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世居民族概况(无图).docx

6页
  • 卖家[上传人]:鑫**
  • 文档编号:256700102
  • 上传时间:2022-02-2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4.29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世居民族概况(无图)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世居民族概况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是云南省的东南门户在自治州3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壮、苗、彝、瑶、回、傣、白、蒙古、仡佬、布依等11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56%各民族在地域分布上都具有大分散、小集中和相连一片的特点形成了“汉族、回族住街头,壮族、傣族住水头,苗族、彝族住山头,瑶族住箐头”的分布特点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居住在文山地区的各少数民族始终保持着各不一样的生活方式、艺术形态和习俗风情,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显明的地域特点,显得古老质朴、丰富秀丽而多姿多彩汉族简介汉族是文山州民族大家庭的主要成员之一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州汉族人口150.19万人,占总人口的42.7%全州八县均有分布汉族,古为华夏族,后来融合其他民族渐渐开展壮大,汉代以后称汉人在文山州,壮族〔侬〕称汉族为“濮汉”,苗族称之为“刷”,彝〔丘北黑彝〕称之为“突尼泼”,瑶〔靛瑶〕族称之为“娄准”自称汉人或汉族居住在富宁、广南等县石山区的从贵州迁来的汉族也自称〔或被称〕为客家 - 1 -汉族最早进入文山州确实切年头无考《云南民族史》载“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牂牁郡〔今文山州和红河州东南部当时属牂牁郡〕郡史谢暹团结‘夷族和汉族中的移民大姓龙、傅、尹、董氏’保境为汉”,及至随、唐,以及北宋征伐侬智高时期,已接连有少数汉族进入今文山州。

      但直至明代以前,进入文山州的汉族,多因夷多汉少而被融入少数民族之中宋朝时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沈达,随狄青征讨侬智高后定居富州〔今富宁〕,其后代都成了壮族;元朝末年从南京“飘游牂牁”,最终落籍维末州〔今丘北县〕的龙色一家,其后代又成了彝族据史书记载及宗族家谱、碑刻反映,今文山州的汉族主要源于明朝时期,沐英把大量内地汉族迁到云南屯田垦殖之后的各个时期都有汉族迁入解放后,外地汉族多因就业、经商等缘由迁入文山者甚多汉族因晚到文山,当时所占田地多贫瘠荒芜但汉族注意耕作技术、良种选择和施肥,粮食产量仍不低于当地其他民族此外,汉族还注意开展经济作物,农村许多汉族通过多种经营渠道发家致富文山州汉语属北方话次方言〔也称西南官话〕,与平凡话有很大的相同性,但也有必须的差异汉族在正规场合运用平凡话,日常交往中运用地方方言运用方块汉字改革开放前,汉族农村民房多为土木构造随着农村经济条件的逐步改善,砖混构造和楼房逐年增多汉族主食大 - 2 -米、包谷汉族节日主要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等因文山州民族杂居,各民族习俗相互交融如火把节为彝族的节日,汉族亦伴同过火把节了旧时汉族禁忌较多,但随着时代的开展、社会的进步,许多禁忌已消逝。

      壮族简介壮族是文山州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是文山州的自治民族之一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州壮族102.7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50.95%主要分布在广南、富宁、砚山、丘北、文山等县〔市〕,其它县〔市〕也有壮族居住,西畴县最少,呈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为北部和南部方言两类文山州境内壮族有侬、沙、土三大支系,“濮侬”话〔侬人话〕属南部方言,“布傣”语〔土佬话〕相对于广西的南部方言,二者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构造上一样;“布越”语〔富宁、广南、丘北沙人话〕属北部方言,语音、词汇和语法构造根本一样1955年,国家确定以广西北部壮语为根底方言,用武鸣壮语音为标准音缔造拉丁字母“壮文方案”壮族村寨多依山傍水,几十户、几百户聚族而居,以“无水缺乏、无山不稳、无树担心、无田不居、宁居山坡、不占 - 3 - 良田”为选址准那么因此,壮族居住的大局部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麦、薯类等;经济作物有烤烟、辣椒、三七、油菜等;经济林木有油茶、八角等这为壮族人民开展多种经营缔造了良好的条件壮族源于我国南方的古代越人,古代越人“巢居”干栏,此时此刻,只有极个别村寨的局部房屋仍保存着 “干栏”住房。

      古代越人尚铜鼓,今日壮族地区开掘和发觉的铜鼓已达数百面;古代越人迷信“鸡卜”,近代壮族民间还残存着这种巫术古代越人壮语称“布越”,而今丘北、广南、富宁等县的沙人仍称“布越”,这说明古越人与壮族有亲密的族源关系,应当是文山壮族的先民据史籍记载,文山壮族很早就居住在此地,他们和广西壮族同源,很多地方志记载文山壮族是广西壮人侬智高的后裔壮族有许多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节日,一年中的每个月都有节日,分别是春节、二月节、三月三花街节、四月娅拜节、牛王节、五月端阳节、六月节、七月节〔又叫祭祖节或中元节〕、七月斗牛节、八月中秋节、尝新节、十月十、十月初一牛戴花、冬至节、跑马节、开年节,还有皇姑节等最具有壮族特色的是“花街节”,节日期间,青年男女盛装妆扮,姑娘们手中提着五彩缤纷的花绣球,在花街场中男女相互对唱在对唱过程中,姑娘假设见到自己中意的小伙子,便将手中的绣球抛给对方,小伙子接过绣球后,假如对姑娘满足, - 4 -那么将自己事先打算好的礼品缠在绣球上投给对方,恋爱就这样起先了姑娘们制作的绣球是用艳丽的绸缎包上豆粟、棉籽、外套粉红色丝线网织而成有圆形、方形和多角形,大如拳、小如蛋,上有绸带,下连丝坠姑娘们借用绣球来传递爱情,绣球中包袱的豆粟、棉籽,象征着姑娘心中爱情的种子。

      对唱是壮族青年的共同爱好,在歌圩上,青年男女用歌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青年男女穿上节日的盛装,姑娘们各自带着细心制作的五色花饭和亲自绣制的布鞋、手帕等礼品,落落大方地赶到歌圩与小伙子会面壮家小伙子也穿上特别讲究的衣服,三三两两在歌圩中走走串串,从中选择自己的对唱手对唱的形式必需是有问有答,讲究问得好,答得妙,歌声此起彼伏,声调清爽悠扬,顺着山在空中回荡,渐渐地飘向远方壮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作了大量内容丰富的民间传闻故事、诗歌、谚语、民歌等民间文学创世史诗《布洛朵》、《古歌》、《开天辟地》、《谷种的来历》、《三七姑娘传闻》、《史妹造人烟》等,反映古代壮族先民对自然现象的相互相识和对美妙生活的憧憬、追求有以辛辣的语言挖苦统治者愚昧荒唐的故事《布荷》、《螺蛳姑娘》、《黑牙姑娘》等,有反映壮族人民抵抗暴政、摆脱受压迫奴役的《侬智高》、《九兄弟》等,有保家卫国、抵挡外来侵略的英雄人 - 5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6页 共6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