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中常见的表现手法.docx
8页文学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常用的表现手法有20种:以小见大,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 情,虚实结合,象征,悬念,伏笔,铺垫,渲染,照应,对比,衬托,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动静结合,感官描写,夸,抑扬,故意误会和巧合一)以小见大,指小处落笔,大处落眼,写小的事情表现大的主题,这种写法往往借助平凡、具体的小事,或生动的细节 描写,加以适当的议论、抒情,来反映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表达 深刻的道理《变色龙》中,街头巷尾平常的狗咬人的小事,但是却表 现了一个尖锐的重大的社会问题,官僚警察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 具,专制制度肆无忌惮地欺压人民,这种小事情反映的重大问题,就是 以小见大《普》中“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和“他日补缀旧 纸,复奏如初两处细节描写于细微处见普的勇气、毅力和“以天下 事为己任”的精神,这些都是以小见大的写法二)借物喻人,明着写物,实质写人通过对物的歌颂来赞美 和物具有同品质的人,这是写人常用的一种写法阅读这类文章关键在 于抓住物与人相似的地方如《白礼赞》,借西北黄土高原上的白树比 喻北方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孤雁》(唐/杜甫)中,作者自喻, 表现乱离漂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诗中还有一群野鸦 “鸣噪自纷 纷”,象征缺乏感情的平庸之辈。
三)托物言志,明着写物,实质是通过对物的赞颂来表明作者志 向,或对某一问题的看法这种写法与借物喻人一样,抓住物与人的相 识之处《石榴》描绘外在美和在品质,表达了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也是作者理想、追求和志向的体现古诗词中也比较多见四)借景抒情指让感情依附一定的景物,通过景物的描写来抒 发感情情是目的,景是手段和条件,情要从景中引发,与写景的特征 相关联,这样的情才真,才充分,才具体感人常见的方式有:寓情于 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以(美景、哀景)衬情,一切景 语皆情语等朱自清的《春》运用情景交融的写法,作者笔下的春草 图、春花图、春雨图、春风图、春早人勤图无不流露出对春天的喜爱之 情;老舍的《的冬天》则是运用融情于景的写法,“山” “水” “雪” 本不具有感情,但在作者笔下则流露出喜爱之情阅读借景抒情的散文, 务必要品味情分析景,惟其如此,才能正确领悟到散文的涵五)虚实结合,这里强调虚写,主要指联想和想象1)联想,指根据事物的在联系,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思维活动主要有四种类型:相似性联想,相反性联想,因果性联想和 事理性(现象与本质)联想例如《三颗枸杞豆》文题与容就是相似 性联想:三叔一生的成绩。
同时相对于文中的“我”又是一种联想:如果少壮不努力,日后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抓住联想来理解主题,我们就 会理解文中的“我”后来成为植物学家的动力之所在诗歌中联想颇 多,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象是闪着无数的 明星”由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星星,它们有着相似性2)想象,想象的过程是大脑中改造记忆表象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通过想象,我们才能看到事物的多面性和多样性,从而获得丰富的材料, 使文章不仅在容上丰满,而且在形式上多姿想象的方法大致有追述、 预言和悬想三种追述,指把过去的事说得仿佛在眼前一样;预言,把 未来的事情写得仿佛在眼前一样;悬想,把自己想的实际上不存在的事 情,说得仿佛在眼前一样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我想那缥缈的 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 奇天上本没有街市,所谓“街市”是想象出来的无论联想还是想象,都是虚写文学作品中,虚写手法相当普遍, 阅读时“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语文课程标准》)是文章阅 读的重点要求之一,所以,理解虚写手法很重要六) 象征,指凭借具体的物象来表示与之相似或相反的概念、思 想、感情运用象征可以使抽象的概念、思想、形象化,可以使思想感 情表现得含蓄、耐人寻味。
散文诗《海燕》通篇运用象征手法,“风、 云、雷、电”象征当时的沙皇反动统治,“大海和波浪”象征人民和人 民的力量,“海燕”象征着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暴风雨”和“海鸥、 企鹅”也各具有其象征意义;愈的《马说》象征手法在古文中堪称典, 文中“千里马” “伯乐”“常马”“食马者”各具其象征意义;不少诗 歌也采用象征手法,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 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里的“明月”象征善解人意的知心人七) 悬念,指提出悬而未决的矛盾,弓I起读者注意从容上看, 悬念有两种情况:一是简要地提出事物,让读者以急切的心情想了解结 果,《枣核》中一位旧时同窗寄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 枣核,设下悬念;见面时“我”问起枣核的用途,她一面往兜里揣,一 面故弄玄虚地说……加深悬念另一种是让读者对人物和事情有比较多 的了解,只是作品中的人还“蒙在鼓里”,这样读者就有兴趣关心结果 拖延释念是对悬念的解开,方法有两种:一是抑制法,就是加深悬念, 使读者期盼心情不断加深,刚才所举的《枣核》事例就是典型;二是间 隔法,就是把正在发展的情节突然搁置起来,插入另外的情节,然后在 适当的时机再接上原来的情节。
7八)伏< 就是在文章的前面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发生的事情作 某种暗示,在文章的后面再作回应、说明,这是增强文章容前后联系的 —种重要的谋篇技巧它的特点有三点:一是有伏必应;二是要伏得巧 妙,让读者无法轻易察觉到,切忌刻意、显露,这是伏笔与悬念的区别; 三是伏笔的照应,前后不宜过紧分析文学作品的伏笔可从人物外貌、 人物言行、人物心理、环境描写入手,如《三颗枸杞豆》开头“我是个 植物学家”,在读者阅读不经意间埋下伏笔,照应这句话的却远在文尾 “当我成为植物学家后”,从而把整篇文章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九)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 另外的人物和事物以作衬垫运用铺叙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是为了突 出文章主旨例《紫藤萝瀑布》“赏花”部分,作者用饱含情感的笔墨 描绘紫藤萝,是在为后文的抒情和言志作铺垫蓄势十)渲染,对文章中的环境和人物着意描写,加强气息,深化主 题常用方法有:反复和烘托反复,指用形式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反复 出现,以抒发感情,渲染情绪,突出主题《周总理,你在哪里》反复 询问,渲染对周总理的思念之情;烘托,借环境描写和特定的气氛,表 现人物的一定情绪,如王愿坚的《草》:“只有晨风吹过荒漠的草地, 撕掠着青草,发出飒飒的声响。
