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播音员主持人有声语言艺术表达研究.docx

6页
  • 卖家[上传人]:冷***
  • 文档编号:163030493
  • 上传时间:2021-01-2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8.42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播音员主持人有声语言艺术表达研究 关键词:断与融;吐字发声;创作基础;有稿表达;无稿言谈 断,现代汉语词典指长形的东西从中间分开,如断裂、断层、断面、截断等;融,指固体受热变软变为流体,如融化、融解、消融等有声语言艺术表达中的断与融,意指有声语言表达中,声音在情、气、声、音等各种要素的支配下,由音素、音节、语句到片段、篇章的有稿表达或无稿言谈,相对的个体与整理间有机过渡中流畅度、自如度的衔接与把握在现实中许多播音员主持人的有声语言表达被受众诟病,正是在声音处理与表达的“断”与“融”关系处理上出现了程度不同的“流畅度、自如度”甚至舒适度等问题因此,导致大家对“字正腔圆”的质疑总的来说,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吐字归音和发声的“断”与“融” 播音发声吐字归音总体要求为:准确、清晰、集中、饱满、圆润、流畅,那么怎样贯彻其中呢?首先要在提高发音发声要领的认识上,在理解个体掌握与整体驾驭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深刻领悟吐字归音过程中“方”与“圆”的相对关系,这对于稳定口腔的静态控制,理性把控发音中唇舌的分阶段动态调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1规范方正 如果说我们将一个音素准确的发音位置或舌位(着力点)称为“方”,那么,音素与音素之间的过渡就可称之为“圆”;如果我们将一个音节的吐字归音过程称为“方”,那么,音节与音节之间的过渡就可称之为“圆”。

      也就是说,圆必须在方的前提下获得,没有“方”,不可能有“圆”方”就是规矩、标准,就是“理”如音节dei,d的发音位置必须在上齿龈,e的舌位(着力点)在后半高,i的舌位必须归到舌体前部而如果按照这样的发音要领进行发音,虽然能做到饱满,但不会圆润因为e受i的影响,会产生音位变体,即舌的着力点需要前移,并且要在e音素到i音素的过渡中进行很好的控制那么,“圆”就是自然、流畅,就是“情”(发音器官肌肉控制与情感流动中超音段的把握)通俗地讲,“方”和“圆”就像教室里的地砖与地面,正是一块块方正地板的无缝对接,才显得地面整齐、平滑如果地砖与地砖之间有缝隙,就像音素与音素、音节与音节之间出现了衔接上“断”的问题因此,适度把握相对控制是关键 1.2中庸有度 何谓“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道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是不偏不倚,中正,无过不及庸不易谓之庸,不偏离正常意指个人修养,处事方式而《罗辑思维》的罗振宇说:“原则,是主观世界的事情而中庸,则是另一个世界的事,就是实践世界很多人就是因为搞不清这两个世界的区别,不仅误解了‘中庸之道’,而且容易成为一个失败者……读书听课,仅仅是丰满我们的主观世界,而‘感知觉’训练,也就是学点具体手艺,是时时刻刻实践中庸之道,才会建立和真实世界的关系。

      [1]西方名言也说:“一个人同时保有两种相反的观念,还能正常行事,这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这和“中庸”是同一个意思播音发声的应用过程也表现出“中庸”之控制例如,怎样控制口腔的后部开度与前部力度的关系,怎样把握唇部与舌体之间的关系,将音、声统一于口腔前部并透出口外不仅合口呼、撮口呼发音时双唇肌肉要集中在唇的中央三分之一处,开口呼和齐齿呼也应该有一定的控制,唇齿相依对于发音的主要器官舌更为严格,力度集中于舌的中纵线尤其对辅音发音位置和元音舌位(着力点)在舌后部的音素来说,更要强调其重要性武志红说,真正好的知识就是穿过我们身体的知识怎样将和我们主观世界不一致的东西,放到自己的身体里自我破碎,然后重建自我,促进成长,是每位初学者首先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努力做到“中庸”,争取达到圆融 1.3自然圆融 结合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多年教学实践,将出字、立字、归音三阶段总结为吐字归音“歌”(要领)[2],以期在“方”的要求下,追求“中”的过程,达到“圆”的效果虽然强调的是分音素逐步把握的渐进过程,更要有见字现义和气息与声音控制下的整体驾驭意识歌”内很多既形象又抽象的表述,要经过视、听觉判断与动觉调整,才能更好地体现字正腔圆、自然圆融、声束集中、声位明确的物理效果。

