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流通企业选择性干预分店.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s9****2
  • 文档编号:460620828
  • 上传时间:2022-12-0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1.31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流通企业选择性干预分店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回顾;流通企业相对于生产企业在经济性质上的差异;流通企业的扩张模式及其限制;流通企业“复制和选择性干预”(分店扩张)的相对有效性;结论与展望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企业作为一种盈利性组织,必然具有规模扩张的倾向、干预权必然包含着无效率干预的权力、与交易成本理论相对应的另外一种研究企业边界的方法是产权理论、流通企业专职于交易,谋求交易的专业化利益,是交易的专业化生产者、流通企业的产生根源于分工与交易的两难冲突、流通企业专业化于交易活动,边干边学、商场内部各个部门所从事的活动属于“类似活动”等,具体请详见现代企业理论对企业边界为何受到限制作了详细分析,大都将其归因于有限理性条件但这些文献针对流通企业来说出现了几点忽略:(1)流通企业具有不同于生产企业的经济性质;(2)流通企业的分店扩张更加类似于一个“复制/粘贴”的过程;(3)信息技术对流通企业规模具有重大影响流通企业的本质是交易的专业化生产者(或提供者)流通企业可以利用品牌和统一的经营模式进行分店扩张信息技术提高市场交易效率,推动流通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企业管理和控制的效率,使得流通企业可以比生产企业更容易地对其分店进行“选择性干预”。

      流通企业;规模;交易专业化;分店扩张;选择性干预一、回顾企业作为一种盈利性组织,必然具有规模扩张的倾向,但这一倾向实际上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企业规模可以无限扩大吗”是经济学界由来已久的一个理论谜团FrankKnight(1921)最早提出了这一困惑:“理论上遇到的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企业规模与效率的关系……因为垄断收益可以给企业带来强大的激励,使之不断地、无休止地扩张;只有靠某种同样强大的、能使效率降低的力量,才能抵消这种扩张Knight将限制企业规模扩张的力量归于管理收益递减,理由是:企业越大,企业家在经营管理中面临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也就越大他实际上是把企业规模受限制归因于(企业家的)有限理性条件RonaldCoase(1937)对Knight的分析很不满意:“Knight教授似乎认为科学地分析企业规模的决定因素是不可能的根据我们上面所提出的企业概念,我们现在就来完成这一任务Coase认为交易既可以在市场上通过价格机制来组织,也可以在企业内部通过雇主权威(计划)来组织前者的代价是市场交易成本,后者的代价是企业内部组织成本随着更多的交易从市场转移到企业内(企业规模扩大),组织成本将递增,直到与市场交易成本在边际上相等。

      这时企业规模得到了确定然而,Coase在分析组织成本递增的原因时沿用了Knight的“管理收益递减”之说,只是他认为生产要素(主要指企业家才能)价格的变化也可能对企业规模产生影响之后,关于经济组织、企业性质及其规模的讨论曾一度停滞,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才重新兴起(TracyLewis,1983)以另一种方式提出企业规模问题:如果大企业能像小企业一样恰当地利用生产要素,那么它为什么不能做小企业所能做的一切,甚至做的更好呢?因为它至少可以将自己复制成和市场上有效经营的小企业完全相同的小企业集合Lewis认为现实中企业规模受限制的原因是政府的垄断管制政策OliverWilliamson(1985,2002)不同意Lewis的看法,他认为将大企业“复制”成一群小企业必然要辅之以选择性干预(即,只在预期净收益为正时才进行干预),但实际上选择性干预是不可能的原因是,随着企业规模增大,企业科层的纵向和横向关系将更加复杂,内部信息传递的扭曲程度也越来越大,2再加上个人机会主义行为动机(如会计造假)、官僚主义无能、个人激励弱化、内部游说的危害等,共同造成了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低效率Williamson称之为“控制损失(controlloss)”。

