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PPT参考课件.ppt
26页第四章第四章 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第一节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第一节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第二节隋唐时期教育体系的完备第二节隋唐时期教育体系的完备第三节科举制度建立第三节科举制度建立第四节颜之推的教育思想第四节颜之推的教育思想第五节韩愈的教育思想第五节韩愈的教育思想2021/3/101授课:XXX第一节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了解识记)(了解识记)一、西晋的国子学西晋的国子学l两晋中央官学均设有太学和国子学l国子学是西晋在太学之外创办的一所旨在培养贵族子弟的学校,是我国古代在太学之外另设立一所传授同样内容的中央官学的开始,是西晋教育制度的一个主要特点276年由晋武帝下令设立,278年确立学官制度官五品以上的子弟才能入学l意义:1.国子学的设立是为了满足士族阶级享有特权,严格士庶之别的愿望,维护门阀士族的利益2.使中央官学多样化,等级性明显2021/3/102授课:XXX(一)(一)“四馆四馆” 1.概况:438年,宋文帝下令设立儒学馆、玄学馆、史学馆和文学馆等四馆各就其专业招收学生进行教学和研究 2.意义:玄学、史学、文学与儒学并列,是为学制上的一大改革,反映了当时思想文化的实际变化。
二、南朝宋的二、南朝宋的“四馆四馆”与总明观与总明观2021/3/103授课:XXX(二)总明观(二)总明观 1.概况:470年,宋明帝下令设立,又称东观置祭酒,设儒、道、文、史四科每科学士10人485年废止 2.意义:总明观以结构完备的领导机构统领四科,比四馆在管理上更为完善,使四个单科性质的大学发展成为多科性大学中实行分科教授的制度二、南朝宋的二、南朝宋的“四馆四馆”与总明观与总明观2021/3/104授课:XXX第二节第二节 隋唐时期教育体系的完备隋唐时期教育体系的完备一、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了解识记)一、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了解识记)(一)重振儒术l隋文帝:广集儒经,礼聘儒士l隋炀帝:将经典文献加以整理、分类,分为甲、乙、丙、丁四目,分统于经、史、子、集四类,成为我国古代图书分类的正统方法l唐高祖:“颇好儒臣”,颁布《兴学敕》l唐太宗:诏令孔颖达会同诸儒编写《五经正义》,颁行天下这是历史上第一部由官方颁布的经学权威著述,成为全国官学的统一教材,明经科考试也以此为准二)兼融佛道2021/3/105授课:XXX二、政府教育管理机构和体制的确立(了解识记)n隋文帝时在中央设立国子寺,国子寺设置祭酒作长官,专门管理“五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
这是我国设立专门的教育行政部门和专门教育长官的开始书学和算学的的创建也标志着我国封建专科学校的多样化n隋炀帝大业三年,改国子寺为国子监n唐朝也在中央设国子监,设国子祭酒1人、司业2人、丞1人、主薄1人2021/3/106授课:XXX三、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体系的完备(重点)n隋在国子监设五学,在大理寺设律学n唐中央设“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 “二馆” (崇文馆、弘文馆) 、医学、崇玄学等n唐地方官学有经学(府学、州学、县学、市学、镇学)、医学和崇玄学 地方学校学生毕业考试由长史主持,合格者可以升入四门学,亦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地方学校的教师除教学外,还有服务地方、推行教化的任务 2021/3/107授课:XXX唐代学制系统图崇玄学2021/3/108授课:XXX四、私学发展(了解识记)n唐朝明文鼓励私人办学n社会上每一种专门学术都有私学传授n农村里设私立小学 特点:私学具有不同层次,办学灵活,机构简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覆盖面广 2021/3/109授课:XXX五、隋唐时期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重点)(一)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 国子监专门负责教育事业, 形成了两种教育模式:一是中央和地方实行分级管理;二是统一管理和对口管理并列。
二)形成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 入学制度 学礼制度 教学制度 考核制度 惩罚制度 休假制度 2021/3/1010授课:XXX五、隋唐时期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重点)(三)增添教育内容,扩大知识范围(四)教育的等级性明显(五)学校类型的多样化(六)学校的分布面较广(七)重视医学教育(八)教育、研究和行政机构三者合为一体 2021/3/1011授课:XXX第三节第三节 科举制度的建立科举制度的建立一、科举制度的萌芽与确立(重点)n科举制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其创立是中央集权的需要,是选士制发展的结果n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始置进士科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到唐代,科举成为定制,宋、元、明、清,历代相袭,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1300年之久n科举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直接催生了不论门第、以考试产生的“士大夫”阶层,强化了学而优则仕的思想2021/3/1012授课:XXX二、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了解)二、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了解)(一)科举考试的程序 考生来源:一是生徒,二是乡贡。
