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单元记叙文1.doc
5页第一单元记叙文第一课《故乡的野菜》 主线:思乡之情一.文学常识周作人《故乡的野菜》作者周作人,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翻译家五四”时期参与发起成立了文学研究会五四”以后,周作人作为《语丝》周刊的主编和主要撰稿人之一,写了大量散文,风格平和恬淡,清隽优雅二.简答题1.文中提到的四种野菜是:荠菜、马兰头、黄花麦果、紫云英 (细节题)(如果只提到三种野菜是:荠菜、黄花麦果、紫云英2.文中大量引用儿歌、民谚、传说的作用:增加文章的趣味性、知识性、生动性;从这些地方不仅显示出家乡风俗的悠久传统;而且也浸透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及思念之情3.本文艺术特色:(1)大量引用传说、民谚以及儿歌2)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3)将叙事、描写、抒情融为一体4.本文的感情基调:浓郁的思乡情感5.主旨:本文写久居异地的作者,对故乡野菜的回忆不仅写出了家乡的民俗、风土人情,也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6.为什么说“我的故乡不止一个”?答: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7.文中“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体现了出作者重视生活情趣8.“黄花麦果”与日本“御形”采用对比手法、作用:体现了对儿时生活的留念和对故乡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9.文中“扫墓时候所常吃的还有一种野菜,……,这也就是上坟船的确实的证据了表面上是对故乡野菜的回忆,字里行间却流露出对故乡的怀念之情10.抒情方法:黄花麦果——在描写中抒情、在叙述中抒情;紫云英——在叙述中抒情第二课《春雨》一.文学常识梁遇春《春雨》作者梁遇春,主要是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和写作散文主要成就在散文上有作品集《春醪(l áo)集》和《泪与笑》二.简答题1.三种春雨的状态以及人生感悟:春雨的状态(三种形态) 人生感悟(1)整天春阴的春雨 能够忍受,却没有麻木能够多情,却不流于伤感2)凶猛得可以的春雨 品到人生的不如意而有力图超脱3)缠绵的春雨(缠绵的春雨象征着哑谜一般的人生)感受惆怅,感受人生的悲剧性,这是一种人文情怀2.文中“整天的春雨,接着是整天的春阴,这真是世上最愉快的事情了为什么说“这真是世上最愉快的事情了”?(或者问:为什么作者喜欢春雨)答:因为,整天的春雨和春阴略带一些人间的气味,可以反衬人间的冷暖3.文中“我向来厌恶晴朗的日子,尤其是骄阳的春天为什么?(或者问:作者讨厌“骄阳”的原因是什么?)答:因为,春天的太阳与我们悲惨的地球处处不相协调,也与作者悲惨的心情不相协调。
4.本文的选材特点:角度新颖独特选择、填空)5.为什么说选材新颖独特?因为没有写阳光明媚的春天,而是大量泼墨于“整天春阴的春雨”、“凶猛的可以的春雨”、“缠绵的春雨”显示出了作者选材视角的独特性6.本文的修辞手法及作用:比喻:既生动形象引发人们的联想,更以其富有想象力的创造性给人新异的感觉文中四处比喻的地方:1) 骄阳的春天简直像无聊赖的主人宴饮生客时拿出来的那副古怪笑脸2)苍穹替他们流泪,乌云替他们皱眉,…………真是润遍了枯萎的心田3)有时我却极有耐心,好像废殿上的玻璃瓦,一任他风吹雨打,霜蚀日晒……4)……快乐当面错过,从我指尖上滑走了7.本文用运用象征的写作手法:对沉郁的描写使春雨本身具有丰富的内涵与意味并以此象征人们不同的生活状态和不同感受,这种象征方法的运用给人以无穷的回味8.主旨:本文通过对不同春雨的描写融进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复杂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虽略显沉郁,但作者希望有真诚、多情、快乐的人生还是显而易见的第三课《黄山记》文学常识徐迟现当代著名作家、诗人、报告文学家1936 年出版第一部诗集《二十岁的人》以报告文学的创作最为出色,尤以《哥德巴赫猜想》最为出色(1978 年 3 月,主人公为陈景润)。
