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十课教材分析.doc
4页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十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材分析1、本节的地位就第四单元而言,单元主要介绍的历史是秦汉以后隋唐以前中国政权分离与民族融合从内容上看,三国以后中国分裂为南朝北朝,而南朝相关内容已经在第十九课已经讲授,其中南方的民族融合并不明显,取而代之的是江南地区的开发第二十课既要教授北方的统一,又体现北方民族的内容,可见本课的重要性就整本课本而言,国家政权“统一与分裂” 、各民族“冲突与融合”是两大鲜明的主题,而第二十课充分分别体现了两大主题中的重要方面,不仅是第四单元中重点内容,也是整本课本重点内容学习好本课,理清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相关史实和概念,对以后学习隋唐的大一统以及整个古代史都将有重要意义2、本节的教学内容 北方的统一与民族融合北魏统一:4 世纪后期,鲜卑族的一支建立北魏,定都平城439 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民族融合:各民族人民长期共同的生活,产生民族融合的趋势北魏孝文帝迁都 原因:平城气候大旱;粮食生产不能满足人口需要;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统治;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接受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的控制迁都:从平城迁到洛阳作用:洛阳城迅速发展,市场大,商人汇集,加速鲜卑族与汉族融合,促进了北魏发展。
北魏孝文帝改革 措施:朝廷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服;鲜卑姓氏改为汉族姓氏,皇族改拓跋为元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与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孔,学习汉字风俗文化作用:促进民族大融合3、重难点于形成原因参考《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相关课程内容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原因:孝文帝改革从政治制度、社会生活和文化等领域比较全面地反映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深化和巩固了民族大融合的成果,北方民族大融合趋势长期发展的结果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是北方民族大融合趋势的集中体现,故要重点把握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原因:通常学生存在容易把民族融合与汉化简单地等同起来的误区,内容比较抽象,难度比较大对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含义的区别,初中学生不易理解和领会,教师必须做出一定得解释和引导4、作者编写意图 (1)导入框引用了著名的“文明太后”胡皇太后改革与其对小皇帝熏陶的故事,阐述汉族文化对统治者的影响,以及鲜卑族统治者改革的魄力和决心一方面与课文孝文帝改革部分一脉相承,既能创设历史情景,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动脑筋”提到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多采用“孝”作为死后谥号,这说明了什么?这个问题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相联系,既促使学生积极回顾思考课文内容,也形象生动说明的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3)小字部分怎提供了历史材料,分别向学生们展示了北方各族人民之间在经济、文化和习俗上的相互影响和孝文帝改革的决心、魄力4) “活动与探究”设计了“找一找”和“议一议” , “议一议”回顾课文的导入框,一前一后把整篇课文连接起来, “找一找”使历史联系现实,既拓宽课程资源,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5) “自由阅读卡”讲述了品种多样的饼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课本的趣味性,同时也可以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素材6)作者以北魏王朝的统一、改革和分裂为主要线索,利用北魏统治者在统治中原大地的过程政策调整,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历史大趋势,以及各民族在生产生活上的相互影响此外,通过树立“文明太后” “孝文帝”等鲜明的形象,突出政治改革促进发展进步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历史规律7)导入框、动脑筋、小字部分、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等课文辅助系统,与主体课文紧密联系,相互呼应,引导学生在这联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5、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在第三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两汉的大一统与匈奴的和战,由大一统强盛的汉王朝与对匈奴博弈的历史背景转入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学生难免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难以充分理解首次接触的民族融合观念。
初中学生第一个学期刚刚脱离小学的生活,知识储备相对较少,所以每一个初次接触重要历史概念需要教师予以小心翼翼地引导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出发,避免陷入激进、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陷阱六、新旧教材对比分析(注:笔者就读初中时使用是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 2003 年初审通过的川教版历史课本,后当地改用人教版教材,故以川教版予以具体分析)(1)在课文内容方面,川教版的课文主要板块为“少数民族的内迁” 、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 “北方民族大融合” ,而现在普遍使用的人教版的课文主要板块为“北方的统一和民族融合” 、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从此处看,似乎新旧教材改变不大,但是仔细查看和分析后,便可看出不同A 内容的结构改变,新教材把“北方民族大融合”与“少数民族的内迁”合并一处并置于第一板块,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置于最后一位,而旧教材处于改革措施中小字部分的“迁都洛阳”成为正文并置于第二板块B 先后循序改变旧教材先谈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最后谈到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过程,民族融合概念在课文第三部分才提出新教材则在开篇就强调了,民族融合的历史大背景,从这个大背景的角度下看待北魏孝文帝改革。
虽然只是循序的变换,但是给学生带来的认知上的不同需要注意2)通过对比分析,旧教材表现出侧重知识点的特点,而新教材侧重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能力以课文中的问题为例,旧教材先后让学生思考平城和洛阳位置特点、洛阳曾为何朝都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作用等倾向于具体知识点的问题;新教材的问题(详见第四大点作者编写意图的第二、第六小点)更注重探究和分析能力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