通过环境描写,渲染悲壮的气氛《〈长 征〉节选》一文开头部分:“红军指战员三三两两艰难地向北走着,有 的掉队了,有的倒在地上永远也起不来了渲染过草地艰难的气氛, 值得注意的是:渲染一般用于表现人物或情节发展的关键部分理解渲 染表现手法对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句的帮助颇大十一)照应,在文学作品中,照应是对悬念、伏笔、铺垫、渲染 等表现手法的呼应,增强文章的整体感常用的照应类型有:扣题照应, 画龙点睛;首尾照应,大开大合;层层照应,一线贯穿;随机照应,前 后联系;细节照应,小中见大;对比照应,比中见旨阅读时学会分析 照应有助于我们从整体理解文章例《为你打开一扇门》最后一段:“文 学确是一扇神奇的大门,只要你走进这扇大门,就不会空手而归既 是点题照应,又是首尾呼应,同时也是层层照应,一线贯穿,线索就是 “门”;《往事依依》首段“……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 新尾段“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 进既前后照应又是点题照应,好处是强调回忆往事对我的激励作用; 《十三岁的际遇》前文“第一次知道这世上存在着一个北大,是在我七 岁的时候偶尔在抽屉里翻出一泛黄的照片,上面是一片沉静而美丽的 湖光塔影。
后文“我将不顾头上苍苍的白发,再次像十六岁的小女孩 那样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对比照应,七岁和六十岁的漫长时 间跨度,突出自己对北大的感情,增强抒情色彩《春》首句“盼望着, 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末句“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 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这里一“来”-“去”,对 比照应,从春天是在盼望中到来,到进入春天中去,形成一个完美的整 体,例子很多教师在课堂中应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品味、分析,并学 会运用到写作中去十二)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方面, 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用来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 题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儿童两 种不同的生存环境,一是“乐园”;一是最严厉的书塾,通过儿童两种 不同生活感受对比,说明了封建教育方法对儿童天性的束缚《的冬天》 首段运用三组对比,突出冬天特点:温晴分析文章对比手法时可从渲 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的角度来思考十三)衬托,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 为映衬和反衬两种与对比有些相似,但却有着本质的区别:衬托主体 只有一个,使用衬托手法使这个主体更鲜明、突出;而对比的两个方面 都是主体,使用对比手法,两者都更加鲜明、突出。
衬托的作用可以使 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常用衬托手法大致有 十种:以景衬人法,以后衬先法,以侧衬正法,以反衬正法,以次衬主 法,以昔衬今法,以难衬易法,以西衬中法,以境衬人法,以物衬人法十四)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描写也称直接描写,指 直接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和直接描写景物的方法;侧面描写指 对描写的对象不做正面描写,而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中来烘托描写对 象的方法,如抒情散文《小石潭记》:先写水声“如鸣佩环”,水色“水 尤清冽”侧面烘托石潭的特点“石”,再正面描写石潭“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正面描写潭的底与岸“石”的 特点;再如《春》写“春花图”,其中有一句“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 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侧面烘托花儿的繁茂、鲜艳和香甜; 《社戏》“归航”片段中,老渔夫的喝彩侧面表现孩子们划船本领高, 也有力地表现孩子们欢快的心情十五)动静结合,文学作品中,比较讲究动静结合的艺术,如果 只写静景,很容易使文章呆滞;只写动景,又可能失去稳定只有将静 景描写景物的形态特征和动景描写利于传神的长处结合起来,所绘景物 才会具体、生动,才能给读者留下生动的印象。
动静结合有两个特点: 集中性和对比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 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集中写静景;“也不必说鸣蝉 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一一云雀忽然从 草间直窜上云霄里去了”集中写动景,这里动景与静景形成了对比,表 现了一幅生动丰富充满生机的百草园画面;再如《小石潭记》:“月光 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写鱼儿“怡然不动”的静与“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动作对比,动静结 合,显示鱼儿的活跃十六)感官描写,指描绘出人物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让读者在阅读时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增强文学作品的表现力《社戏》中,“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汽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汽里“豆麦”“水草”“月色”是视觉看到的;“清香”是嗅觉闻到的;“扑面”是面部触觉感知的,所以,这句话极具表现力如五官功能感觉到的效果互相 转化、彼此沟通,把某种感官上的感觉移到另一种感官上,就是通感, 也叫移觉荷”专题中,《荷塘月色》有两句话:一句是“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缈茫的歌声似的。
嗅觉与听觉通感; 另一句“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 奏着的名曲视觉与听觉通感七)抑扬,指对写作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 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例《白礼 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