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诱发强心苷中毒的.ppt
18页诱发强心苷中毒的可能因素06级华方临药(1)班 068611020 刘敏诱发强心苷中毒的可能因素:v药物因素v机体因素v其他因素一、药物因素v用药的安全性v给药途径、药物的性质v药物的相互作用用药的安全性v差,强心苷的安全范围小,一般治疗量已接 近中毒量的60%给药途径、药物的性质v口服强心苷如洋地黄毒苷(长效类),作用 开始慢,在肝内代谢转化,其代谢物和原型 一部分从胆汁排入肠道被再次吸收,形成肝 肠循环;且洋地黄脂溶性高,吸收几乎不受 肾功能的影响,故血药浓度稳定,作用时间 长,蓄积性强,易中毒v去乙酰毛花苷丙、毒毛花苷在消化道内几乎 不被吸收,通常注射给药,属于短效类强心 苷,很少引起中毒 药物的相互作用v琥珀胆碱:使用强心苷,尤其洋地黄化后再用琥 珀胆碱,可因一过性高血钾引起室性心律失常v新斯的明:洋地黄化病人在注射新斯的明时可能 引起心率减慢v吸入麻醉药:洋地黄化病人在吸入麻醉药过程中 可因迷走神经影响出现心动过缓麻醉前强心苷用 量虽合适,麻醉中可能不足;麻醉状态下剂量合 适,苏醒后可能过量v利血平:用强心苷常引起严重心动过缓,并 诱发异位节律v其他:1)洋地黄化病人需禁用儿茶酚胺、甲状腺 激素、钙盐,以免诱发心律失常;2)奎尼丁、胺碘酮、CCB、普罗帕酮,能 提高地高辛血药浓度;3)排钾利尿药,加重强心苷的毒性作用 。
二、机体因素v性别v年龄1)老年人代谢、排泄功能下降,肌酐清除 率下降,地高辛分布容量下降以及其他因素 ,导致血药浓度升高,半衰期延长,蓄积毒 性增高2)意外的超量中毒常发生于儿童误服 v遗传v特异质反应v个体差异v心理因素:服毒自杀者 v疾病状态:1)低血钾、低血镁、高血钙、缺氧、原有严重 心肌病变、重度心力衰竭者对洋地黄的敏感性增 加,易导致中毒2)地高辛主要以原型从肾脏排出,其排泄受肾 功能影响,肾功能低下者则更易发生中毒3)使用强心苷期间如用同步直流电击,常出现 强心苷中毒性心律失常;重者可突然发生心室纤 颤而死亡三、其他因素v用法有误、用量过大、间隔次数太短、治疗方案 不合理等v强心苷主要用于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治疗某些心 律失常:心房纤颤、心房扑动、阵发性室上性心 动过速v强心苷禁用于:房室传导阻滞、肥厚性阻塞性心 肌病、预激综合征v强心苷的传统用法是分两个步骤进行,即先给全 效量,使其获得全效;达到全效量后,每日给维 持两一维持药效用维持量的期限依病情而定 预防v预防中毒的关键——剂量个体化;同一病人 临床情况不同也应及时调整v警惕中毒先兆;v预防诱发或加重中毒的因素v监测血药浓度强心苷中毒的解救v快速性心律失常——氯化钾v心律失常严重——加用苯妥英钠v缓慢型心律失常——不宜补钾,可用M受体拮抗剂 阿托品强心苷的药理作用v对心脏的作用:“一正二负”(正性肌力;负性频率 、负性传导)v对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作用: 三种神经效应:拟迷走神经、致敏压力感受器、交感神 经兴奋 (大剂量) 过度抑制NKA (中毒量)v利尿作用v对血管的作用: 直接作用 收缩血管 正常人 间接作用 交感神经活性降低>收缩血管,故CHF时血 管舒张效应大于收缩效应。
强心苷的作用机制v强心苷与细胞膜上的Na+-K+-ATP酶结合并 抑制酶活性→细胞内Na+↑ → 通过Na+- Ca2+交换→ Ca2+外流↓或内流↑ → 细胞内 Ca2+ ↑ →心肌收缩力↑正性肌力:v结合并抑制Na-K- ATP酶 细胞内Na ,k Na-Ca交换(双向 ) 细胞内Ca 心肌收缩 超剂量时:直接抑制Na-k-ATP 酶 细胞失K 最大舒张电位 自律性 K外流 EPR缩短 室速或室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