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家乡的民间音乐与地域文化.docx

19页
  • 卖家[上传人]:今***
  • 文档编号:108092194
  • 上传时间:2019-10-2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01MB
  • / 1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国民族音乐与民族文化 题目: 宜春的民间音乐与地域文化 学院: 石油工程学院 专业年级: 海洋油气工程14-2班 姓名: 肖长文 学号: 2014010422 指导老师: 葛南 2016年6月 前言 我的家乡是在江西宜春,素有“山明水秀,土沃泉甘,其气如春,四时咸宜”之称,故名宜春这是一个美丽的江南小城,这里民风淳朴,文化气息充满着每一个角落里,这儿有充满书香气息的老式私塾;有烟雨朦胧中的传统渔村,还有热情四溢的老宜春人在我看来,我们宜春有五大好,分别是好人(受禅宗文化影响的温和的宜春人)、好山(明月山,生态山林)、好水(宜春十大温泉、原生态的河水)、好土地(革命的红土地,禅宗圣地)、好戏(宜春本土的三角班戏剧) 现在的宜春文化音乐,在我看来可以分成两部分,一个是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音乐,还有就是现在宜春建设成旅游休闲城市,开始建设的现代新文化新音乐。

      新文化音乐是围绕宜春明月山自然景观和生态江南春城为主 ,慢慢建设有活力,宜居的新宜春的文化在发扬新文化中,具有宜春自己特色的戏剧和音乐也开始流行起来,有带有宜春口音的各种音乐诗歌翻唱,有一些将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碰撞出来的宜春新生带有说唱的宜春故事短电影这些都在慢慢改变着每一个宜春人,也将我们的宜春文化带向外面的世界,让更多人了解宜春人,宜春事宜春的传统音乐文化是以前宜春的劳动人民在生活中所创造出,又经后辈们的不断传承改进所留下来的,但是现在外来文化和现在流行文化的潮流扩散,使得宜春本土的文化慢慢走向衰落,也越来越少的人能接触到,如宜春的三角班戏剧我希望通过我们每一个人能够 多学习了解本土特色的传统音乐,传承它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我们的后辈留下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目录前言1、 宜春人文与自然环境·················1(一)闲趣的农耕文化··················1(二)温泉之都和悠久的温泉文化·············2(三)禅宗圣地和灿烂的禅宗文化·············2(四)月亮之都和浪漫的月亮文化·············3(五)红色土地·····················3二、宜春的民间音乐与文化················5 十个铜钱························7 军背庙立唱戏[薛平桂]··················8三、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9一、宜春人文与自然环境 宜春历史文化积淀厚重,历来为“江南佳丽之地,文物昌盛之邦”。

      韩愈在宜春(以前我们这儿称为袁州府)担任刺史时,曾在唐诗《秋字》中写下“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的诗句赞美宜春;唐代王勃在《滕王阁序》书写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都是出自宜春的人和物 宜春正致力于打造“月亮之都、禅宗圣地”的旅游品牌宜春最有名的还当数明月山,现在很多东西都是围绕它展开的明月山风景区所展开的明月山是月亮文化的发源地,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4A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遗产、中国温泉之乡现在宜春的主要文化主要有闲趣的农耕文化、温泉之都和悠久的温泉文化、禅宗圣地和灿烂的禅宗文化、月亮之都和浪漫的月亮文化、红色土地等(一)闲趣的农耕文化 宜春现在建成的天工开物园是根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建成的,天工开物园内有陈列展览区、体验游览区、文化休闲区三个馆区天工开物园是融古代农耕科技展示、传统手工制作参与、中国农耕文化陶冶为一体的体验性乐园,这里旨挖掘的是宜春厚重的农耕文化,在观光中增长知识,在参与中亲近自然,在劳作中体验着和谐安乐的农耕情趣 在这青山水绕的自然中,听一回戏,寻一份宁静,在真山真水之间,远离城市的喧嚣,再没有都市里水泥丛林的压 迫、交通拥堵的厌倦、废气污染的憋闷、日常琐事的烦忙。

      这连绵的山野、清新的天风云气、扑鼻的竹韵茶香,带回您的是一份久违的童真,畅然于天地间的开心与释怀二)温泉之都和悠久的温泉文化宜春温泉资源十分丰富,全市十个县市区均有温泉,已探明的出露点有19处,形成了“宜春温泉,十泉十美”的发展格局宜春温汤镇的温泉从利用至今最少也有800多年的历史,能涌流八百多年而不枯竭、不降温的温泉,在我国至今凤毛麟角宜春的温泉文化也在这几年开始发展起来的,宜春温泉最为特别的是“高硒低硫”,对于养生的人特别有益三)禅宗圣地和灿烂的禅宗文化 宜春在延绵五百里的群山峻岭之中,有两大名寺、三大祖庭、十大寺庙,一千多座高僧大师的舍利塔,遍地都可看到那些禅宗、禅迹和禅的遗址,可以说是禅宗文化蔚为壮观 宜春在中国禅宗史上具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市内拥有两大名寺、三大祖庭、十大寺院和上千座佛塔两大名寺即靖安宝峰寺和奉新百丈寺,禅宗史上著名的“马祖兴丛林、百丈立清规”就来源于这两大寺院三大祖庭分别是临济宗、曹洞宗和沩仰宗,临济宗萌芽于宜丰黄檗,曹洞宗扬穗于宜丰洞山,沩仰宗结果于明月山仰山 (四)月亮之都和浪漫的月亮文化 宜春明月山以月为名,因月扬名宜春通过连续六年成功举办月亮文化节,月亮文化日益丰满,已成为宜春的标识。

