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课教案设计).pdf

12页
  • 卖家[上传人]:送你****花
  • 文档编号:595246180
  • 上传时间:2024-10-31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569.59KB
  • / 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4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了解演讲者的观点,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2.梳理演讲者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3.理解演讲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2 课时布置学生完成状元大课堂第 14 课预习卡第第 1 1 课时课时1.了解演讲者的观点,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2.梳理演讲者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一、一、导入新课导入新课1974 年,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向全世界宣布发现 J 粒子,开辟了人们认识微观世界的新境界,并因此于 1976 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首位用中文在诺奖颁奖典礼上发表演讲的科学家,引起了世界的轰动请同学们阅读下面这则材料,了解他取得这项伟大成就的经历1974 年以前,人们认为基本粒子都可以归纳为三种夸克丁肇中对此持怀疑态度,但他想进行实验的想法却遭到了几乎所有国家大型实验室的反对最终,他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开展了实验,经过两年多夜以继日地实验,终于发现了一种未曾预料过的新的基本粒子J 粒子,而它来自第四夸克他的发现推翻了过去认为世界只由三种夸克组成的理论,为人类认识微观世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被称为“物理学的十一月革命”。

      丁肇中也因此项发现在 1976 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师:从丁肇中的研究经历中,同学们认为他能发现 J 粒子的原因有哪些?(生自由发言)预设预设对于学术权威有着怀疑的态度和探索求真的精神,对于自己的想法能坚持,并通过大量的实验去反复验证自己的想法师:1991 年 10 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丁肇中发表了一次演讲,分享了他在探索科学真理道路上实践实验精神的经验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演讲词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板书文题)【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对丁肇中获得诺贝尔奖的成就的介绍,让学生探究丁肇中获得成功的原因,从而引出本文的学习内容,也让学生对作者产生崇敬之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把握内容二、把握内容学生活动一:猜一猜设问 1:这篇演讲词的题目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请同学们围绕题目进行提问,猜猜演讲的内容可能有哪些1)生自由提问,小组收集问题,展示交流2)师生一起归纳总结预设预设什么是格物致知?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精神?怎样做才算是有格物致知精神?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主阅读课文,看看文章解答了你的哪些疑惑生自主学习,勾画解答问题的关键语句)预设预设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设问 2:读完全文,同学们还有哪些疑惑?(学生自由发言,提出疑惑;教师根据提出的疑惑,有针对性地解答预设预设疑惑示例:(1)中国传统教育中的格物致知与现代观念中的“格物致知”有什么不同?(2)为什么中国学生要有格物致知精神?解惑示例:(1)传统教育中的“格物致知”是使人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田地,是为了探讨自己,而不是寻求新知识现代观念中的“格物致知”就是通过实验来探求新知识,就是实验精神,而实验精神就是通过实验来获得的实验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在探测中先确定适当的目标和制定细致具体的计划,而目标的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2)中国学生因为受到传统教育中“格物致知”思想的支配,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没有实验能力,所以需要格物致知精神师小结:作者在演讲时针对中国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的现状,提出自己的观点,即中国学生应该要有格物致知精神,也就是实验精神。

      围绕这个观点,作者阐述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只注重理论而不注重动手实践,并说明了现代观念的格物致知就是实验精神,强调了其重要性,最后阐明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猜读的方式,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营造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三、理清思路三、理清思路学生活动二:探一探1.理清文章思路师:这篇演讲词针对传统教育下的中国学生现状,阐述了自己的看法论述的内容不仅针对性强,而且层层推进,思路清晰阅读全文,我们一起来探究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活动探讨:(1)思考文章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理清文章思路2)每部分是如何具体写的?可结合课本的旁批来理解示例一:旁批一“开场白,从获奖自然转入教育问题”指出段落的作用是引出演讲的话题谈教育问题示例二:旁批三“举王阳明的例子,想要说明什么?”提示我们注意事例的作用生根据提示进行探究,归纳整理后展示交流)预设预设(1)文章的思路:第一部分(第 1 段):先提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问题提出问题)第二部分(第 212 段):再从“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中国学生轻视实验缺乏动手能力的现状”三个方面分析,来论述文章观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分析问题)第三部分(第 13 段):总结全文,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并对中国的年轻一代提出希望得出结论)师引导归纳:文章是按照一般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来阐述的2)文章层层推进的写法分析:这篇演讲的主体部分首先提出演讲的主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之后从中国传统教育引出“格物致知”,并与现代学术关联起来在具体分析中,演讲者先讲传统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并举了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的例子;再讲现代观念中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内涵和重要性谈完“格物致知”的精神后,演讲者将目光放到中国学生身上,并以自己在国内和国外的求学科研经历,特别是受挫的经历,告诫大家要摆脱传统教育偏理论轻实验的缺点最后,他又从学术研究话题,扩大到如何应对当下的世界环境,提升了演讲的现实意义2.探讨论述过程师:这篇演讲词全文层层推进,思路清晰,文章的一些局部也体现了这一特点我们运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述思路,来探讨文章第 610 段的论述过程生自主探讨,展示交流)预设预设第 6 段,首先提出观点: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 7 段,再分析“为什么实验精神重要”,其原因是:新知识只能通过实验获得。

