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鞌之战教案.ppt
67页鞌 之 战,选自《左传·鲁成公二年》,一、《左传介绍》 (一)《春秋左氏传》简称,相传为春秋晚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儒家视《春秋》为经,释经为“传”,共有“三传” 传:解释注解书籍其义来源于传zhuàn车传的内容:或补充史料,或阐发微言大义 《左传》的时间:鲁隐公元年前722—鲁悼公四年前464 《左传》的思想:儒家思想二)“春秋三传”: 《左传》左丘明、 《公羊传》公羊高、 《谷梁传》谷梁赤 (三)最重要的注释: 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 今人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二、背景说明 选自《左传·成公二年》记述了春秋时期齐晋在鞌地进行的一场争霸战争鞌之战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四大战役之一 四大战役是:齐晋鞌之战、晋楚城濮之战、晋楚邲bì之战、晋楚鄢陵之战战争目的均是为了争夺霸权 邲之战中晋败楚胜,晋的霸权逐渐衰落,东方齐国欲争霸中原,于公元前589年,首先向晋的同盟国鲁、卫进攻,鲁、卫向晋求救,于是在齐晋之间发生了这场战争战争的具体起因: 本文選自《左傳·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春天,齊頃公率兵入侵魯國北邊的邊城,圍住了龍城,頃公的寵臣被俘,頃公請求龍城的軍民不要殺掉他,但龍城軍民不聽,不但殺了他,還把這位寵臣切成肉片,晾曬在城牆上,這下惹怒了頃公,發動了大規模地向魯國的進攻。
而這時衛國趁齊國空虛,襲擊齊國,但遇得勝回朝的齊師,吃了敗仗魯衛兩國就向晉國求救,晉景公就派出了以卻克爲中軍統帥、士燮爲下軍統帥、韓厥爲司馬的八百乘(甲士2400人,步卒57600人)的部隊去援救魯衛在齊地鞌(今濟南市西北部)與齊師正面交鋒齊頃公的麻痹輕敵導致了這場戰爭的慘敗参战国家:齐国——齐顷公、逄丑父 晋国——郤 克、韩 厥 时 间:鲁成公二年 公元前589年 战争原因:诸侯争霸 战争结果:齐国战败 文章特色:直接描写战争的场面 揭示战争胜负的原因,,本文通过对参战双方主要人物的细节描写,展示了鞌之战的全过程,揭示了这次战争胜负的原因在于齐的骄傲轻敌,晋的同仇敌忾当然,由于作者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不可能从各国政治、经济的背景上来揭示战争的实质至于那些占卜或做梦灵验之类的描写,则是作者迷信思想的反映临淄,齐,楚,郢,汉,水,江,河,,淮,水,新蔡,蔡,鲁,郑,卫,,,曲阜,朝歌,,新郑,,晋,,,,,鄢陵,邲,鞌,绛,,,,,齐晋鞌之战示意图,,秦,雍,前597,前589,前582,,,,,舆,轮,衡,轭,,,毂,服,骖,辕,御者,车右,主帅,,,,,鼓钲旗,古代车马并举,没有没马的车,也没有没车的马。
四匹马驾的车叫驷,“驷马难追”三、文章讲解,■第一段 癸酉:干支纪日即(公元前589年)6月17日 师陈zhèn于鞌:齐晋两国的军队在鞌地摆开了阵势 陈:摆开阵势,布阵陈、阵古今字陈”古字,“阵”今字 鞌:齐地名,在今山东济jǐ南附近《谷梁传》:“去齐五百里” ,离齐首都临淄500里地 “鞍”,异体字邴夏御齐侯:邴夏给齐侯赶车 邴夏:齐大夫邴是氏,夏是名姓与氏不同,姓是族号,氏是族的分支贵族才有姓氏,一般百姓无如“庖丁”属“职业十名”一般女子称姓,男子称氏,氏明贵贱,姓别婚姻汉以后姓氏不分,且百姓也有姓氏了 齐侯:齐顷公,名无野齐顷公,亲自出征 邴夏御齐侯:特殊动宾关系其下“解张御郤克”同逢pánɡ丑父为右:(齐)逢丑父作卫士 右:車右,又稱驂乘,是負責車上安全保衛工作的人 逢丑父:齐大夫,逢是氏,丑父是名逢”作姓氏读pánɡ,《辞海》:“逄的本字” 右:古代车战,普通车(副车)尊者居左,御者居中,卫士居右指挥车君王或主帅居中,御者居左 #齐指挥车:邴夏(左,御者)—齐侯(中,指挥长) 逢丑父(右,卫士),逢,,,,晋解xiè张御郤xì克:晋国方面解张给郤克赶车 解张:下文又称“张侯”,晋臣。
