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论南宋书院教育的繁荣[精选].doc

10页
  • 卖家[上传人]:u****
  • 文档编号:190782709
  • 上传时间:2021-08-1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4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论南宋书院教育的繁荣摘 要在中国早期的教育模式中,包含着一种特殊的教育类别——书院教育,这种教育模式深深地影响数百年来教学文化的传承与延续,为学术界的发展做出了相当的贡献书院教育的发展,时兴时废,但不可置否的是,南宋时期书院教育呈现出繁荣昌盛的局面因此本文将把南宋书院教育繁荣的原因作为研究重点,从根本原因、历史条件以及推动因素三个方面入手,层层推进,全面深刻地分析其繁荣的背景另外,文章结尾还会就南宋书院教育对于宋代及当今教育的影响做出浅析,以便从中发掘有益的经验,为现今的教育事业提供指导和借鉴意义关键词:南宋 书院教育;繁荣 原因;影响AbstractA special education class,academy education, is contained in the early China mode of education,which deeply influence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culture for hundreds of years and makes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circles. The development of academy education is unstable,but we cant deny that it present a thriving andprosperous situation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Therefore,this paper will put the cause of prosperity of academy education in southern Song Dynasty as the research focus.At the same time,it will analyse the background of its prosperity step by step from the fundamental reasons,historical conditions and promoting factors.In addition,at the end of this paper,it will begin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the Song Dynasty society and modern education to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prosperity so that we can find out useful experience and provide guidance and reference for our education.Key words: Southern Song Dynasty Academy Education; Prosperous Reason; Influence目 录 TOC \o "1-3" \h \z \u摘 要 IAbstract II目 录 III前 言 1一、南宋书院教育发展概况 1(一)南宋前书院教育发展历程 1(二)南宋书院教育繁荣之表现 2二、南宋书院教育繁荣的原因 3(一)官学不兴是书院教育发展的根源 3(二)书院教育发展的历史条件 41、科举制的日渐迂腐 42、独立的书院经济为书院教育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53、学术界的繁荣为书院教育的发展营造好的发展环境 64、雕版印刷术的推广 65、佛、道两教的影响与冲击 7(三)推动书院教育繁荣的因素 81、理学的传播 82、书院教育自身的特点吸引学子 83、书院的兴建和名师讲学的推动 9三、南宋书院教育繁荣的影响 10(一)对宋代社会的影响 10(二)对现今社会的影响 11结 语 12参考文献 13谢 辞 14前 言书院是中国教育史上一定历史阶段产生的教育机构。

      书院教育则是指以私人创建或主持为主,收藏一定数量的图书,聚徒讲学,重视读书自学,师生共同研讨,高于一般蒙学的特殊教育组织形式[1]随着文化的日益繁荣以及学术的需要,将书院作为研究对象的人越来越多,有人探讨书院的起源,有人探究书院教育的模式和特点,也有人分析书院教育为现今高等教育带来的启示等,宋代书院则是研究的首选在研究大军中,大多数学者都是从整体出发,然而书院在宋代的发展情况却不尽相同,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其时而兴起,时而衰落,但可以肯定的是,南宋是书院史上发展最快,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历史时期,书院教育在此时呈现繁荣辉煌的局面一、南宋书院教育发展概况(一)南宋前书院教育发展历程书院出现在唐代,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清代学者袁枚在《随园随笔》一书中说:“书院之名,起于唐玄宗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省朝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所也[2]从字面意思看,可以得出的一个结论是:“书院”一词是在唐玄宗时代被人提上日程的,省朝建立的这两所书院都是官府人员编写和收藏书籍的地方,大体上可以理解为最初的书院是皇宫里的“图书馆”,而并非是培养人才的教育机构唐中期以后,各地藩镇割据,战争不断国家动乱不堪,求学读书也显得不是很重要,满腹诗书的学子另辟蹊径,隐居山林草野,有自学也有讲学,于是私学暗生,书院教育也初登历史舞台。

      如梧桐书院,“南唐罗仁节,仁裕为讲学之所”[3]由上述材料方能发现,唐后期书院不仅仅是收藏书,而且也逐步开始授徒讲学,书院真正开始具备教育性质宋初结束唐末五代分裂局面,民生安定,国家也需要大批治国之才,兴建书院被看作是“偃武教,兴文事”的重要标志吕祖谦曾说:“窃尝闻之诸公长者,国初斯民,新脱五季锋镝之厄,学者尚寡,海内向平,文风四起,儒生往往依山林,即闲旷以讲授[4]这句话便是对北宋书院教育发展情况的一个简单的描述,字里行间里不仅介绍了宋初的国家状况,也表明书院教育正逐步的渗透在世俗领域中,有学问的人大多去讲经授业此时,书院作为教育机构实至名归随着北宋政权的稳固,经济逐渐恢复,读书人越来越多,文教政策与向学风气二者矛盾日渐突显虽然国家也支持书院教育,可出于条件的限制,加之官学还未得到朝廷的重视,书院已远远无法满足大批学者的需求,对政策做出适当调整已然势在必行最大的举措在于三次兴学运动,实则是发展官学书院教育则处于无人问津的境地,终落得自生自灭的结局,因而北宋后期的书院教育出于长期的沉寂状态北宋时期书院教育虽历经大起大落的过程,但毋庸置疑的是,其经唐末五代时期的演变,到宋代已基本定型,成为独特的教育组织形式。

