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主要矛盾的文化向度与社会转型战略思考.docx

12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00350766
  • 上传时间:2021-10-0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5.99KB
  • / 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主要矛盾的文化向度与社会转型战略思考 主要矛盾的文化向度与社会转型战略思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改革三十多年来,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与落后的文化生产力之间矛盾的解决不尽如人意,党中央已经充分认识到并正在着力解决这个大问题与近代中国被动(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转型不同,目前中国社会转型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积极而自觉的选择党中央已经把文化建设作为全党的重点任务之一,要求提高文化生产力、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充分发挥文化在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中的功能,在“十二五”期间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为中国社会转型指明了方向2009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意味着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我国前三十多年着重缓解社会主要矛盾的物质需要部分,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应把重心转移到缓解“文化需要”部分,并通过文化发展进一步带动经济和其他各方面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这是为过去二三十年“补课”;另一方面,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一、中国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的三个突出问题  (一)顾此失彼还是统筹兼顾:社会主要矛盾的全面缓解  中国共产党确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提供了依据在“文革”刚结束、经济面临崩溃的特定时期,缓解人民温饱问题自然是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战略是中国在危急关头力挽狂澜的举措,完成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中心论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中心论的战略转型我国三十多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综合国力以及其他多方面的联动发展,为今后进一步发展和提高打下了坚实基础但对经济至高无上之价值“过长时间”的“过分强化”已引发了诸如文化堕落与道德滑坡等不少问题我们不能因为经济大发展取得的成就而冲昏头脑,不能只管经济不顾其余或顾此失彼正如邓小平警告的那样:“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有什么意义?”[1](P154)  诚然,我国三十多年致力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确实把人民群众的物质欲望及其生产积极性全面调动起来了但人们的文化需要和文化生产力却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不仅没有生产出足够的作为精神粮食的文化产品,更重要的是没有激发和提升人民群众(包括知识分子)基本的文化欲望(如求知欲、理论偏好、艺术追求等)和文化品位,未能形成尊重文化知识和文化人才的社会风气,教育和教师的社会地位早已被经济方面的成就及其成功人士所淹没。

      党中央已充分认识到文化教育滞后的现实与隐患,近几年不断强调和提升文化和文化产业的价值,并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理念十七大把“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文化直接与小康生活结合起来,形成“文化民生”的重要理念,这是认识上的一大飞跃《规划》关于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的观点,不仅深刻揭示了文化的本质及其最主要的功能,也为我们纠正狭隘和错误的文化观念指明了方向  (二)是“花架子”还是真功夫:“两手都要硬”思想的切实贯彻  没有人会理直气壮地宣扬文化不重要、精神文明不需要,但如果仅停留在口头上或文件上,而没有体现在制度上和浓郁的文化风气上,仍然属于对文化事业的不作为,甚至是放任自流,其客观效果仍然会是文化的日益衰落三十年后的今天,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硬”的思想还是没有得到切实的落实物质文明一手已经很“硬”了,但精神文明却一直缺乏力度,甚至有日益疲软、萎缩的趋势,主要原因是缺乏足够的社会资源支持和相应的制度保障精神文明这一手要“硬”起来就必须制度化或体制化,并且需要足够的社会资源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否则永远都“硬”不起来。

      习近平关于“打造软实力要有硬抓手、实举措、真功夫”的思想可以说是对邓小平“两手都要硬”思想的极佳阐释,而且已经清晰看出了文化建设的误区(“花架子”)、难点(“需要持之以恒的长期工程”)和路径(“硬抓手、实举措、真功夫”)  我国经济所以快速发展,一是有意识形态支持笔者倾向于对意识形态作简明而直观的界定:意识形态就是“形态化了的社会意识”,形态化的标志就是“制度化”、“生活化”和“社会资源集结化”,是建设中心和核心价值经济建设的意识形态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及其指导下的价值观,包括诸如“市场经济”之类的核心制度及其影响下的市场化了的社会生活二是有制度保障(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如包产到户、市场经济、权力下放、股份制等),三是有指标要求(对各级政府GDP的硬性要求),四是有利益(既有物质上的,还囊括了精神方面的,如每年对“经济年度人物”无以复加的宣传、渲染和赞美)驱动,以至于实现了经济的中心化及其价值的至上化,其标志是经济成功人士成为全社会追慕、模仿的榜样和崇拜偶像而在文化教育方面,这一系列措施几乎没有中央电视台也举办“最美乡村教师”评选,其结果令人感动,催人泪下但若要人们也那样去做,对大部分人而言不可能。