      第 8、9 段,接着分析“实验到底该怎样做”,其具体过程是:一要积极探测;二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和适当的目标第 10 段,最后得出结论师小结:这篇演讲词无论是全文还是局部,都采用层层推进的写法,体现了一般议论性演讲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特点逻辑严密,论证严谨,思路清晰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两个活动来理解文章的特点首先通过提示和示例,引导学生理解全文是如何做到层层推进、思路清晰的;再运用学习过的方法自主分析文章的部分段落是如何层层推进的由学习到运用,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演讲思路清晰的特点四、总结存储四、总结存储1.教师小结作者在演讲中,讲述了自己演讲的缘由,谈到了自己对格物致知精神的理解和看法以中国传统教育中不重视格物致知精神而造成的一些弊病,来阐述现代观念中的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性,以自己的经历证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提出希望,希望格物致知精神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继续发扬整篇演讲词思路清晰,层次分明2.布置作业课外搜集其他科学家的相关事迹资料,感受他们的实验精神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对课堂内容的总结,让学生深化对文章的理解,进一步梳理文章的内容和思路课后布置学生搜集资料,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更多科学家的实验精神,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第第 2 2 课时课时1.理解演讲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2.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现实意义,树立格物致知精神一、回顾导入一、回顾导入科学家丁肇中在演讲中,针对传统教育下中国学生的现状,发表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强调无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都要有“格物致知”精神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感受了他演讲时严密的逻辑,清晰的思路现在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来看看作者是如何让演讲更富有说服力的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上节课内容,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引出这节课的内容二、品析方法二、品析方法学生活动三:析一析1.分析材料师:事实胜于雄辩我们一起来探究作者为了让演讲更有说服力,列举了哪些材料来印证自己的观点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找出文中的材料,分析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预设预设引用的资料:第 2 段引用大学中的内容,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承接“传统教育”,引出“格物致知”的话题第 3 段引用大学介绍传统教育中“格物致知”的目的,解释“格物致知”真正意义被埋没的原因列举事例:举王阳明“格”竹苦思以头痛宣告失败的事例,论述传统儒家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举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论述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举中国学生成绩好而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却不知所措的事例,论述了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举作者的亲身经验论述了以埋头苦读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2.探究原因师:在演讲过程中,作者列举了王阳明的事例和中国留学生的事例很好地印证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这些事例已经很有说服力了,可作者为什么还举自己的亲身经验为证呢?试从演讲的角度探讨其原因生交流发言)预设预设(1)演讲注重沟通、交流用自己的经验“现身说法”,真实而亲切,有助于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取得更好的演讲效果2)演讲者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自己求学时代的经历对于广大青年学子来说,本身就具有很大的示范和参考意义3.发表看法作者认为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即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实验精神的培养你认同这一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生讨论,列举事例印证观点)预设预设不认同中国教育重视实验精神,很多的理论来源于实践事例:如东汉张衡通过大量观察和实验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后人誉为“木圣”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 1802 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由浅入深首先通过寻找、分析文中事例,让学生了解事例的印证作用;再通过探究作者列举自身事例的原因,让学生明白现身说法可以使听众更容易产生认同感,说服力更强;最后让学生列举事例来印证观点,进行实践,加深对事例印证作用的认识,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演讲中事例的印证作用。

      三、体会意义三、体会意义学生活动四:谈一谈1.理解演讲用意师:演讲者是在 1991 年的“情系中华”征文颁奖活动中发表的演讲,结合背景资料,谈谈你是如何理解他发表这篇演讲的用意的提示:(1)结合活动的主题,作者的身份、经历、获得的成就等方面思考用意2)围绕演讲的针对性,思考作者针对什么问题而演讲,有什么意义背景资料:丁肇中 1936 年出生于美国,出生 3 个月后,父母把他带回中国他在中国接受了十几年的教育,在 20 岁时只身赴美,进入密歇根大学学习1974 年,他经过多年的实验,发现了 J 粒子,并在 1976 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科研人员约占半数,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导下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生结合课文内容提示和背景资料进行探讨)预设预设征文活动的主题是“情系中华”,丁肇中写了怀念一文,深切怀念了自己的父亲,借此表达了对祖国和故土的思念,获得了此次活动的特别荣誉奖在颁奖会上,他谈起自己的父亲,并由父亲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自己则受中西方两种教育,自然地过渡到中国学生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话题由于演讲者是科学家,而且接受过中西方教育。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猜您喜欢
      宁夏回族自治区2024年中考道德与法治真题试卷【附参考答案】.pdf 202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考数学试卷(附参考答案).pdf 湖南省永州市宁2024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附参考答案】.pdf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学期写作《如何突出中心》优师教学设计.pdf 广西中考数学一模考前训练卷附参考答案.pdf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 邓稼先(名师优化教案设计.pdf 四川省乐山市2024年中考英语真题【附答案】.pdf 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市中考语文一模试卷附参考答案.pdf 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中考一模语文试卷附参考答案.pdf 山东省菏泽市2024年中考化学真题【附参考答案】.pdf 广东省江门市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附参考答案.pdf 吉林省长春市2024年中考化学真题【附参考答案】.pdf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5 活板(优质课教案设计).pdf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中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附参考答案.pdf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口语交际 复述与转述(优课教案设计).pdf 山西省2024年中考地理试卷【附参考答案】.pdf 青海省2024年中考地理试卷【附参考答案】.pdf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4 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优质课教案设计).pdf 宁夏2024年中考生物试卷【附参考答案】.pdf 广东省深圳市2024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附参考答案].pdf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