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行路难说课.doc

10页
  • 卖家[上传人]:今***
  • 文档编号:108092218
  • 上传时间:2019-10-2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6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行路难》说课稿殷春玲《行路难》,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中的一首诗,是李白在离开长安时的心情写怀他借乐府旧题《行路难》酣畅淋漓地抒发自己的茫然、通过这首诗的教学,我准备达到以下目标:   1、抒情诵读«新课标» 提出:7-9年级的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 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悲愤以及仍然执着于理想的强烈自信这首诗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诗人的情感波澜起伏、跌宕变化诗人的情怀时而失落苦闷,迷惘不知所措;时而充满希望,信心倍增;继尔又彷徨无据感时伤逝;最后又能豪情万丈,豁达自信其中适当运用长短句、感叹词,使诗感染力倍增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  2、品味形象、富于变化的语言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诗人哀而不伤、悲而能壮、虽历经矛盾却仍昂扬向上的情怀 “三分诗七分读”,所以诵读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囿于时代和年龄的限制,体会诗人矛盾的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在教学思路和理念上我遵循以下几点:  1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国的当代教育家魏书生、钱梦龙等人的教学论都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法。

       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2语文学习要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充分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和习惯,并且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四、按照以上思路,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    1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    2诵读品味法  要求学生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精神   3创造性学习法  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我的教学过程主要安排这样几个板块:  (1)诗意导入: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有一个人曾神思遨游于天地,用诗句自由地幻化天上人间之景,他被人们称为“谪仙人、诗仙”他就是李白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曾学过他的哪些作品通过这一环节,既联系了旧知,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诗意的古典文化氛围,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2)倾听作品,创设情境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 “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教学设计>文章的flash朗读兼具美丽的画面和声情并茂的朗读,对于学生读准字音进入情境非常有效  (3)反复诵读,走入文本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我先请几名学生朗读,在此过程中组织学生听读、评议,然后集体朗读在这基础上,让学生配乐朗读乐曲«竹林空照»,这首乐曲节奏舒缓而有力,正好适宜这首诗的基调)我教学设计>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诗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诗奠定良好的基础  (4)与文本对话,赏析诗句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在课堂上抛出一个主问题来带动学生对全篇进行质疑、分析、探讨,即一石可以激起千层浪;而不是象从前一样用一个个琐碎的问题来牵着学生鼻子走因此,我就问学生“你喜欢哪一句或几句,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方法的传授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总结过赏析诗词应从 词语、句子含义、修辞、展现画面、思想感情、相关诗句等方面进行。

      因此,他们可以轻车熟路地进行分析 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述活动是让学生们合作探讨进行的通过这个环节,就理解了诗的艺术特征和诗人的感情起落  (5)与诗人对话,主题升华  教师阐述:整首诗中,诗人的感情有起有落落是因为怀才不遇,起是因为又有了希望教师继续追问:诗人遭遇如此的挫折,却仍能扬起希望的风帆,原因是什么?学生答:是因为积极乐观的精神于是我问学生:你们能从中受到启示吗?学生能总结出:在我们人生的路途中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只要我们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扬起希望的风帆,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抵达胜利的彼岸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一环节环环相扣,一方面揭示了诗的主旨,另一方面又培养学生对教学设计>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6)解读作者   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初中古诗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作品作家有所了解所以我要求学生结合他们所了解的李白的生平及作品写一段关于李白的介绍(体裁可诗可文)。

      这个小练笔的设置,既合乎读写结合训练的要求,又真正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7)网络大看台 我在网上摘取了一些网友回复《行路难》的帖子,(用多媒体出示)同学们可以看出它们是形式内容不同的读后感然后,我就要求学生们也试着写回复帖,等到微机课上发上去,大家共赏  (8)自检自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我让学生自己就这首诗出题,题型也由学生自己总结多媒体出示:难度由小到大依次是:直接默写上下句;根据提示默写上下句;语境默写  这项如果课上时间不足,可以留作课下作业语文应注重基础知识与素养能力的双重提高这几项练习、作业都符合这个要求  《行路难》的教学反思殷春玲《行路难》》是诗仙李白仕途不济,仍对自己冲满信心的浪漫主义代表作之一由于诗歌教学的精髓是对诗歌意境的感悟和提升因此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雄奇意境;(2)体会是人由苦闷-期待-自信的感情变化;(3)体会雄奇,瑰丽的语言;根据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时主要抓住了一下三点:一是以“看、听、读、品”环节为切入点,以“太行”“黄河”“沧海”等意象为代表,帮助学生感受诗歌意境,进而领会作者感情的变化。

      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又可以在语言的把握中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二以“朗读”环节作为突破点,指导学生音读、译读、情读,这样,学生在读书中体会了李白的复杂的感情,领悟到了诗歌的语言精妙也符合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浅显文言文与古典诗歌重朗读的要求三以“延伸拓展”环节作为提升点,帮助学生学习李白面对挫折不低头的乐观心态,进而走出诗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由于自己的朗诵水平有限,无法用朗诵把李白的那种由郁闷到乐观的复杂心态演绎出来,无法给学生作活生生的示范,使“情读”环节大打折扣加强自己的朗诵水平,是我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行路难》教学设计殷春玲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自主研讨,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 (2)通过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 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二.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体会诗人复杂变化、激荡起伏的情感及乐观自信、积极追求理想的顽强精神三.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 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四.教学过程 1. 教师课件展示下列诗句,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过渡到新知识: (1)李杜诗篇万古传赵翼《论诗》)(2)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启发设问:以上诗句都与古代哪位诗人有关?你能谈谈他的有关情况吗?教师点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谈A.李白的生平、时代、代表作品; B.有关李白的故事、传说; C.你对李白的评价 学生思考,发言交流,教师因势导入本课学习 2. 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或放录音,学生初步感知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教师指名朗读,大家评议其优点、不足 从读音、停顿、音调以及感情上评议,是否朗读到位?如果不合适,应该怎么读比较符合诗的内容?(对有争议之处,教师不做结论,引导学生往下学习,让学生学习课文后再做结论 3. 教师解题(课件展示,指名学生读或全班齐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写作时代背景 《行路难》是李白在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4. 学生自主朗读,疏通、理解全诗 学生以个人朗读、小组内互读等形式尽量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并参考注释,疏通诗意对不理解的词句可在小组内交流解决,或请教老师,老师对有代表性的问题予以解答,或交由全班讨论解决 5. 学生自主探究,分析解答以下问题,把握诗作内容以及作者感情教师将学生在探究中反映的问题集中投影展示,师生共同探究1)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抒写了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境? (3)诗中引用了哪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 (4)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面对现实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5)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点拨要点如下: (1)是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得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由于朝中奸佞阻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2)这二句用比喻,既照应题目“行路难”,又抒写了诗人在长安历经仕途险恶的深切体验,想有所作为和事与愿违、有志难伸的矛盾、痛苦心情3)诗中借用了吕尚垂钓在碧溪,伊尹梦舟过日边等典故,寄寓了诗人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样为统治者重用,建立伟业的愿望。

      4)“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形象写出了诗人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传达出诗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的复杂心理5)无论前路多艰险、多难走,诗人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充满这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诗人借用古人言论表明自己的理想,这两句诗常被后人引为座右铭,作为在困境中激励自己努力进取的力量 6.师生共同深入探究: 教师再提出问题(课件展示),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1)李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浪漫的诗风在本诗中有哪些体现? (2)从全诗来看,其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探究,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最后归纳要点如下: (1)李白这首诗“浪漫”的诗风表现在:A,巧用历史故事、典故;B,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