      二)南宋书院教育繁荣之表现北宋后期,书院教育一度被冷落,然而朝代的更迭又让其在南宋重新拾回自身的地位,找到立足点书院教育的繁荣发韧于朱熹于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复兴白鹿洞书院,又在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复兴岳麓书院[5]北宋最著名的两大书院的复兴,引来的是大量文人墨客的赞许此时,书院教育制度才正式被确立南宋时期,历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恭宗、端宗,凡八帝共153年在150余年间,书院教育蓬勃发展,制度也渐趋完善南宋书院教育繁荣的表现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书院的数量与日俱增是时书院总数为442所,从统计数据来看,书院自唐到北宋这期间,总共才兴办143所 ,还不及1/3南宋各朝中,书院数量最多的是理宗朝,有83所,孝宗朝第二,有63所,此二朝是书院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书院教育欣欣向荣的时代[6] 书院林立,遍布于大江南北,例如福建、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甚至是有些偏僻的地方,也都曾建立书院由此看来,书院的数量是有增无减,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书院教育也成为南宋文化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角二是南宋书院教育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教学内容更加完备充实,教学方式更加丰富有趣首先,其有自身的办学宗旨,培养目标(兼修德行道义);其次,在任用讲师、挑选学生及获取经费等方面也有稳定的来源和客观的条例;最后,在教学内容方面以及组织管理方式也都有比较明确的规定,《白鹿洞揭示》是最好的诠释,书院教育越来越规范化。

      除此之外,在书院的建筑设计上,也相对完善,有讲堂、斋舍、藏书楼等等,一应俱全,服务于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从上述来看,此时书院成为许多地区名副其实的教育机构,书院教育也发展到顶峰时期,这不单单只从书院数据来看,更多的则是书院教育规章制度越来越完备,得到了时人的认可和赞许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发展的背景和理由,书院教育为何会在南宋时期发展的如此之快,如此之好呢?其中缘由值得我们去探究和思考二、南宋书院教育繁荣的原因(一)官学不兴是书院教育发展的根源在千余年书院发展历程中,每每出现官学盛书院衰,书院兴官学败的交替互补的势态,二者总是异趣相峙,并列抗衡北宋后期,朝廷内部争斗不断,外部有金兵攻城金兵南下,宋徽宗传位给钦宗,宋钦宗却试图求和,无果,北宋灭亡,宗室人员大多被俘虏政权南迁,于时(公元1127年),宋高宗在南京继位,南宋建立可是金兵与宋朝的矛盾并未缓解,依然穷追猛打,南宋统治者继续逃亡,时间长久,最后在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定都于临安,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十一月,宋金达成和议即“绍兴和议”南宋也是在此时能够稍作调整,稍事休息战乱之后,国库空虚,民不聊生,国家的重建都需要消耗大笔资金,这导致的直接结果便是朝廷没有多余的开支去兴办学校,是时,叶琳曾上书请立太学,朝廷以“军食未暇,国家削弱”为由,暂时打消念头,日后再议。

      然而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则大为不同,那时候朝廷是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大力扶植官学,有充足的资金去兴办学校风雨飘摇的南宋没有财力,就算想要兴学设教也无能为力朱熹在《建宁府崇安县学田记》中说到:“崇安县故有学而无田,遭大夫之贤而有意于教事者,乃能索取他费之赢以供养士之费其或有故而不能继,则诸生无所仰食,而往往散去,是以殿堂倾圯,斋馆荒芜[7]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仅仅是一个县城,都会出现因没有经费而导致教育不景气的局面,更何况是整个国家可想而知,官学日渐衰微,没有经费,没有讲师,在这样的境况下,自然也不会有学生,官学教育便时作时辍,难以维持而书院则没有这方面的困扰,它们大多都是自己筹备所需要的费用,以供日常支出,有资金,有老师,也有藏书,没有条件的限制,自然可以兴办教育虽然在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朝廷将临安府学增修为太学,并招收学员;次年国子学也重新修建,得到支持;与此同时,地方州县学也陆续重建,恢复往日的景象即使朝廷对官学有扶持之心,但是此时太学和州县学大多名存实亡,无发展前景,最重要的一点是官学有人数和身份的限制在这种条件下,官学教育已不能满足市井的需要,且贴上朝廷的标签在有志之士看来,官学出现弊端,已不能满足自身追求,大多去讲学。

      从读书士子角度出发,由于官学的各种限制,无法精进才学,很多读书人便自己寻求名师,求学问道曾在北宋红极一时的书院,自然而然的吸引了他们的目光,成为发挥才能最佳的去处没有经费,没有学院,亦无学员,官学的态势每况愈下,书院则获得新生归根结底,官学的衰微是书院教育繁荣的根本原因,其不仅弥补了官学的不足,而且救官学教育之弊二)书院教育发展的历史条件1、科举制的日渐迂腐科举制自创建以来,一直都是朝廷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之一,地位可想而知,然而在宋朝随着文官势力日益膨胀,科举制便更加受到重视,但是权力的过度集中终究造就了日后科举制的腐败宋太祖为了巩固国家新生的政权,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杯酒释兵权”的典故就是最好的实例,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大力兴办教育,对科举制极为重视宋真宗有一首“劝学诗”很具代表性,诗称:“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