简答题1.本文结构特点:总分总 语言特色:简练巧妙、热情奔放(选择填空)2.文中“它创造了人间,还安排了一处胜境”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3.引用黄帝的传说,增强文章的知识性、趣味性、生动性;增添了黄山的神秘色彩4.文中“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是引用李白的诗歌,突出黄山险的特点增添了黄山的文化色彩5.本文的艺术特色:(1)运用对比手法(2)详略得当(3)将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4)语言简练巧妙、热情奔放6.全文的文眼(主旨句):我们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作用: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主义的赞颂之情)7.文中提到的药农和科学家之所以可以攀登上黄山的原因源于:时代的美好8.文中“这是何等的公园!这是何等的人间”中,“公园”指赞美祖国山河的美好人间”指赞美社会主义时代的美好作用: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社会主义的赞颂之情9.本文大量运用了联想修辞手法记住那几个联想就好,不一定考)①因果联想:由“土地”的今天,想到“土地”的历史和未来②关系联想:由“土地”想到“土地”上的人物和事迹③对比联想:由剥削阶级对“土地”的掠夺,想到劳动者对“土地”的珍惜④相似联想:由公子重耳接受土地,想到古代皇帝的封疆仪式,再想到殖民强盗强迫太平洋岛屿上的土人接受的投降仪式。
10.主旨:本文通过对黄山奇险而美妙的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社会主义的赞颂之情11.本文构思的手法:独具匠心第四课《郑板桥的两封家书》一.文学常识廖沫沙,1934 年加入左翼作家联盟(鲁迅也曾加入),抗战时期写过一些历史小说,1949 年结集为《鹿马传》由三联书店出版,北京市委刊物《前线》曾为廖沫沙和邓拓、吴晗开《三家村札记》杂文专栏二.简答题1.“好人”的含义:(1)具有忠厚的思想(2)待人平等郑板桥教子之道的现实意义(或者问主旨是):告诉现代人教育 子女时也要向郑板桥那样,把明理做个好人作为第一目的,要有平等的观念3.本文写作特点:夹叙夹议 作用:使本文形象生动,又具感染力和说服力唯一性考点)4.本文修辞手法:反诘 作用:语气强烈、语义鲜明,既可以提出自己的质疑,增强语意,又可以表达自己某种强烈的感情文中反诘句:(1)“余五十二使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2)“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剜肉乎!”(3)“岂非富贵足以愚人,而贫贱足以理智而浚慧乎?”5.郑板桥教育的目的:“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第五课《傅雷》文学常识《傅雷》作者杨绛(j iàng) ,现代女作家,文学翻译家,教授。
译著有:西班牙名著《小癞子》、《堂吉诃德》,法国名著《吉尔·布拉斯》文学评论集有《春泥集》简答题傅雷的性格特点:对事业认真,对学问精益求精,教子严厉为人处世马虎,不拘小节,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写作特色:通过生活的细节刻画人物,突出人物性格细节描写)在描写傅雷的性格特征运用了对比写法文中“译文里的谬误,好比猫狗身上的跳骚,很难捉拿净尽”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第六课《丑石》文学常识贾平凹原名贾平娃,他早期的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明丽自然短篇小说 《满月儿》获 1978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篇小说 《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 《浮躁》获美国飞马文学奖《废都》获法国女评委外国文学奖简答题写作手法:(1)对比烘托(我和奶奶代表以貌取人--天文学家代表伯乐、我和奶奶对丑石前后态度的对比、丑石表面与内在的对比)(2)托物言志(主要)(3)欲扬先抑本文蕴含的哲理:(1)时代呼唤伯乐(2)看人要看本质(3)要想得到别人的肯定,你就必须努力成才文中“眼光立即就拉直了”的含义:指出天文学家发现这块石头的惊喜与对它高度的重视。
