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河南省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检测试卷B卷附答案.docx
54页2024年河南省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检测试卷B卷附答案一单选题(共80题)1、教学《空城计》,教师推荐另外几篇节选自四大名著的文章,建议学生比较阅读,下列作品不适合推荐的是( )A.《草船借箭》B.《智取生辰纲》C.《香菱学诗》D.《范进中举》【答案】 D2、学习《兰亭集序》时,教师在课堂上亲笔撰写了一幅书法作品,让学生判断是什么字体(行书),“大家说说,有我国‘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作品是什么?”(《兰亭集序》)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作品,让学生感知行书行云流水之美今天,让我们一起看看这篇作品写了什么内容对该教学行为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A.导入形式新颖,有助于展示教师的特长B.课堂上撰写作品,时间略长,导入稍显拖沓C.导入比较好地引入了教学内容D.丰富了课堂,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答案】 A3、在古代文学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梳理文化常识知识下列选项中,学生的总结错误的是( )A.“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婵娟”指明月B.“庆祝弄璋之喜”意思是庆祝生了个男孩儿C.“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仞”是长度单位,一仞约为一个成年人的身高D.成语“一衣带水”中的“水”指的是黄河【答案】 D4、教学《失街亭》时,教师为了引导学生找到“破解马谡之‘急’的密码”,使用了下列两个教学补充材料,阅读并按要求答题。
A.引入资料恰当,能够引导学生“破解马谡之‘急’的密码”B.教师对课外教学资源的开发合理,为学生理解课文提供了依据C.由第一则材料可以看出,马谡绝非等闲之辈,暗示他的失败仅从轻敌、大意、狂妄上去找原因不够透彻D.两则材料的使用重复,引导学生探索问题答案的角度一致【答案】 D5、教师教学《过秦论》时提及秦孝公有“并吞八荒之心”的雄心壮志,强调“八荒”所指的地域范围下列词语中,与“八荒”所指地域范围相差较大的是( )A.六合B.四海C.海内D.中原【答案】 D6、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的作品为《拿来主义》《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短文三篇》,教授这一单元时,下列选项中所列举的教学行为不恰当的一项是( )A.培养学生的观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B.由于这三篇作品题材相似,因此,教师可以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C.鼓励学生与课文作者对话、沟通,去分析、评判这些问题D.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答案】 B7、学习诗歌《短歌行》,教师要求学生结合全诗表达的感情,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对这一活动分析正确的是( )A.掌握用典写作手法,提高赏析能力B.通过关键句引导学生领悟与阐释文本意蕴C.引导学生掌握赏析词句的方法D.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深入理解作者情感【答案】 D8、学习《雨巷》一课时,教师为了引导学生体会戴望舒作品的忧郁气息,在布置课后作业时推荐了几篇诗作以下不属于戴望舒作品的诗歌是( )A.《等你,在雨中》B.《追梦者》C.《偶成》D.《我用残损的手掌》【答案】 A9、在某教师在教学前幻灯片出示了以下文字: A.沈雁冰B.沈从文C.老舍D.夏衍【答案】 D10、《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中引用了《箜篌引》《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桃花扇》,对这三篇作品思想情感的共同点分析正确的是( )A.表现出热爱祖国的炽热情感B.传递了国破家亡的悲伤之情C.表达了希望祖国繁荣的愿望D.借爱情故事表现国家的兴衰【答案】 A11、阅读《茶馆》教学反思(节选),按要求答题A.该案例中的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开放的课堂B.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并没有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潜力C.教师根据自己经验得到的分析与解读可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D.分角色朗读能让学生产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但无法使学生加深对全篇文章的理解和体验【答案】 A12、在学习某教材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时,教师要求学生总结和孔子、孟子相关的知识。
以下学生总结错误的一项是( )A.孔子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出自孔子《论语》中的《学而》C.孟子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D.《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的一个高峰【答案】 B13、学习多篇文言文后,教师指导学生归纳实词“善”的意义,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A.素善留侯张良(与……亲善)B.京中有善口技者(擅长)C.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善良)D.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须臾(做好)【答案】 D14、学生在读到“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时,想到梅花在古诗词中常代表高洁傲岸、不同流俗的美好品格,并搜集了一些示例下列正确的是( )A.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李白《清平调》)B.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C.澄鲜只共邻僧惜,冷落犹嫌俗客看(林逋《山园小梅》)D.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李清照《鹧鸪天·桂花》)【答案】 C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A.在这个片段中、教师抓住了“老爷”这个包含着丰富意蕴的词语大做文章,体现了教师深厚的语言文字素养B.找对语言点后。