      PaulMilgrom和JohnRoberts(1990)正式分析了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在信息要求与传递方面如何造成科层高成本——中央权力的成本他们认为,“……这一中央权力的存在与有效率的选择性干预政策是不相容的干预权必然包含着无效率干预的权力然而,这种干预即使在总体上缺乏效率,对于某些人和团体来说却是有益的因此,或者进行无效率的干预,资源被用于干预活动或阻止干预的活动上;或者限制干预权力,而这意味着必须放弃某些有效率的干预他们详细说明了掌握中央权力的人出于自利动机而滥用权力的成本,以及组织中的其他人出于自利而劝说掌握中央权力的人过度地或错误地使用权力而造成的影响成本事实上,Milgrom和Roberts从另一个侧面支持了Williamson的“复制/选择性干预不可能定理”与交易成本理论相对应的另外一种研究企业边界的方法是产权理论它始于SanfordGrossman和OliverHart(1986),OliverHart和JohnMoore(1990)、DavidDeMeza和BenLockwood(1998)、RaghuramRajan和LuigiZingales(1998)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

      他们把企业边界看作是一个产权配置问题,即企业边界对应于企业的产权范围BengtHolmstrom和JohnRoberts(1998)详细比较了研究企业边界的交易成本方法和产权方法3限于本文分析目的,我们对研究企业边界的产权方法不作详细回顾新制度学派的经济学家对企业性质及其规模的讨论对于流通企业来说,至少出现了以下几点忽略:第一,现实中的企业至少可以分为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二者在经济性质上存在明显差异;第二,流通企业的复制(分店扩张)和现代企业理论中复制之说具有明显不同;第三,信息、控制、管理、交易等方面的技术发展对企业规模有重大影响这些忽略使得他们基于生产企业的分析结论并不能用来很好地解释流通企业二、流通企业相对于生产企业在经济性质上的差异主流经济学(包括新制度经济学)将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统称为工商企业或企业(businessenterprise或firm),付诸同样的理论处理,掩盖了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在经济性质上的差异生产企业主要从事生产,谋求生产的专业化利益流通企业专职于交易,谋求交易的专业化利益,是交易的专业化生产者(或提供者),它的产出直接表现为交换效率HaroldDemsetz(1997)在比较新古典企业理论和Coase开创的企业理论时,虽然明确提出了“即使交易这一服务也是由企业来生产的”,但他并没有特别地区分出生产交易的企业就是流通企业,而是集中于单人企业(自给自足)、多人企业和市场交易之间的关系。

      杨小凯(1990,1998)利用他的分工理论分析了专业商人的产生及其专业化交易的性质他认为交易活动也可以在自给自足和专业化之间进行选择,而专业商人其实就是交易的专业化选择4尽管杨小凯并没有明确使用流通企业这个词,但他对专业商人的分析显然具有流通企业的涵义柳思维、李陈华(2003)沿着杨小凯的路线,从分工、专业化和交易成本的角度详细分析了流通企业的产生及其交易专业化的性质流通企业的产生根源于分工与交易的两难冲突交易成本越低,分工发展越快,专业化利益相对越大;而分工越细、专业化水平越高,交易次数越多,交易形式也越复杂(如企业形式和政府形式的交易),交易成本越高,从而又限制了分工的发展因此交易成本或交易效率的高低决定了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这一两难冲突是专业化于交易活动、提高交换效率的流通企业产生的经济根源流通企业的主要经济功能正在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从而推动交换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提高流通企业的本质是交易的专业化生产者/提供者流通企业完全专业化于“交易的生产”,拥有一定的资本规模、专用的交易技术和成熟的流通网络,大大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提高了整个社会的交换效率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流通企业以集中交易替代各个生产者(消费者)之间的分散交易以减少交易次数、以程序化交易替代一次性交易以降低交易风险、以合理的网点设置以缩短交易距离,充分实现了交易“生产”上的规模经济,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2)流通企业专业化于交易活动,边干边学,其交易技能在使用中日益熟练、新的交易技术不断创生、流通网络逐步扩大并渐趋于完善,大大提高了交易效率(专业化利益);(3)流通企业的高度专业化使得其自身也被“套牢”于高度专业化的交换经济系统中,难以从中间交易地位上退出,有利于推动整个社会的分工和交易的良性循环。