      将月亮文化与禅宗、温泉、农耕文化有机结合,打造了情月相融、泉月相映、禅月相通、农月相趣“四星捧月”的意境,使明月山成为了赣西绿色精粹旅游线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月亮文化博大精深,自古以来,人类是月之传说由来已久,月之崇拜亘古未变,月之神话代代相传,月之向往绵绵不绝月亮文化,是明月山之灵,是明月山之魂把明月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有机融合,将月亮文化和其他文化相互结合,围绕月亮文化这个主题,打造四星捧月的格 局,那就是情月相融、泉月相映、禅月相通、农月相趣 (五)红色土地 宜春不仅是毛泽东同志策划和领导秋收起义之地,曾是彭德怀和滕代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转战数年之久的红色老区,有保存完好的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旧址袁州区有著名的“袁州会议”旧址,上高县是闻名中外的“上高会战”发生地 宜春赣西地区,与湖南相近,曾经毛泽东在长沙地区领导的秋收起义也深深影响到了现在的人,老一辈的人,像我奶奶,都十分怀念向往那个革命的年代,虽然当时生活条件比较艰难,但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奋斗的汗水都是甜的现在他们对当时的红色文化还记忆犹新,比如红歌,还能哼出很多曲调来二、宜春的民间音乐与文化 宜春的民间音乐有很多种,有充满激情,充满追求的红色歌曲,也有在流行文化影响下的带有宜春腔调的新歌曲,还有比较传统,比较老的宜春采茶戏的曲调。

      在宜春本土文化影响下,各色的文化音乐表演也孕育而生,比如采茶戏、三星鼓、道情、评话、春锣,戏曲、曲艺表演,独居地方特色,古老的傩舞表演、当地舞龙、耍鱼灯,民俗表演凸显民俗风情 我主要来介绍我们那儿的传统戏剧宜春三角班,也是渐渐消失的一个艺术文化,需要我们这一辈人好好学习,和传承下去在外头,它们都称作江南的采茶戏,采茶戏是江西的汉族土生土长的剧种之一,他是当地民间彩灯和采茶歌舞的基础上形成的戏剧的,这个和我们南方的农耕文化息息相关,其实它也是宜春传统的劳动人民在农忙农闲时间的一种娱乐活动 宜春的采茶戏在当地人统称叫宜春三角班,三角班主要是在赣中、赣西一带一种主要由“生、旦、丑”三个角色组成的富有乡土气息的汉族民间小戏抚州三角班戏剧在外头的名气稍微大一点,传承的也比较完全,但和我们宜春三角班是同宗同源的 宜春三角班戏剧形成时间在清朝中期至清朝末期,以三腔一调的声腔,歌、舞、戏三者并重的表演方式,给人以回味无穷的享受感,在以前成为了我们晚饭茶前的闲谈三角班主要以喜剧、闹剧为主,风格幽默诙谐、轻松活泼音乐主要采用唢呐加锣鼓伴奏的灯戏音和用“勾筒”(胡琴)主奏的采茶音乐,曲调有灯腔、路腔、彩调四种,演技以扇子花和矮子花最具特色。

      下面这首词就是以前人们所观宜春三角班的意境:予居宜近一甲子未尝见也,有为予言者,乃偕往以长见识至则数百人围坐树荫下观戏台上下皆半老以上人是日演《玉堂春》,情节同京剧而更繁衍,更世俗化,本地语言腔调,亦觉甚美,竟观至终场大暑生凉意,公园绿荫间胡琴奏咿哑,故事衍徽班歌舞添油醋,嬉游趁退闲巴人俱乐乐,何况是家山这主要讲的是宜春人齐聚在一起,欣赏宜春三角班的感想,以及对于宜春三角班的表演的欣赏以往的宜春人最享受的时光就是在农忙后,全村的人齐聚在一起,听着三角班,喝着茶水,闲谈生活琐碎在宜春农耕文化和禅宗文化影响下,大家都向往追求这样的惬意平静的生活,宜春人民比较勤劳,能吃苦,在外人看来,宜春人平和安静,更会享受生活宜春的三角班最能体现出来十个铜钱——这个戏拍摄在宜春袁州区的状元洲下的佛像下(看到这个佛像猜测的地点,不过现在这个佛像已经拆除了),主要讲述的是一个男子在勾搭一个农家的女孩的事,男子表演的比较外向,通过不断的勾搭,想向女子表达爱意,女子比较内向保守,但对男子也有一丝爱意十个铜钱是我们那儿的一个小曲调(谐音),融入在戏中,更加增添了一份乐趣可以看出来这个戏在男女的勾勾搭搭下,充满着爱情的乐趣,体现了宜春人民追求幸福,安逸清闲的生活享受。

      随着改革开放,外来文化的引进和吸收发展,本土的三角班戏剧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我是九十年代出生的,生活在土香土色的农村,三角班这种戏剧本应存在我的身边,但还是比较少见,记得我们听到隔壁村晚上请了一个戏组来他们那里演三角班,以前只听老一辈的人每天哼这样的曲调,亲身经历过一回,那还是在我五岁的时候,记忆太过模糊记得在那天下午,全村的人都先搁下手头下的农活,拿上自家的小板凳火急火燎赶到隔壁村去,怕到时候没有位置 随着夜幕的降临,舞台上的灯光大亮,演员们却迟迟还未登场,可能准备活动需要很长时间由于等的时间有点长,我靠在妈妈的身上睡着了,当我醒来的时候,演出已经进行了一场了因为距离舞台有点远,人群完全挡住了,旁边叔叔就将我扛在他的肩头慢慢地能看到有几个大花脸在台上唱着跳着,感觉挺有趣的当时,我一直看看台上表演,可能当时听不懂他们所唱的东西,时间也挺晚的了,不知不觉又睡了去,醒来时已经在家里了以后出来学。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