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四季复习资料2.docx

6页
  • 卖家[上传人]:鲁**
  • 文档编号:412918393
  • 上传时间:2023-04-0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51.66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九章 第四纪生物界 第四纪生物界的一般特征 全球分为七个动物界:古北界、新北界、东洋界、旧热带界、新热带界、澳洲界、大洋界1、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的一般知识(1) 哺乳动物的基本特征: 胎生、哺乳;全身或某一部位有毛发;恒温;五块指骨;七块颈椎骨2) 哺乳动物化石的特征化石现代骨头比重大比重小不含油脂吸水有油质火烧无負味火烧有臭味粘舌头不粘舌头多埋藏在地层中(3)化石埋藏地A、洞穴堆积B、湖(河)堆积C、坡积物D、残积物 (4)化石鉴定的价值完整的骨架 头骨 牙、角 肢骨 碎片 鉴定骨骼最重要的是头骨 哺乳动物的脊椎骨,分为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五部分 哺乳动物的牙齿分为门齿(I)、犬齿(C)、前臼齿(P)和臼齿(M)(最重要) 一个牙齿可分为齿冠和齿根- 总数臼臼' 简写:応;XA总数M哺乳韧擂本齿式 昇;;1=44 哺乳动物的角分为洞角和鹿角 洞角分为角心和角鞘两部分 角心是骨质的,从头骨生出 角鞘是表皮性的,包在角心外面,可以和角心分离 洞角左右成对,不脱换,不分叉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组合的意义: 划分对比地层:阶段性、不可逆性;判断古地理、古气候3、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的划分 早更新世(Q1):⑴有相当数量的上新世种属,(2)有特殊的Q1种属,(3) 开始出现现生种的祖先, (4)出现最原始的人类或粗糙石器。

      中更新世(Q2):(1) N2的已绝灭,Q1的留少量;(2)大量的Q2特有种属;(3)相当数量的现生种类; (4) 特有的猿人和文化晚更新世(Q3):(1) Q1的基本灭绝,少量的Q2的残存种;⑵ 较多的Q3特有种属 (3)大量的现生种; (4)出现新的人类(新人)全新世( Q4):⑴少量的Q3的残存种,⑵含90%的现生种,(3)出现新的人类促使了哺乳动物群的分化的因素: 种属之间的斗争;外界气候的影响;地形的影响 秦岭--大别山把中国分成南北两个动物群上新世(N2)动物群:三趾马动物群(保德期)( 1)北方型A、 早更新世动物群(Q1):长鼻三趾马一一真马动物群 河北阳原县泥河湾盆地湖相地层,又称“泥河湾动物群”泥河湾动物群”的特征:① 一定数量的N2的残存种,三趾马、乳齿象、犀牛、剑齿虎;② 出现更新世现代哺乳动物的祖先:三门马③ 保存有Q1特有动物:泥河湾剑齿虎、丁氏田鼠④ 原发现2块石器,现在还没有报道有发现古人类B、 中更新世动物群(Q2):中国猿人一肿骨鹿动物群(周口店动物群) 地点:北京房山周口店特点:共 96 种哺乳动物化石,其中 30%为绝灭种a、 泥泥河弯期的残余种属有三门马、居氏大河狸、中国貉、剑齿虎;b、 相当数量的Q2的哺乳动物,北京猿人、肿骨鹿、纳玛古象、周口店双角犀、燕山犀、 洞熊、中国鬣狗、杨氏虎等。