乡试(地方) 省试(中央尚书省礼部) 吏部试(二)科举考试的科目 唐代科举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类通常说的科举是指常科经常举行的有六科: 1.秀才科 2.明经科 3.进士科 4.明法科 5.明字科 6.明算科 2021/3/1013授课:XXX二、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二、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了解)(了解)(三)科举考试的方法 1.帖经 2.墨义 3.口义 4.策问 5.诗赋 2021/3/1014授课:XXX三、科举制度的影响(重点难点)三、科举制度的影响(重点难点)(一)科举制度的作用 第一,选士任官大权由朝廷掌握,加强了中央集权制; 第二,科举制向中小地主乃至平民士人开放了入仕的门径,有效地笼络了广大知识分子,加强了统治基础; 第三,使官员队伍可以有效地补充新生力量,为国家的运转增添了生机活力; 第四,规范了广大士人学习和修养的内容,促进了思想的统一2021/3/1015授课:XXX三、科举制度的影响(重点难点)三、科举制度的影响(重点难点)(二)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1.两者的联系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实施,使本来相互脱节的选士制度和育才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
由此,科举制和学校教育之间呈现出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学校教育是科举制的基础,科举制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指挥棒,学校教育的兴衰直接影响着科举取士的质量和数量;科举取士的标准、方法则指导着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方法2021/3/1016授课:XXX三、科举制度的影响(重点难点)三、科举制度的影响(重点难点)(二)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2.科举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一方面,学校培养人才供科举选拔,选才与育才的标准和要求得以统一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1)由于通过科举可以取得功各,而进学校读书又是参加科举的前提,这就引起社会各阶层对学校教育的重视 (2)科举考试主要是以儒家经典为内容,这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统一和标准的一致,也具有积极意义 (3)科举科目中有明法、明算、童子、武举等,促进了当时专科教育、英才儿童教育和文武兼备教育的发展 2021/3/1017授课:XXX三、科举制度的影响(重点难点)三、科举制度的影响(重点难点)(二)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2.科举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另一方面,科举又使学校教育成为其附庸,对学校教育产生消极影响: (1)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于几部儒家经典,考试方法又比较僵化、呆板,造成学校教育脱离社会生活,空虚无用。
(2)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起来,使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人生哲学支配了学校教育,使学校成为声利之场,严重影响着一般知识分子的思想 (3)科举考试的最后取舍权由主考官、礼部、宰相、皇帝决定,录取标准又多以权势门第为转移,由此造成的科考不良风气严重毒害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败坏学校和社会风气 2021/3/1018授课:XXX第四节 颜之推的教育思想(重点) 一、颜之推与《颜氏家训》u颜之推出身于士族家庭,思想以儒家为主,杂和佛家,主张儒佛调和,认为佛学为主体,儒学为附庸u《颜氏家训》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科书2021/3/1019授课:XXX二二 、论士大夫教育(、论士大夫教育(P150-152))(一)士大夫必须重视教育(二)教育的目标在培养治国人才(三)德与艺是教育的主要内容2021/3/1020授课:XXX三三 、论家庭教育(、论家庭教育(P152--153))(一)及时早教,勿失时机(二)威严有慈,爱教结合(三)语言标准,概念准确(四)孝悌为本,风化为先(五)立志高雅,承续家业(六)虚心务实,博学广师2021/3/1021授课:XXX第五节 韩愈的教育思想 一、“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了解识记)u人性分为上、中、下三个品级。
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而已矣仁、义、礼、智、信乃是人生来所具有的善性u教育作用:1.决定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人性,学习和教育在中品人的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无论是上品人之性还是下品人之性,都可以因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021/3/1022授课:XXX二、关于人才培养和选拔思想(了解识记)l发展教育是为政之本,统治阶级应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以谋经邦治国之大计他主张,整顿国学,改革招生制度,扩大招生范围,希望通过教育培养出“纯信之士,骨鲠之臣,忧国忘家,忘身奉上”的人才l为政者不仅有责任通过教育培养英才,还要懂得识别和选拔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2021/3/1023授课:XXX三、论尊师重道(重点)(一)教师作用 “学者必有师”(二)教师任务(三)教师标准(四)师生关系2021/3/1024授课:XXX四、论教学(了解)(一)业精于勤(二)博约结合 “提要钩玄” “含英咀华”(三)“师其意而不师其辞” “闳中肆外”2021/3/1025授课:XXX 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如有帮助请下载网络,如有帮助请下载!•2021/3/1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