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萧萧池塘暮设计.doc
5页萧萧池塘暮(教学设计)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龙泉中学 王少民【教学构想】《萧萧池塘暮》是一篇情文并茂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另辟蹊径,巧妙构思,通过对 故乡池塘的回忆,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春夏秋冬故乡池塘鲜活、充满生命力的美丽画卷,描 绘出故乡池塘光彩照人的动态美景作者在缅怀过去池塘的美好的同时,也给我们展现了 池塘“在现代的作用下”造成的“触目惊心”的破坏,引发人们对现代文明的发展对环境 造成严重破坏的忧思 本文写作思路清晰,文章前后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 1——7 段写记忆里“鲜活 了四季”的池塘作者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描绘了故乡池塘的盎然生机和给 故乡人、物带来的快乐第 8——14 段写“在现代的作用下”池塘“触目惊心”的现状和 作者对池塘“迟暮”的忧思文章写景部分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江南风情,语言优美, 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用字典雅,体现出了江南池塘的自然之美和人文之 趣教学中要创设情境,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把握文章的意境美,通过反复的品读, 体会本文的语言美、自然美一方面是引领学生领略自然风光,提升自己审美感悟能力, 另一方面是对后文教学的一个对比和铺垫。
文章内容由景生情,由情入理,由回忆的池塘美丽鲜活的四季风光到眼前的触目惊心 之状,再到作者对现代文明、环境保护的思考和担忧,文章最后传达出了作者的担忧:池 塘渐入迟暮,走上了一条不归路阅读中,我们要把握作者的这种写作思路,正确领会作 者的写作意图,体会到这种散文化的写法的好处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揣摩文中修辞手法的 表达效果,引导学生随着作者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到池 塘风光(田园牧歌)的美好教学难点是理解作者对现代文明发展的忧患意思,认识到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由此,教师在教学中可采取以下策略: 1、课前激趣,课上设疑:收集古今文人描写池塘的诗词、文章,通过展示图片和交 流相关诗词、回忆有关生活片段等方式,唤起学生对池塘风光的向往;同时由题目中的 “池塘”和“萧萧” 、 “暮”分别引导质疑:围绕池塘写了哪些内容?为什么称之为“萧 萧” 、 “暮”? 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2、理清文脉,整体把握:内容上先后具体的描写了回忆中池塘的鲜活风光到眼前的 触目惊心之状,由景物描写过渡到写作者对现代文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关 注。
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3、品读词句,感受语言:体会本文用语典雅、情景交融的表达效果,通过朗读、品 读、批注、想象画面、配诗拟联、课件演示,让学生理解文中池塘风光的意境美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默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整体上把握文脉,了解散文特点 及抒情技巧朗读品析,品读优美的语言,揣摩文中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情景交融 的写法合理想象,文本创新,感受本文的意境美 情感价值目标:思考交流,理解作者的忧思所在,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价值观教学重难点】1、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揣摩文中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文章情景交融的写法2、创设情景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及文本再生,把握文章的意境美 3、理解作者的忧思所在,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教学方法】朗读——品析——交流——提高【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教学导入 出示幻灯片,展示江南池塘田园牧歌般的鲜活画面,组织学生朗诵历代文人墨客有 关池塘的诗句,营造意境引入文本 1、揭示并研读课题 教师引导学生细读课文题目:题目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你从中又产生了哪些疑问?(由“池塘”可知本文的写作对象 “萧萧”、 “暮”都有一种萧条、趋于死亡的意味。