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了引导者的作用,两次引入相关经验或知识给学生铺路搭桥、体现了教师强调要让学生经过努力自主地获得知识的教学意识C.“但是、既然旧情难忘,为什么又要喊周朴园为‘老爷’呢 ”是铺垫性问题,打开了学生准确理解文中侍萍对周朴园称呼的巨大变化的原因大门D.借助学生已经学过的课文知识、帮助学生快速理解侍萍执意要拉开距离的怨愤心理,激活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体现了教师帮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一教学技巧【答案】 C16、教师在讲授完高中语文课文《荆轲刺秦王》一课后,对荆轲这一人物形象进行总结时说:“这篇课文通过荆轲刺秦王这一悲壮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表现了荆轲重义轻生、反抗暴秦、勇于牺牲的精神,塑造了侠义英雄荆轲的形象这时有学生指出,不能说荆轲是侠义英雄,也不能说秦是“暴秦”针对这一情况,最恰当的做法是( )A.肯定学生的独特见解,询问还有没有相同看法的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布置成课后作业,下节课组织讨论B.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但否定这种观点,再次强调自己的归纳,要求学生准确识记C.肯定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延长下课时间,组织五分钟的讨论D.请学生阐明原因,如果觉得合理,吸取并重新归纳,如果不合理,让学生记住自己的总结【答案】 A17、阅读下面的教学思路“读与品”,按要求回答问题。
A.学生在该教师的巧妙点拨下,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乡野生活的气息B.教师的提问太过表面化,不利于锻炼学生深度思考的能力C.该教师变换了“讲析”的角度,设置了非常充分的“课中活动”,让学生的活动充分而又热烈D.我们要正确地认识“课中活动”,以便更好、更快地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答案】 B18、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意在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借助相关资料自学,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提升自学能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B.意在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发挥兵教兵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习惯,由传统被动学习逐步向主动学习过渡C.精讲意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寻找方法、规律,提升筛选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D.意在督促学生高效学习,段段清、堂堂清,同时发挥诊断性评价的功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从而更好地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答案】 D19、《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在“教学建议”部分指出,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下列是某教师对这一教学建议的理解,其中错误的是( )A.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B.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C.语文教学应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D.语文教学应让学生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答案】 D20、在“文言分身”的活动中,教师建议学生搜集一词多义的句子。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含义相同的是( )A.圣心备焉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B.籍吏民承籍有宦官C.荆轲和而歌对酒当歌D.七月既望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答案】 C21、某教师选择罗森塔尔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开设选修课程,这一课程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 )A.小说与戏剧B.文化论著研读C.新闻与传记D.诗歌与散文【答案】 C22、教师在教授《永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时,提到用典的修辞,并举出其他诗句的例子供学生加深理解,下列没有使用该修辞的是( )A.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B.俯仰之间已陈迹,暮窗归了读残书C.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D.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答案】 C23、阅读《声声慢》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A.多媒体导入,激活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B.复习导入,巩固已学旧知,与新知建立联系C.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诗歌,给予学生直观感受D.结合词人两个时期词作风格,深入对比鉴赏【答案】 D24、某教师在讲完《游褒禅山记》之后,设计了“漫步山水,欣赏华夏风光”的课外阅读专题,这一专题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 )。
A.语言文字应用B.诗歌与散文C.文化论著研读D.小说与戏剧【答案】 B25、以下教师对7-9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认识错误的一项是( )A.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B.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800字C.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D.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答案】 B26、教师为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学常识,计划组织一场“古代文学基础知识”竞赛,要求学生做好参赛的准备工作,进行古代文学常识的知识梳理下列学生梳理的知识中不正确的是(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B.《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收录在北宋文学家郭茂倩编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