解是氏,作姓氏时异读为xiè 郤克:又称郤献子,晋大夫,是这次战役中晋军的主帅,他是一位跛腳將軍,造成齊頃公輕敵,也可能因此之故 郑丘缓为车右:郑丘缓作为卫士 郑丘缓:晋臣,“郑丘”是复姓 #晋指挥车:解张(左,御者)——郤克(中,指挥长)——郑丘缓(右,卫士),,翦,“剪”的古字《玉篇》:“翦,俗作剪 翦(本义割断羽毛古无剪刀用例) —杀戮—歼灭,,,,,,,,,,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齐侯说:“我姑且消灭晋军再吃早饭!” 翦灭:剪除消灭同义词连用 # 这里先从语言上写齐侯骄傲轻敌不介jiǎ马而驰之:不给马披上铠甲就驱马进击 介jiǎ:甲名词带宾语活用为动词,给马披铠甲杜预注:“介,甲也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象人著甲形 甲衣——间隔——中介——介绍 介马:给马披盔甲介,驰 《说文》:“驰,大驱也从马,也声 “不介馬而馳之”是“驂絓於木”的一個直接原因,故此句爲下文設下伏筆 #这里再从行动上写齐侯骄傲轻敌甲:1古代軍人穿的皮做的護身衣服 “繕甲兵,具卒乘《左傳·隱公元年》) 引申爲披甲執兵的甲士 “伏甲將攻之 (《左傳·宣公二年》) 又引申爲動物身上有保護功用的硬殼。
如“龜~” 2天干的第一位古代以干支紀日後來也用來紀年引申爲居第一位,用如動詞(較後起的意義) “桂林山水甲天下郤克伤於矢:(晋主帅)郤克被箭射伤於,引進行爲的施動者 流血及屦:血一直流到鞋上 屦:由麻、葛、丝等质料制成的鞋 《说文》:“履也履,足所依也 当有质地的差别 未绝鼓音:仍然没有中断击鼓古代车战,主帅居车中,自掌旗鼓,以指挥三军,鼓音为前进号令击鼓则进,鸣金则退今语“鸣金收兵”履”和“屦”,在战国以前并不同义,“履”是动词,本义是踏、踩;“屦”是名词,本义是鞋 在同一上下文里,二者的差别是明显的 如《诗经·魏风·葛屦》:“纠纠葛屦,可以履霜 《韩非子·说林上》:“夫冠虽贱,头必戴之;屦虽贵,足必履之 战国以后,“履”有了鞋的意义 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 于是二者在鞋的意义上构成了同义词曰:“余病矣”:说“我受了重伤了 病:《说文》:疾加也本指病势重,这里指伤势重郤克自言伤重,表示难以坚持 病:伤势很重凡极度劳累,伤势严重都可称“病”段玉裁:“析言之则病为疾加,浑言之则疾亦病也小疾大病,轻重不同,今语“大病一场”,不说“大疾一场”. 张侯曰:张侯说,即前文晋御者解xiè张。
自始合:从一开始交战 合:会合,这里指两军交锋而矢贯余手及肘:箭就射穿了我的手和胳膊肘 贯:射穿 及:连词和 《史记·齐太公世家》:“其御(即张侯)曰:‘我始入,再(两次)伤,不敢言疾,恐惧士卒,愿子忍之’遂复战 再伤,即两次受伤,一箭贯手,一箭贯肘甲骨文象穿物形因贝壳要穿成串,后加“贝”字表贯穿义贯,,,余折以御,左轮朱殷yān:我把箭折断了继续赶车,左边的车轮被血染成了深红色 以:连词,表目的折断箭以便继续驾车箭杆长,插在手上、肘上妨碍驾车 殷:红中带黑 朱:红色 朱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染成深红色杜预注:“殷,血色御者张侯居左,鲜血滴在车轮上,血凝固后变成红中带黑的深红色 岂敢言病,吾子忍之:哪里敢说受伤,您还是忍耐一下 豈,表反詰的語氣副詞 吾子:对人尊称,比称“子”更亲热些自始合,苟有险:从一开始交战,如果遇上难走的路 险:本指地势高低不平,此指难以通行的路《说文》:“险,阻难也即有阻碍难走的地方不是“危险”义 余必下推车,子岂识shí之:我必定下来推车,您难道知道这些吗? 岂:反诘副词,难道。