      c、 现生种属有狼、狐、獾、豺及许多啮齿类时代:46Ma.BP~23Ma.BP,Q2 中期C、 晚更新世动物群(Q3):赤鹿一一最后斑鬣狗动物群发现于内蒙河套平原萨拉乌苏河,所以又称“萨拉乌苏动物群”1) Q3的特有种,赤鹿、最后斑鬣狗;2) 大量的现生种属,狼、狗、等占 87.9%;3) 见不到N2的残存种在东北地区出现的比较重要的动物群:披毛犀一一猛玛象动物群 发现于松花江上,在吉林周家油坊、哈尔滨等地都可见D、全新世动物群(Q4):四不象鹿动物群■ (2)南方型■秦岭 大别山以南的广大地区■ 特点:经常含有灵长类、猩猩、巨猿、小猕猴■ 变化不大,保守,反映气候循序渐进A、元谋动物群:地点:云南元谋盆地河湖相 特点:含哺乳动物化石 41种鉴定到种属的 30a、 第三纪残余种(8):爪蹄兽、枝角鹿、麂等b、 早更新世特有种(12):泥河弯剑齿虎、元谋狼、鸡骨山狐、元谋剑齿象等12种C、 95.6%为绝灭种时代: Q1B、大熊猫 剑齿象动物群:盐井沟动物群 (四川万县) 主要成分:大熊猫、剑齿象、长臂猿人、金丝猴、中国犀该动物群在华南地区分布广泛,时代为中更新世(Q2),但是,在广西发现巨猿化石,在广 西、湖北四川等地也相继发现真人化石,使该动物群的时代复杂化了,因此,其动物群的 时代,主要随动物群的性质来终合决定。

      C、 资阳动物群(Q3) 含真人化石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资阳人)D、 全新世(Q4)无人类发展阶段与文化特征 古文化--按照原始人的生产工具划分的发展阶段 文化遗存--原始人使用的工具、村社遗址、用火痕迹等 文化层--含有文化遗存的地层文化期--和一定的文化相适应的时代1. 人类文化期的划分 依据:人类使用的工具划分:石器时期 包括 Q1 Q2 Q3 中石器时期 距今1万年~8千年 新石器时期 距今8千年~3千年 历 史 时 期 铜器时代 铁器时代2. 人类主要发展阶段及文化特征A・南方古猿(早期猿人)阶段及文化B、 猿人阶段(晚期猿人)及旧石器早期文化C. 古人(早期智人)阶段及旧石器中期文化D・ 新人(晚期智人)阶段及旧石器晚期文化E・ 中石器时代F・ 新石器时代G・ 历史时期石器制作的工序:一是打片,二是修理第四纪气候的基本特征• 1、全球性的总降温过程中出现冷暖气候波动(起伏);• 2、气候波动,中高纬地区和高山地区产生大规模的冰川活动;• 3、沿海地区则产生海平面的升降第四纪气候变化的标志1、宏观气候标志(1)岩石气候标志(2)地貌气候标志• 寒冷气候:冰川、冻土地貌• 温暖气候:岩溶、河流、湖泊地貌• 干旱气候:风蚀、风积地貌(3)生物化石气候标志2、微观气候标志⑴氧同位素(O18)冰期: 海洋沉积物中 O18/O16 —高 极地冰盖中 O18/O16 --低(2)粘粒分子率:SiO/Al2O3、SiO2/Fe2O3 比值低——湿热、比值高——干冷⑶CaCO3:海洋中:冰期—— aCO3高 间冰期——CaCO3低( 4)磁化率:磁化率大——温湿 磁化率小—— 干冷( 5)粘土矿物:高岭土——湿热 伊利石——干冷冰 期---指第四纪期间,全球气候显著变冷,冰川规模扩大和增厚的时期。