      流通企业的交易专业化的经济本质意味着其本身就是作为一种交易形式而存在,是市场的载体市场交易的扩大直接表现为流通产业的扩张从这种意义上看,流通企业和市场交易之间的关系不是相互替代,而是相互促进的理解这一点对于本文所分析的流通企业规模扩张及其限制具有关键意义三、流通企业的扩张模式及其限制(一)单店扩大在主流经济学教科书里,说到企业扩大时首先考虑的就是单个厂商产出的增加但单个厂商规模受到大规模不经济的限制,即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最终上升流通企业的单店扩大(即某一特定商场的规模扩大)也较容易受到限制,但原因首先并不在于成本,而在于需求方面的约束商场内部各个部门所从事的活动属于“类似活动”——需要相同能力的活动因为在单店(商场)内部,各个柜台和服务区之间的活动并没有先后的时序联系,都在同时进行交易活动;再者,这些活动之间很少存在相互外部性,服装卖区生意的好坏对文具卖区的业务几乎没有影响而生产厂商内部各个部门的活动属于“互补活动”——各个部分(指生产流程中的各个阶段)需要以某种方式进行协调的活动5因为生产企业的各个阶段或各道工序都具有一定程度的信息私有性和技术独特性,而它们之间必须在时间和空间上保持高度一致才能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

      因此,内部协调(从而组织成本)对生产企业来说是一个更为突出的问题,生产厂商规模增大会导致协调效率下降、组织成本上升流通企业的内部协调相对容易的多,其单店规模受到的限制主要在于当地市场条件(人口、地域、购买力、政府政策等),而不是大规模的成本不经济所以我们说生产厂商的规模限制更多在于成本不经济,流通企业单店的规模限制更多在于市场需求方面的约束流通企业单店规模扩大受到限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购物的便利性是消费者购买选择决策中的重要变量,城市的道路、交通、地价及建筑布局等方面因素限制了单个商场的规模扩大,给多样化的商业形式(小卖部、小商店、小商场、百货商场、大型超市)留下了生存和发展的广大空间;(2)消费者在偏好、能力上的差异分布和市场竞争的客观存在使得各种商业形式和商业主体不可能“统一格式”,而是形式各异、大中小共生的流通格局;(3)政府反垄断的商业政策有助于维持商业形式和商业主体的多样化;(4)某一特定城市有限的人口、人口密集度和购买力限制了流通企业的单店扩张,这种限制是单店扩张模式的封顶线因此单店扩大不是流通企业规模扩张的有效方式二)垂直一体化流通企业和生产企业一样,也可以通过垂直一体化来达到规模扩张的目的。

      流通企业也涉及类似于生产企业的“自制或购买(make-or-buy)”决策:在企业内部组织交易还是在市场上组织交易比如,在市场上购入一般的售货员的劳动服务(短期和约),或者培训一支企业专用的售货员队伍(长期和约);临时购买市场咨询服务,或者雇佣一个市场营销专家;从市场购入运输服务,或者拥有自己的车队;从生产商那里直接进货,或者从大型经销商、批发商那里进货;直接与消费者交易、从事零售业务,或者只从事批发而将零售终端让给更小的零售商,等等但此类“自制或购买”并不是影响流通企业规模的主要因素事实上,流通企业以垂直一体化扩大规模的空间也是非常有限的我们令A、B和C分别表示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和消费者在A、B之间及B、C之间没有任何中间交易组织时,流通企业便走到了垂直一体化的尽头现实中许多大流通企业大都是直接从生产厂家进货,再直接出售给消费者这表明它们已没有进一步垂直一体化的空间了首先,B不可能对A进行后向一。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