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红楼梦_的诗性艺术显现之意象研究.docx
7页_红楼梦_的诗性艺术显现之意象研究 中 国古代文学研究 odern chinese 2010.06 在悠久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诗歌遗产十分丰富,有人说,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小说的发展过程中,古典诗词很早就开始渗透到小说之中古代文人几乎无人不能诗,诗的思维是文人创作中的主要思维形式之一,用之于文则赋体、骈体争辉,施之于小说,则有比兴、对比、映衬、烘托[1]等手法,乃至于出现诗化的意象,诗化的意境,诗化的结构 曹雪芹的《红楼梦》对古典诗词的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他利用诗歌的想象特点和隐喻、象征等手法结构全书,以诗的意境寄托和渲染自己美的理想和深哀巨痛,以宏伟的诗体结构概括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从而使诗全方位的步入了小说领地,也使小说真正的走向了诗化这部小说具有三合一的特点:体裁是小说,本质是悲剧,风格与手法是抒情诗《红楼梦》是诗化小说的典范[2] 意象是我国较早出现的美学范畴之一,是诗体文学的要素《周易?系辞》中就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之说。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把“窥意象而运斤”说成是“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由此可见,创造意象,在我国很早就是文学家的一种自觉的行为不过这种自觉行为,主要还是体现在诗歌上,所谓“诗贵意象透莹,不喜事实黏着”(王廷相:《与郭介夫学士论诗书》),“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胡应麟:《诗薮》)那么小说创作中是否需要意象呢?古代文论中没有论及,从魏晋直到明清《红楼梦》以前的小说,在审美意象上也鲜有体现 曹雪芹是一个诗人化的小说家,在《红楼梦》叙述过程中运用大量意象,在创作中便自然的把中国诗学的深广内涵与人生思考的透辟见识以及俗世众生相的细致体验融入了小说《红楼梦》诗一般的意象,赋予了这部巨著以无穷的文 学魅力,可以说是《红楼梦》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创造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神话意象的营造 曹雪芹深受古代神话和先秦诸子散文的寓言艺术,以及后来的志怪小说、神魔小说的幻奇手法的影响在传统诗歌的启迪下,小说中生成了大量的具有神话意味的意象曹雪芹在小说中借助女娲炼石的神话和自创的神瑛绛珠的神话,开篇即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充满诗意的辽远飘渺的神秘世界在亦真亦幻的氛围中,在梦境的描述中,作者向我们娓娓道出了补石“无才补天”转而历验人世的盛衰悲剧。
如女娲炼石、通灵宝玉、绛珠仙草、太虚幻境、风月宝鉴,亦真亦幻,使得小说扑朔迷离,使小说具有深厚的意蕴,充满着诗性之美 《红楼梦》中最突出的意象是那块亦真亦幻,带有浓厚神秘感和象征色彩的“通灵宝玉”他本是一块顽石,是女娲补天的弃物,但是他经过锻炼,灵性已通,成为顽灵间杂的复合体在塑造石头的时候,曹雪芹强调石头与宝玉的对应同构关系石头的“造劫历事”是一僧一道幻化的结果,把顽石幻化成美玉顽石在经历了一回历练,又回到青埂峰下,宝玉以赴试为名离家,最后却出家,出家或者离世,其实都是回到青埂峰下,在某种意义上而言,石头是宝玉的根 小说设计了“衔玉投胎”的情节,使顽石变成“宝玉”,成为贾家的“命根子”这分明是交代了宝玉是假,顽石是真假,只是“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的混世魔王;真,是顽石本性,一切封建制度、礼教法规,都无法改变 宝玉与石头遥想对应,互为规定,在人世间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灵魂与情感的孤独,于幻灭的空寂中无奈地回归到他的始发地——青埂(情根)峰,完成了一轮深蕴人生况味的圆圈,使小说成为贾宝玉和小说作者的心灵自传 二、悲剧意象的营造 大家都承认《红楼梦》是一部悲剧,讲述一个关于“美 ○张 梦 《红楼梦》的诗性艺术显现之意象研究 摘 要:《红楼梦》是诗化小说的典范。