      不是因为太高,而是因为太苦,太缺乏吸引力大部分人崇敬这些教师,但不会效仿他们,因此也不可能成为事实上的让人羡慕和追随的社会榜样这样的职业或事业更不可能像人们崇拜“经济年度人物”那样令人心醉神迷并趋之若鹜文化建设这棵小树被经济建设这棵过分庞大的大树的树冠所遮蔽,失去了阳光雨露的滋养(文化之树的“阳光”同样是相应的意识形态)所以虽然没有人故意摧残它,但也只能默默承受自生自灭的命运倘若长此以往,则会出现经济繁荣而文化萎缩,物质丰富而精神空虚的畸形,并反过来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甚至可能导致社会的全面危机  从理论上说,物质追求与精神文化追求之间本来应该是统一的,在中国古代和当代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也不乏成功结合的实例但作为核心价值导向,如果片面强调一方而忽视另一方,则必将此消彼长一个过分物化的社会,文化会被社会自觉不自觉地忽视和挤压,因为一个社会不会同时具有两个主导性的核心价值正如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时指出的:“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2](P40)在马克思那里,文化或“人化”有时候正是针对“物化”而言,“在资本主义经济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时期中——这种普遍的物化过程,表现为全面的异化……”[3](P486487)  因此,协调好物质追求与文化追求的关系是一个需要极高智慧的系统工程。

      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初级阶段,两者之间并不冲突,在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也会相得益彰;在中间过渡时期,加之缺乏双管齐下的有效引导,则容易顾此失彼因此,重新审视邓小平“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思想意义重大对国家建设而言,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恰如鸟之两翼,必须平衡才能平稳腾飞、持久翱翔一只翅膀再硬,“飞”起来只能原地打转没有文化与道德的提高,只有经济的扩张和膨胀,里面很可能只是一个可怕的“肿瘤”  (三)是尊重钱财还是尊重人才:“四个尊重”精神的清醒认识  要同时抓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就必须尊重知识和人才在邓小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思想基础上,《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四个尊重”,认为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对于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引领社会风尚的主流价值导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这是对邓小平“两个尊重”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方针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形成一个人才辈出的局面邓小平早就指出,不管是经济体制改革还是科技体制改革,总的目标是“要从工作制度上创造有利于杰出人才涌现和成长的必要条件”[4](P213)。

      从更高远的理想看,共产主义“把社会组织成这样: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5](P373)当前中国社会风尚严重误解和偏离了“四个尊重”精神,更多的是尊重老板、明星、长官似乎只有有钱人才算是人才,人才概念变成了钱财概念如果收入不高,无论多么才华横溢,都算不上是人才文化人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反而被工具化和边缘化有钱人高高在上,财大气粗,被社会普遍推崇和膜拜这些都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的文化指向  马克思强调的劳动、生产和实践曾被误解为不要文化,造成“文革”践踏知识、蔑视知识分子的严重恶果这种轻视文化和知识分子的惯性在社会主义阵营普遍存在且至今遗毒未了,严重阻碍了当今中国建设文化强国的进程马克思强调脑力劳动、复杂劳动、有效实践、文化生产力等的重要性,强调精神文化教育对人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决定性”作用,认为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6](P530);共产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塑造“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人的“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5](P120)。

        发展生产不是为生产而生产,生产力也不只是物质生产力,还包括“文化生产力”或“精神生产力”:“发展一切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主动轮[3](P178)并强调:“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的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7](P58)可见,人民群众要当家做主,就必须占有自己的精神生产资料,有精神生产能力以及随之而来的当家做主的能力同样,一个国家要在国际舞台上享有话语权,就必须充分挖掘、传承和利用已有的精神文化生产资料,培育强有力的精神文化生产能力,否则难免在深层次的文化方面被殖民美国中央情报局曾在一份行动纲领提到:“一定要尽一切可能做好宣传工作,包括电影、书籍、电视、无线广播,只要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方式,就是成功的一半[8](P157)西方对中国的文化殖民与和平演变从没有停止,当代中国确实缺乏现代意义上属于自己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因而缺乏相应的文化免疫力或精神抗体,长此以往是危险的  中国古代曾是泱泱文化大国,在文化和道德方面曾创造出绚烂而丰富的遗产,对人类做出过举世公认的巨大贡献古代中国有创造强大文化生产力的社会机制:以文化为导向的意识形态——儒学、文化和道德为指向的核心价值观、文化生产的制度保障——科举制、肥沃的文化生长土壤——文化化的文明生活等。

      上述四要素(意识形态、主导价值、核心制度、日常生活)构成完整而相互贯通的社会有机系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行之有效且经久不衰,对今天的文化建设仍有珍贵的借鉴意义  三、战略转型的相关概念分析与文化产业中心论的必要过渡  (一)相关概念分析  本文说的文化是指体现个体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水平的精神活动及其成果,精神性和层次性是其显著特点尽管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但本质上是专指精神文化,既包括科学技术文化知识,也包括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方面的内容  “文化产业中心论”是就经济领域内部而言的,即以文化产业(如高科技企业)为龙头,形成以文化产业为中心的产业链,带动其他产业以至于整个社会全方位的联动发展,并通过文化产业中心的集结和提升提高国民对文化价值的认识,培养文化偏好和文化兴趣,逐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风气,构建知识型、文化化的文明社会文化产业的核心是教育与人才,国家的投入主要应该集中在这一中心领域,即使短期甚至较长时间内没有盈利也在所不惜,决不能以牺牲国家长期战略为代价换取眼前利益在此基础上,一切经济问题都可以通过文化知识及其人才得以突破和解决。

        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不能停留在经济内部就事论事,应该跳出经。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