      1.4形象灵活 吐字、立字、归音三个阶段的有机联系和相对独立的发音状态,就像一个两头尖中间胖的“枣核儿”,充分把握吐字和归音的发音要领,就是体现枣核的两个尖儿,而立字正是体现“枣核儿”的中间部位如果音节的听觉感受要饱满圆润,那么,句子内每个音节就如同一颗颗珠圆玉润、大小不等的珍珠动觉体现在播音发声中,单音节词要求字字如“核”,这是使发音规范化的必经阶段应当注意的是,发音中不能为了体现“枣核儿”形而把拼合而成的音节读成各音素的生硬相加,例如:“广g-u-ɑ-ng”当然,语音面貌有限的人在最初的学习阶段需要了解每个音节的音素拼合关系,明确舌位及唇的动程,唇舌的变化也可以适当进行必要的分解把握,不过一定要正确处理个体分解训练与整体把握的关系,要清楚音节间的拼合关系是逐渐过渡的即使零声母音节和没有韵尾的后响复韵母音节,在发音中都应遵循吐字归音的要领,完整体现出“枣核儿”形来句子内每个音节之间的转换,就如同一个个紧密相连的“枣核儿”,颗粒饱满,首尾无间枣核儿”形的大小在句子中也是有变化的例如:巴金老人的《海上日出》里的一句话:“我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由于语言目的传递图句子中的动觉感受及约定俗成的词的轻重格式的关系,这句话里的“知”“太”“升”,在表达中“枣核儿”就比“道”“阳”“起”“来”“了”等音节的“枣核儿”要大、要饱满、“核形”即字腹拉得长,如图1所示。

      一般情况下,语气词、连词、助词及补语、介词等轻声词,还有在句子里不作为关键词出现的音节,发音时“枣核儿”都相对较小但不论大小,“枣核儿”的形状一定不能变,也就是舌位动程必须到位如果吐字归音的唇舌及口腔静、动觉控制不能体现在每个环节,就会导致一样的问题因此,“轻读词”反而比突出语言目的的“关键词”更加考验吐字归音时舌位动程与速度的把握,唇舌力度与声带松紧的协调控制听觉判断动觉过程产生“枣核”形,听觉过程才能表现为“珍珠”形那么,怎样认识、处理和把握枣核形与珍珠形的关系呢?在吐字归音初期阶段要做到“闭音开发”,借以强调口腔开度,先放后收;在稿件表达阶段再注意“开音闭发”,以避免过犹不及怎样把握口腔的开和闭还要因人而异,因字而异,因字腹元音的口腔开度而异,因句子内语言目的传递时词所处的位置而定但是,每个音节都要从听觉感受到字如珠玑不能因为“位置”不重要,或者自身元音口腔开度小,而丢掉拉开字腹的过程所以,对“枣核儿”和“珍珠”的理解要灵活,首先要服从内容的需要,把握好初期个体掌握和后期应用时的整体关系,避免一成不变的字化、词化的僵化现象例如:e音,作为助词的“得”显然不像动词“得到”的“得”有声调、有时长,而依然要打开后磨牙,字腹要拉开立起。

      这样才会在发音过程体现“字圆玉润”,语流中形成“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艺术效果 2创作基础和音、声的“断”与“融” 做到音准、气沉、共鸣丰富、声音弹性收放自如后,进入播音创作基础阶段,怎样避免“管中窥豹、盲人摸象”,把握“既能看见树木还要望到森林”是本阶段的关键环节由于播音发声的声音弹性与播音创作基础有些内容把握在技巧上会有交叉,因此,表述上容易相融与混淆例如,声音弹性的处理会随着情感的依托,使声音进行虚、实、强、弱、明、暗等不同元素的运用,形成不同的声音色彩这是站在播音发声元素获取的角度对声音的形式进行区分与表述从播音创作角度来理解,内容随情感变化,要首先把握好基调,经过不同的语气处理,形成不同的句势和层次间的转换,表现出不同的节奏这期间声调与语气怎样区分与协调,都需要用心体会与把握又如,在声音弹性获取中对“最突出语言目的的词”字腹要拉开,声调时值要到位,气息要控制,即声音弹性或强或弱、或明或暗、或实或虚,音节的音长和气息控制及调值都不能丢失而在播音创作基础中就是“重音、停连”的选择与强调,语气句势的变化与处理总之,二者无论怎样表述,前者要根据作品内容和作者思想传递的情感和语意进行声音的弹性获取;后者在“内外部技巧”的处理中也不能丢失音、声、气、共鸣等元素的规范调整与掌握,就像韵母时长与关键词的强调怎样配合与处理,都要融会贯通。

