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整理】郑州市地铁一号线可行性研究.docx
3页1. 项目名称郑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暨郑州市轨道交通一号线一期工程预可行性 研究2. 规划范围以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城市远景发展规划中城市建设用地的规划控制 范围作为本项目的研究范围以郑州市中心城组团和航空港组团的远景年城市建设用地的规划控制范围 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的论证范围3. 规划年限线网规划分为远期规划和远景规划远期规划年限为 2010年,与城市总体 规划的远期年限一致;远景规划年限为 2030年,与城市远景发展规划的远景年 限一致一号线一期工程研究年限为初期 2010年;近期2017年;远期2032年4. 规划目标4.1支持城市总体规划发展战略1) 引导城市发展:提高城市主中心、副中心交通可达性,增强城市核心区 及副中心辅射能力,弓I导和促进城市多中心组团结构的实现2) 增强城市活力:加强城区客流活动中心及交通枢纽之间的衔接,增加铁 路东西及南北之间的客流联系通道,提高城市交通可达性3) 控制城区团状发展:提高城市副中心组团交通可达性,增强居民工作、 生活对轨道交通工具的依赖程度,使城市从团状发展能有效跳跃出来,向分散组 团式结构发展4.2改善城市居民出行条件改善居民出行条件主要体现在轨道交通线网的服务水平指标上, 具体指标主要包括居民出行时间、线网密度和平均换乘次数等。
1)居民出行时间:即居民从甲地通过采用各种交通工具到达乙地所耗用的 时间居民从中心组团边缘地区到达城市核心区的出行时间不超过 30分钟;居 民从近郊组团到达城市核心区的出行时间不超过 45分钟;居民从远郊组团到达 城市核心区的出行时间不超过 60分钟2) 线网密度:即城市每平方公里用地面积上所拥有的轨道交通线网长度依据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合理规模研究,中心城组团线网密度不低于 0.4公里/平方 公里3) 平均换乘次数:体现居民出行的直达性或换乘方便程度平均换乘次数 不高于1.45. 规划技术路线1) 论证郑州市未来是否需要规划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从引导城市发展、 满足城市交通需求、调整产业结构、环境可持续发展、保证社会公正性等诸多方 面分析论证建设轨道交通的必要性,改变以往重改善城市交通、轻引导城市发展 和社会功能的观念,强调轨道交通建设对引导城市发展、 促进城市布局的先导作 用2) 研究论证轨道交通线网的合理规模;确定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指导 思想与原则3) 分析论证既有铁路资源可利用情况,从现有铁路设施布局对城市发展影 响作用分析出发,分析论证铁路十线、地方废弃铁路、企业专用线等设施的可利 用条件。
4) 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研究分析城市人口、用地、就业分布特征,以 及主要客流集散走廊和规划客流集散点的空间分布; 研究确定轨道交通线网构架 和初步方案5) 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方法,对轨道线网初步方案进行客流测试与 调整;对轨道交通线网比选方案进行综合比选评价, 得出轨道交通线网的推荐方 案6) 确定车场规划原则,规划研究车场分布与规模;确定联络线设置原则, 规划联络线方案与形式7) 为控制由于交通发展而引起的环境污染,考虑环境保护的具体要求,确 定环境保护的总目标,提出轨道父通线网规划中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和要求8) 研究分析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时机的影响因素,从影响因素的诸多方 面论证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的建设时机9)依据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方案和场站布局规划,进行用地的控制规划10)对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相关的规划与调整建议, 使规划之间相互反馈和完 善6. 规划方案构思城市总体规划确定郑州市是单核多组团布局模式,轨道交通线网形态应是中 心放射形态,依据城市总体规划,提出郑州市轨道交通线网两种可能的构思方案构思一:目标:突出中心组团的核心地位,强化中心组团各象限问的联络, 适应中心 组团高强度用地开发模式。
线网布局:若十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在中心组团核心区交汇, 利用轨道环线 联接中心组团被铁路分隔的四个象限 在核心区交汇的轨道线路向外放射, 联接 城市外围近郊和远郊组团构思二:目标:适度分散中心组团的城市功能,加强中心城各组团问联络,适应城市 多中心用地开发模式线网布局:若十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分散交汇于中心组团各象限之中, 形成换乘枢纽,各条线路沿客流走廊向外延伸,联接城市外围近郊和远郊组团7. 一号线一期工程预可研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