曹雪芹对古典诗词的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小说中诗一般的意象,赋予了这部巨著以无穷的文学艺术魅力神话意象的营造,使小说文本具有深厚且神秘的意蕴,充满着诗性之美悲剧意象的营造,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作者对人生的哲理思索,引导我们去体验人生的意味关键词:《红楼梦》 诗化小说 意象 意境 中 国古代文学研究 odern chinese 2010.06 在悠久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诗歌遗产十分丰富,有人说,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小说的发展过程中,古典诗词很早就开始渗透到小说之中古代文人几乎无人不能诗,诗的思维是文人创作中的主要思维形式之一,用之于文则赋体、骈体争辉,施之于小说,则有比兴、对比、映衬、烘托[1]等手法,乃至于出现诗化的意象,诗化的意境,诗化的结构 曹雪芹的《红楼梦》对古典诗词的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他利用诗歌的想象特点和隐喻、象征等手法结构全书,以诗的意境寄托和渲染自己美的理想和深哀巨痛,以宏伟的诗体结构概括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从而使诗全方位的步入了小说领地,也使小说真正的走向了诗化这部小说具有三合一的特点:体裁是小说,本质是悲剧,风格与手法是抒情诗。
《红楼梦》是诗化小说的典范[2] 意象是我国较早出现的美学范畴之一,是诗体文学的要素《周易?系辞》中就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之说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把“窥意象而运斤”说成是“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由此可见,创造意象,在我国很早就是文学家的一种自觉的行为不过这种自觉行为,主要还是体现在诗歌上,所谓“诗贵意象透莹,不喜事实黏着”(王廷相:《与郭介夫学士论诗书》),“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胡应麟:《诗薮》)那么小说创作中是否需要意象呢?古代文论中没有论及,从魏晋直到明清《红楼梦》以前的小说,在审美意象上也鲜有体现 曹雪芹是一个诗人化的小说家,在《红楼梦》叙述过程中运用大量意象,在创作中便自然的把中国诗学的深广内涵与人生思考的透辟见识以及俗世众生相的细致体验融入了小说《红楼梦》诗一般的意象,赋予了这部巨著以无穷的文 学魅力,可以说是《红楼梦》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创造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神话意象的营造 曹雪芹深受古代神话和先秦诸子散文的寓言艺术,以及后来的志怪小说、神魔小说的幻奇手法的影响在传统诗歌的启迪下,小说中生成了大量的具有神话意味的意象。
曹雪芹在小说中借助女娲炼石的神话和自创的神瑛绛珠的神话,开篇即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充满诗意的辽远飘渺的神秘世界在亦真亦幻的氛围中,在梦境的描述中,作者向我们娓娓道出了补石“无才补天”转而历验人世的盛衰悲剧如女娲炼石、通灵宝玉、绛珠仙草、太虚幻境、风月宝鉴,亦真亦幻,使得小说扑朔迷离,使小说具有深厚的意蕴,充满着诗性之美 《红楼梦》中最突出的意象是那块亦真亦幻,带有浓厚神秘感和象征色彩的“通灵宝玉”他本是一块顽石,是女娲补天的弃物,但是他经过锻炼,灵性已通,成为顽灵间杂的复合体在塑造石头的时候,曹雪芹强调石头与宝玉的对应同构关系石头的“造劫历事”是一僧一道幻化的结果,把顽石幻化成美玉顽石在经历了一回历练,又回到青埂峰下,宝玉以赴试为名离家,最后却出家,出家或者离世,其实都是回到青埂峰下,在某种意义上而言,石头是宝玉的根 小说设计了“衔玉投胎”的情节,使顽石变成“宝玉”,成为贾家的“命根子”这分明是交代了宝玉是假,顽石是真假,只是“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的混世魔王;真,是顽石本性,一切封建制度、礼教法规,都无法改变 宝玉与石头遥想对应,互为规定,在人世间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灵魂与情感的孤独,于幻灭的空寂中无奈地回归到他的始发地——青埂(情根)峰,完成了一轮深蕴人生况味的圆圈,使小说成为贾宝玉和小说作者的心灵自传。
二、悲剧意象的营造 大家都承认《红楼梦》是一部悲剧,讲述一个关于“美 ○张 梦 《红楼梦》的诗性艺术显现之意象研究 摘 要:《红楼梦》是诗化小说的典范曹雪芹对古典诗词的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小说中诗一般的意象,赋予了这部巨著以无穷的文学艺术魅力神话意象的营造,使小说文本具有深厚且神秘的意蕴,充满着诗性之美悲剧意象的营造,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作者对人生的哲理思索,引导我们去体验人生的意味关键词:《红楼梦》 诗化小说 意象 意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