丑石”在“丑”时的作用,用原文回答“那石凹里水儿还有,鸡儿便去那里喝饮”文中“好些人”指:天文学家和天文学爱好者主旨:本文通过丑石表达了对不屈于误解、寂寞生存的伟大的人及外表丑陋但内心具有坚韧刚强的伟大品格的人的赞美第七课《道士塔》一.文学常识余秋雨是我国著名美学家和作家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获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有 1983 年出版的《戏剧理论史稿》,是中国大陆首部完整阐释世界各国自远古到现代的文化发展和戏剧思想的史论著作本文选自《文化苦旅》二.简答题1.自然景物描写的作用:奠定了本文悲凉的感情基调2.本文的主人公:王圆箓3.“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含义:莫高窟古物的流失根本原因是中国官员的无知与漠然,而这些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华民族所以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而王道士曾向官员汇报过,如官员们采取保护措施,古物是不会流失的,所以说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4.“不止我在恨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比我恨的还狠为什么?答:因为敦煌文物专家们比作者更了解敦煌文物的价值,而且敦煌文物专家们才是真正面对这一耻辱的人5.“几天会罢,一位日本学者用沉重的声调做了一个说明……”为什么说是“沉重”的声调?答:因为以前外国学者认为敦煌学不在中国,经过敦煌学家们几十年的研究,他们不想承认而又不得不承认敦煌学在中国。
所以声调沉重6.“中国的专家没有太大的激动”为什么?答:敦煌文物本来就是我们的,所以没有比较激动敦煌学研究任重而道远,现在还不是激动的时候7.本文第四部分的作用:昭示民族悲剧已成为过去,中华民族正在努力战胜悲痛,走向光明的未来,这无疑让心情沉重的读者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8.文中“唐代的些笑容,宋代的衣冠”“她们婀娜的提太过于招摇,她们柔美的浅笑”指敦煌壁画和敦煌塑像,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9.中国官员和欧美学者对待古物的态度形成了对比手法作用:通过对比突出中国官员对古物的无知与漠然10.古物流失的真正原因:“他们没有那付赤肠,下个决心,把祖国的遗产好好保护一下也是中国官员的态度)11.欧美学者对待古物的态度:“他们愿意吃苦,……朝这个刚刚打开的洞窟赶来12.文中“两道深深地车辙”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 表明运的东西多同时说明作者心灵沉痛13.主旨:本文记叙了莫高窟敦煌壁画与文物经王道士之手毁损与流失国外的经过,暴露了当时中国上至学台下至道士的无知,表达了作者对敦煌文物流失的无尽痛惜之情第八课《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文学常识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作家他的作品匠心独具,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社会批评的成分也增加了,尤其是“以罕见的温存与同情”塑造了不少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
小说集《感情的混乱》使他颇享国际声誉,高尔基称茨威格是“第一流艺术家”列夫·托尔斯泰 19 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著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最后一部作品为《复活》,《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简答题出走路线:雅斯纳雅·波良纳---莎莫尔金修道院---边境(阻止他追求自由 的地方)---阿斯塔波瓦(被称为“圣地”,列夫·托尔斯泰死的地方第一自然段是景物描写作用:烘托了托尔斯泰在离家出走时的慌乱、低沉、阴暗的心情同时有暗示着他离家出走的悲剧结局写作特点:生动细致的叙事描写方法,深刻含蓄的议论抒情方式农民---农民究竟怎样死去?”含义:到死都没有追求到真正的自由11 月 7 日死亡才袭击了这个不死的人”含义:他本人虽然去世了,但他的思想通过他的文学作品将永远流传理解列夫·托尔斯泰离家出走的真正意义(列夫·托尔斯泰出走的原因)【追求精神上的自由生活】:在巨大的荣耀、崇高的地位包围之中,他已经感到心灵的窒息,已经不能呼吸到自由的空气这是以心灵伟大而成为英雄的人不能忍受的,所以他抛弃一切出走,即使付出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