      再如,播音创作中的节奏是:“在播音中,节奏应该是由整个文本生发出来的、创作主体思想感情的波澜起伏所造成的抑扬顿挫、轻重缓疾的声音形式的回环往复[3]现代汉语词典对“节奏”的释义是:“节奏(名词):1.音乐或诗歌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现象:节奏明快;2.指均匀的、有规律的进程:生活节奏加快、工作要有节奏地进行”从以上概念表述可见,节奏是对全篇而言,就整体而论而整体又可以分解成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语言的个体则是句、词、字等不同的单元,正是它们表现出强弱、明暗、高低的有规律交替,形成了整篇作品的节奏,而声音弹性正是通过单一字、词、句的表达获取的因此,它是节奏效果得以形成的基础那么,如果将一个音节、一个词、一句、一段,分别视为一个整体进行独立把握时,也都各有其内在的节奏例如:一个音节的字头(声母、韵头)、字腹、字尾,此音素到彼音素的转换与衔接,每一个阶段的时长分配不一,强弱有别,就体现出音节的节奏;多音节词的轻重格式变化所产生的调值时长的区别,也体现了词的节奏;每个句子与片段作为一个较独立的、有规律的整体,其内在声音形式的高低、虚实、明暗等色彩的变化,语节与意群间的快慢把握,连词、语气词、助词等非关键词的轻读,在句子内声音与喉部的放松、紧凑处理及一带而过,都可以说是节奏的表现。

      那么,“字”的节奏表现为吐字归音,“词”的节奏体现在轻重格式,“句子或片段”的节奏即反应在声音弹性多元素的运用上当然,如果针对整篇而言,句子的高低起伏体现为语势,节奏就是通过全篇的“停连、重音、语气、语势”等技巧表现出的整体基调而显现的因此,要想使自己的播音发声技艺达到目无全牛的纯熟程度,必须扎实训练、思考,学会贯通 3有稿表达和音、声的“断”与“融” 不同语体下不同样态的有稿表达(配音、朗诵、解说、播读),是播音员主持人在表达中对音和声最好的应用而相当一部分人此阶段的专业能力有限或认知有误,不能正确处理“字正腔圆”及声音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声音与语意脱离,忽略对稿件全篇内容的关注与语体、语态节奏、基调的把控,听觉感受“假、空、嗲”,纵向提气冒调,横向语流拖腔[4]对有些播音员主持人来说,见字出声反而成为一种“常态”因此,社会上对“字正腔圆、播音腔”有非议,许多用人单位拒绝播音主持专业的人进入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结果呢?其实就像我们在做饭,做了夹生饭,不是食材不该做成饭,是不会做、没有做熟就端起来吃(有学与教的方法问题[5],甚至有招生问题)所以,我们在追根溯源、理性分析、反思专业问题的同时,还要坚守“字正腔圆”的表达理念。

      在央广和央视合并初期,我们从电视中听到了“广播”的声音,表达中语流的横向变化,沉稳有余,新鲜感不足,节奏不够紧凑声音与画面上产生的距离感,带来了喧宾夺主之嫌,形成“两张皮”的听觉感受,引起业内的议论我们能说是配音专家不理解稿件?不会把握基调和节奏?当然不是究其原因,广播播音是靠纯声音传递信息的,多年来,老播音员话筒前的声音控制方式已经形成,也许他们初涉电视,对电视元素与有声语言的配合所产生的物理效果估计不周,对有画面的动态信息在声音作为“配角”时的处理不适,对语言声音上的把握没有在生理控制下调整适度准确地说,不是表达的问题,更不是理解的问题,是发声的问题广播与电视都有其独特的传播特性和时代痕迹而广播的时代痕迹更早,相对就距离当下社会审美习惯的变迁较远总之,广播播音与电视播音是播出平台不同产生的不同听觉效果,涉及语言表达样态的调整与电视节奏的适。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