      间冰期---指两次冰期之间气候变暖,冰川消融的时期 冰后期--指第四纪末次冰期结束到现在时间上相当于全新世雨期(pluvial period):第四纪期间,中低纬度地区雨量充沛,内陆湖泊面积增大,湖面升 高的时期间雨期(inter-pluvial):中低纬度地区,两次雨期之间,气候干旱,降雨量减少,湖泊面积 缩小的时期全新世气候划分:北方期:距今 10000-8000 年;气候干暖;大西洋期:距今 8000-5500年;温暖潮湿、气候适宜期; 亚北方期:距今 5500-2700年;气候干暖;亚大西洋期:距今 2700--年;气候温凉;阿尔卑斯地区(4次冰期):多瑙冰期(Donau) 拜伯冰期(Biber) 贡兹冰期(G)民德冰期( M) 里斯冰期( R) 雨木冰期( R) 冰后期 中国东部冰期:红崖冰期 鄱阳冰期 大姑冰期 庐山冰期 大理冰期 冰后期黄土是寒冷气候的标志,古土壤是温暖气候的标志,蒸发岩的形成是干燥炎热气候的产物海面变化 :分为地动型和水动型; 水动型海面变化是全球性的,反映气候变化 全球低海面代表冰期;全球高海面代表间冰期全球五大冰盖 南极洲冰盖(南半球)、格陵兰冰盖、纳维亚冰盖、劳伦泰冰盖、西伯利亚冰盖(这四个皆 为北半球)中国现代植物三大区:东部湿润森林区、西部干旱草原荒漠区、青藏高原寒冷草原草甸区末次冰期盛冰期广泛分布于中欧地区的冰期植物群:仙女木植物群,主要植物种类有:八瓣 仙女木、北极柳、矮桦、对叶虎耳草、灰藓中国对应冰期响应的植物群:暗针叶林,主要植物种类有云杉、冷杉、落叶松、铁杉、蒿、 菊科影响气候变化的地球自身因素: 地球自转和地极移动、构造运动、风化作用和沉积作用、火山爆发、陆地表面性质的变化第四纪地层 研究第四纪地层主要内容: 地层划分、地层对比 二)、第四纪地层划分对比的原则 1.生物地层学原则2.气候地层学原则 中国第四纪地层(一)华北区1、生物地层系统 划分依据是生物地层学原则,利用哺乳动物群划分地层。

      1)下更新统泥河湾组(Q1)① 地点:代表性剖面在河北省阳原一一蔚县盆地的泥河湾图)② 岩性:一套河湖相砂砾、砂、粘土沉积物③ 哺乳动物群:泥河湾动物群(长鼻三趾马-真马动物群)④ 时代:早期认为泥河湾组(广义的泥河湾组)均为Q1 :2) 中更新统周口店组(Q2)① 地点:代表性剖面是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第一地点(中国猿人洞)② 岩性:主要为石灰岩角砾与砂土交替沉积,夹砂砾与石钟乳层,堆积物厚40多米剖面共分17 层,周口店组指1-13 层.③ 哺乳动物群:周口店动物群(中国猿人-肿骨鹿动物群)④ 时代: 23-46 万年,中更新世中晚期,属布容正极性时3) 晚更新世萨拉乌苏组( Q3)① 地点:代表性剖面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的乌审旗② 岩性:为一套湖相灰黄色砂质粘土夹风成砂,自下而上分为7层③ 哺乳动物群: 萨拉乌苏动物群1、5 层含化石,2层顶部含旧石器时代的石器,7 层为近 代黄土,风化面上含中石器时代的“细石器”④时代:14C年龄为40Ka,为晚更新世4)全新统(Q4) 含半坡动物群或殷墟动物群化石及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黄土、冲积层和湖积层2、黄土—古土壤地层 划分依据:黄土岩性、古土壤类型、特征和接触关系,并配合年代学方法( 1)午城黄土① 地点:隰县午城柳树沟② 岩性:颜色较红且均匀,岩性较致密(故有石质黄土之称),含多层钙质结核。

      厚50米③ 化石:产泥河湾动物群成分化石④ 时代:位于松山/高斯(M/G)分界面附近,古地磁年龄为2.4Ma,属于早更新世(Q1) 2)离石黄土① 地点:山西离石县陈家崖② 岩性:分为上下两部分:③ 化石:下部含肿骨大角鹿,上部含较多的方氏鼢鼠化石④ 时代:中更新世(Q2)( 3)马兰黄土① 地点:原指北京斋堂马兰峪次生黄土② 岩性:灰黄-姜黄或黄褐色,粒度较粗,质地疏松•层理不明显,垂直节理发育.③ 化石:较少④ 时代:晚更新世(Q3)(4)全新世黄土 灰黄色粉砂质黄土,含有一层灰黑色古土壤层第四纪下限为 2.58Ma B.P.。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