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渡荆门送别》教案(5篇).doc
4页《渡荆门送别》教案(5篇) 可以从整体构思、意境、语言、表现手法等几个角度来分析 从构思看:题目“渡荆门送别”,“渡荆门”包括前三联,尾联照顾诗题中的“送别”,全诗紧扣题目绽开,构造清楚,章法有度 从意境看:诗歌意境高远,形象奇伟,想像瑰丽抓住两联写景名句,特殊是颔联,要求学生通过想像,用一段话展现其画面的壮丽 从语言看:可以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字入手分析揣摩,品评一字传神的艺术效果 从表现手法看:①“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衬托的手法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写江水的安静,江岸的宽阔;②“仍怜家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的手法,给予江水以情意 教学新课 篇二 1、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宏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出色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以剧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
杜甫曾赐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李白是我国宏大的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宏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诗坛最出色的代表之一,被后人誉为“诗仙” 2、简介写作背景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辞家乡而不是送别朋友,是设想家乡的山水送别自己 诗人李白一生脚印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美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始终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家乡开头漫游全国,预备实现自己的抱负理想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 3、播放朗读读音,整体感知 (1)学生听读,留意字音、节奏、朗读课文并解释词语 渡远:乘船远行; 云生:云彩兴起; 怜:爱; 家乡水:指流经四川的长江水 (2)学生齐读这首诗,然后个别学生读 (3)思索以下问题: A、理解《渡荆门送别》一诗各句的意义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诗人乘舟顺流而下,经过漫长的水路,来到荆门之外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山已经到了终点,江水就在这大荒野地上奔流,浩浩漫漫。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流转,犹如飞在空中的明镜云气勃郁,在大江面上变幻莫测,犹如海市蜃楼一般 仍怜家乡水,万里送行舟:虽然进入异地,我仍旧依恋着家乡的山山水水,不远万里,始终伴着我这位游子 B、《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 C、颔联写景,呈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衬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风光,画出一幅气概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衬托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 D、诗中是怎样以时空的变换来描绘江山的美景的? (“月下”写夜晚,描绘近景,“云生”写白天,描绘远景 E、诗人已为荆门外的美景所沉醉,为什么却“仍怜家乡水”? (见到楚地美景的兴奋和感动,但也忘不了曾经哺育过自己的家乡 F、“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给我们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描写明月映江水、江上云霞的漂亮景象 G、全诗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风光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勉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家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教学过程 篇三 一、导入新课 七年级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你还记得吗(学生齐背这首诗)?另外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学生答复,教师可再做补充)今日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课外拓展 篇四 学生自学李白的《送友人》一诗,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这是一首送别诗,布满诗情画意首联工对,写得别开生面中间二联切题,写分手时的离情别绪前两句写对朋友飘泊生涯的关切,落笔如行云流水,舒服自然后两句写依依惜别的心情,奇妙地以“浮云”、“落日”作比,来说明心愿写得有情有景,情景交融尾联更进一层,抒发难舍难分的心情全诗写得新奇别致、丰采殊异 教学方法 篇五 1、朗读教学法:在教学本首诗时,通过放朗读读音,让学生体会,然后学生齐读这首诗并感悟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2、问题式教学法: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争论、沟通的过程中,严密思维、拓展想象 3、采纳课件进展教学(幻灯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