按:卻克對解張、鄭丘緩說“餘病矣”,目的是要讓二人中的一個代替他擊鼓,故此二人要表明是否能代替領軍主帥職責的態度 ——然子病矣:但是您受了重伤了郑丘缓发现郤克的伤势确实很重,已不能坚持击鼓,故有此言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张侯说:“全军士卒的耳朵听着我们的鼓音,眼睛注视着我们的旗帜,前进还是后退都听从它的指挥 从:本义跟从,引申为顺从,听从 这是修辞上的并提方式——把两个主谓句合叙成一个主谓句 师之耳在吾鼓 师之目在吾旗,师之耳目,在吾旗鼓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这辆车由一个人镇守它,可以成就大事 殿:镇守《说文》:“殿,击声也 段玉裁注:“此字本义未见,假借为宫殿字,······又假借为军后曰殿 行军走在最后——镇守 集事:成事,取得军事上的胜利 大事:《左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鸟集落——集合——成功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今日之事幸而集集,,,,,,,,,,,,,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怎么能因为受了重伤而败坏国君的大事呢? 若之何:固定结构,表示反問的習慣句式 其: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 以:介词,因 败:败坏。
1、毀壞 涉河,侯車~ 《左傳僖公十五年》 (侯:晉侯) 又用於抽象的意義 若之何其以病~君之大事也?《左傳成公二年》,,又爲成功的反面,跟“成”相對 夫功者難成而易~; “~壞” 、“腐~” 2、打敗仗 至彭城,漢兵~散而還 注意:在這個意義上,古人說“敗”不說“輸” [辨義]敗、負 “敗”和“負”是同義詞,都表示打敗仗但是“負”一般只用於勝負對舉的時候;否則只說“敗”,不說“負” 例如“成安君必敗”不說“成安君必負”;“兵未戰而先見敗征”,不說“兵未戰而先見負征”擐huàn甲执兵,固即死也:穿上铠甲,拿起武器,本来就抱定必死的决心 擐:穿 执:握,拿起 固:情態副詞,本来 即:动词,走向 病未及死,吾子勉之:伤势还未到死亡的地步,您应该努力 及:达到 勉,努力,這裏是堅持的意思本义)就食→接近,靠近→到,达到→当前(即日)→就→立即 ↘登基(天子即位),即:,《说文·皂部》:“即:即食也从皂,卪(jié)声林义光《文源》:“卩(jié),即人字即,就也……像人就食之形《说文·皂部》:“既,小食也从皂,旡(jì)声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契文象人食已,顾左右而将去之也,引申之义为尽。
本义)食毕→食尽→尽,完→已,已经 ↘失,失掉,既:,,,左并轡,右援枹fú而鼓:张侯左手并握缰绳,右手取过鼓槌敲起来 枹:鼓槌也写作“桴”,异体字 鼓:动词,击鼓 辔:缰绳 按:御者本来是双手执辔,因郤克伤重不能击鼓,解張爲了騰出一隻手來替卻克擊鼓,故张将辔并执于左手,右手取过鼓槌以代郤克击鼓援,,马逸不能止,师从之:战马狂奔而不能停止,(晋)军队跟随主帅的车赶上去,因张侯手已受伤,又要一手击鼓,所以马失控狂奔无法止住 逸:狂奔 止:使动,使马停止 从:跟随 之:代主帅的车《说文》:“逸,失(逃掉)也从辵从兔逸,,,齐师败绩:齐国的军队大败绩:将麻丝搓成线绳 成绩:本义搓成了麻绳——成功、业绩 《书·洛诰》:“万邦咸休,惟王有成绩 败绩:本义没有搓成麻绳——失败 《书·汤誓》:“夏师败绩,汤遂从之败绩,另一解:這裏通“迹”,敗迹,猶今天所說找不到轍,即找不到逃跑的路,也就是潰敗之義逐之,三周华huà不fū注:晋军追赶齐军,围着华不注山绕了三圈。
逐之:主语“晋军”省 逐:追赶 之:代齐军 周:动词,围绕 三,極言其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