般,特立独行、桀骜不驯,不与俗世为谋 , 向我们展示那厚重的古老积淀每棵都不相同,却又让你感觉万分和谐此情此景,也只我们这些身无点物,不带一官半职的人能够体会吧!走走停停,风景又是大变,两边的草木愈渐稀少,山石逐渐裸露出来,如同瘦子的脊背巨大的岩石弃在两旁,在外面就是看不到底的岩石贴着一抹薄雾,走在小径上,有些心惊胆颤,生怕一不小心就会粉身碎骨险岭不长,大约 200 米走过就到了终点——笔架的笔尖上,也是山路的尽头。
如同一位哲人的额头,又像是一个巨大的驼峰站在山顶,不觉就有了大声呐喊的冲动山尖很圆润,有一块很小的能活动的地方旁边有一块刀型的巨石,宏妹爬上刀口,一脸匪气的高呼‘我是天下第一’两株杜鹃花在山脚同类早已凋零的时候,依然娇艳开放,感染的大家的笑容也如这花儿般绽放即已登顶,心情自是大好照相机、这个时候就派上了用处有人手扶鲜花,有人坐上迎客松,各种表情、动作,好不快活!面前陡得让人心悸的短切面,我们也不服输的想尝试一下试了试,比较粗糙,大家就在上面躺着、蹲着、做俯卧撑,, 玩着玩着,耳旁传来身后一批游人的声音,我们便起身下山了上山比较费力, 下山却格外轻松一阵疯狂的山歌里,我们回到了停车的地方几声轰隆声打破了山里的宁静,惊起一群林鸟,我们顺手向飞起的鸟儿道声再见,回家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