自然容易产生:文章围绕池塘写了些什么?为什么要用“萧萧”、 “暮”来形容池塘呢?)二、初读,把握文脉 2、师生一起自由地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写作思路本文写作思路清晰,文章前后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 1——7 段写记忆里“鲜活了四季”的池塘作者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描绘了故乡池塘的盎然生机和给故乡人、物带来的快乐第 8——14 段写“在现代的作用下”池塘“触目惊心”的现状和作者对池塘“迟暮”的忧思 )三、熟读,深入品析 3、语文活动一:感受意境美思考江南池塘在一年四季里展现出了怎么不同的画面?①学生分成四组,分别熟读相关语段,体会江南池塘“鲜活”的特点 ②学生小组交流,并相互指正、修改,准备全班交流 ③全班交流,教师点评用诗句、顺口溜等独特形式呈现)4、语文活动二:推荐美词美句欣赏本文的优美语言及其所营造的田园牧歌式意境①学生自由地品读课文第 1——7 段,寻找喜欢的语句,并做好批注点评②学生交流自己圈化、点评的语句及阅读心得、发现引导学生语句分析:有原句和关键词,有自己的阅读分析 )四、延读,把握主题,理解“忧思” 5、作者笔下的池塘四季鲜活,也带给人们无尽的快乐和生气,为何作者要用“萧萧” 、 “暮”来形容呢?是不是文不对题呢?细读课文第 8——14 段,回答。
四季鲜活的池塘是存在于作者记忆中的,作者眼前的池塘不仅不再鲜活,而且“触目惊心”, “难以让目光停留半秒”所以, “萧萧”、 “暮”不仅毫无保留地揭示了池塘的现状,而且警醒我们“池塘渐入迟暮,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6、面对这样的池塘,作者是一种怎样的心情?结合文本分析提示:一方面是要结合文中语句来揣摩作者心情,另一方面是从整体着眼:前面的鲜活、快乐更是为了突出后面的失望、悲伤 )7、失去的仅仅是池塘吗?文中池塘的变迁又让你想到了些什么呢?(失去的不仅是池塘的鲜活事物、美好环境,还有田园牧歌式的快乐生活,以及古典乡村的美好精神;作者忆过去的池塘,看今天的“池塘”,想未来的“池塘”,是为了唤醒我们关注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关注现代文明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由此我们要认识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8、语文活动三:我是池塘小卫士结合我街近年来的“湾湾有口当家塘”工程,及 自己的生活见闻,谈谈如何保护好池塘,不让“烟锁池塘柳”成为绝联 六、回读,教学小结,归纳方法 全班学生带着对文本的理解,用合理的语速、感情、语速齐读课文 7、组织学生谈谈学习本文、学习散文的收获 8、教师从理清散文思路、分析散文选材、品析散文语言等方面予以归纳品读散文的 方法。
七、课下延伸,能力巩固 9、阅读《秃的梧桐》附:《萧萧池塘暮》原文最早知道“池塘”二字为何含义,源于一副残对:烟锁池塘柳在老家陈坊,池塘都叫塘,每一口塘都有一个朗朗上口的名字:锅底塘、门口塘、养鱼塘、莲花塘、青山塘……和故乡的其他风物一样,池塘是极通人性的,年年岁岁见证着村人的喜忧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一阵村风暖,池塘岸边各色水草倒挂而长,一根根亲水而去,犹如一串串清脆玉润的珠帘,将蓄满春水的池塘装饰得如梦如幻蓄积了一冬的力气,妇女们挽起衣袖,在抽枝长叶的青柳下,浣纱洗衣最热闹的要数夜里,无数青蛙齐鸣,叫醒暗夜,那是临产前的阵痛,更是即将身为父母的幸福欢唱青蛙鸣春,是江南池塘不朽的胜景夏日的池塘是孩子们的世界太阳还在半山腰,孩子们就在池塘里玩耍了在岸上一个猛扎,静静的池塘便溅起灿烂的水花孩子们玩腻了,就在厚厚的泥层里摸螺蛳,在水草里抓鱼夜幕降临,他们用旧衣服一裹,满载而归农人在月满中天时分才收工,钻入池塘,洗去一天的尘与汗,洗去一天的疲劳人在水里,话农桑,谈天气,是再惬意不过的事了池塘在一拨又一拨人的折腾下,泥沙翻涌,浑黄浊黑经过一夜的沉淀,它一早又澄澈清冽池塘静默、博大,容纳故乡人身上所有的灰土污垢,而它自己永远是碧澄如镜。
秋来水瘦,池塘花容失色,只剩寥寥一些残水,像是哭干了眼泪的小妇人的杏眼但它依然接纳万物,吐故纳新,洁净如初农人依然来塘里洗澡,一天胜过一天地喊:“啊,水好凉呀!”水凉好个秋冬天,村里以鱼闹年,以祈年年有余每到年终,我们村前村后的池塘都要抽放积蓄了一年的水一群人赤足在冰冷的泥中捉鱼,笑声在空旷辽远的上空久久回荡他们不怕冷,俗话说,鱼头上藏了三点火!见了冒火的鱼,还有谁怕寒冷呢?一筐又一筐的肥鱼小虾壮螺蛳从塘里往岸上挑,笑声随之在岸上塘里一阵一阵炸响池塘鲜活了四季,更鲜活在所有子民的记忆里而今,再寻如此池塘,也许只有在梦里吧!岁月在风里萧萧如秋木,池塘在现代的作用下,萧萧至迟暮回到陈坊,池塘触目惊心:锅底塘已被人填平,在上面盖了两层楼房,粗粝的土砖和硬冷的水泥在绿树旁狰狞着;门口塘已被淤泥壅塞,跳水已是不可能了;养鱼塘里没有鱼也没有水,长满肥美杂草,牛可以在上面行走了;莲花塘深居田畈一侧,早已没有了莲花,还算清澈的残水里,漂浮着各式各样的塑料袋、农药瓶,难以让目光停留半秒;青山塘已不存在,被房子取代了…… 我固执地认为,故乡年年难逃的水患与池塘迟暮有关如果每年有人罱塘,如果池塘还鲜活劲道,雨水可以蓄积在里面,何以在地上泛滥成灾?池塘消退,洗澡成了村人的难题,干旱已是农田的家常便饭,青蛙不再,垂柳作古,水鸭隐退……与此一起消失的还有田园牧歌,以及让人无法释怀的古典乡村。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下一代再来读这首古诗,必得花半天时间来查阅关于“池塘”的注释 “烟锁池塘柳”的残对,也许真的成了空前绝后、无人能对的绝联了今天已没有几个人见过池塘的真面目,不久的将来,池塘可能就只存活于词典里,在纸间寂寞地度过它荒凉的来世今生池塘渐入迟暮,走上了一条不归路除了记忆和梦,我们还能到哪儿与池塘见上一面呢?(见 2011 年武汉市中考语文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