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人解名词解释.doc
13页绪论1、解剖学姿势anatomy position:也称标准姿势,是为正确描述人体各局部、器官及其结构的位置关系,而特别规定的一种标准姿势该姿势为:人体直立,两眼向前平视,上肢自然下垂于躯干两侧,下肢、两足并拢,掌心和趾尖向前书P5)2、垂直轴vertical axis:为上下方向垂直于地平面、与人体长轴平行的轴书P5)3、矢状轴sagittal axis:为前后方向与垂直轴垂直、平行于地平面的轴书P5)4、冠状轴coronal axis:又称额状轴,为左右方向、与垂直轴、矢状轴相垂直的轴书P6)5、矢状面sagittal plane:按前后方向将人体或器官纵切为左右两部分,其断面即为矢状面将人体分为左右对称两半的矢状面,称正中矢状面median sagittal plane书P6)6、冠(额)状面coronal (frontal) plane:为按左右方向将人体纵切为前后两部分的断面P6)7、水平面horizontal plane:与人体的垂直轴垂直的平面,将人体横切为上、下两部有时该平面也称横切面tiansverse plane书P6)8、畸形(P8-9):在解剖中常可见到器官的位置与形态、血管和神经的分支、分布与行程等可有多种形式,那些离正常范围太远,与正常呈显著不同的形态,其外观形态结构不但发生了改变,而且还严重影响了正常功能的称畸形。
运动系统 骨学1. 椎间孔(P18):椎弓根上、下缘各有一切迹,相邻椎骨的上下切迹共同围成的孔,内有脊 神经和血管通过2. 骶管裂孔(P19):骶管上通连椎管,下端的裂孔3. 骶角(P20):骶管上通连椎管,下端的裂孔称骶管裂孔,裂孔两侧有向下突出的骶角(是第5骶椎的下关节突),临床上以此来确定骶管裂孔位置4. 胸骨角(P21):胸骨柄与胸骨体相接处形成向前微凸的胸骨角,第2肋软骨连于此角的两侧,是计数肋骨的重要标志5. 翼点(P34):翼点为额、顶、颞和蝶骨四块颅骨相接形成“H”骨缝,其相交点称翼点,此部骨质较薄,其内面(颅腔面)有脑膜中动脉的前支经过,颞部暴力撞击骨折时易受损伤造成该动脉破裂出血,继而形成硬脑膜外血肿、颅内压升高、脑疝等一系列症状和体征6. 鼻旁窦(P33):位于鼻腔周围的额骨、上颌骨、筛骨、蝶骨内含空气的腔,借孔裂开口于鼻腔,有蝶窦、筛窦(前群、后群)、额窦、上颌窦4对7. 颞下窝(P35):颧弓平面一下、上颌体和颧骨后方的不规则间隙,容纳咀嚼肌等。
此窝向内侧经上颌骨和蝶骨翼突之间的纵行裂隙通翼腭窝8. 翼腭窝(P35):上颌体、蝶骨翼突、腭骨之间的小间隙,深藏于颞下窝内侧,是许多神经血管经过的重要通道此窝经翼上颌裂通颞下窝,经眶下裂通眶,经蝶腭孔通鼻腔,经圆孔通颅中窝,经腭大孔通口腔,经翼管通颅底外面关节学1.骨连结(P19):骨与骨之间借纤维结缔组织、软骨或骨组织相连分直接连结与间接连结2.滑膜关节(P40):骨的可动连结和骨连结的最高分化形式相对接触骨面(关节面)间有滑液腔隙,故名间接连结腔内充以滑液,因而一般具有较大活动性为其特点,骨面间相互分离,仅借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相连结连结物(关节囊)连包于关节面的周围,囊外层为纤维,内层为滑膜滑膜产生少量滑液,润滑覆盖有软骨的关节面关节炎常为滑膜炎或关节软骨的破坏关节的运动度决定于关节面的形态3.关节面(P40):两骨或数骨相关节的面每一关节至少包括两个关节面,一般一凸一凹,凸者称为关节窝,其表面覆有一层关节软骨(多数为透明软骨,有些关节是纤维软骨)4.关节囊(P41):呈袖筒状,附着于关节面周缘的骨面,将相关节的骨连结起来关节囊分两层:外层为纤维层,内层为滑膜层,滑膜不覆盖关节软骨。
5.关节腔 (P41) :由关节软骨和关节囊滑膜层共同围成的密闭腔隙在正常状态下,腔内 含少量滑液关节腔内位负压,对维持关节的稳固性有一定作用 6.韧带 (P41):是连于相邻两骨之间的致密纤维结缔组织束,有加强关节的稳固或限制其过度运动的作用 7. 关节盘(41):是位于两关节面之间的纤维软骨板,其周缘附着于关节囊的内面关节盘多呈圆盘状,中间稍薄,周缘略厚它使两关节面更为适合,减少外力的冲击和振荡;此外,它将关节腔分隔成为两部,使关节运动的形式和范围得以进一步扩大 8. 滑膜襞(41):是关节囊滑膜层突向关节腔内的皱襞,内藏疏松结缔组织及血管,如有脂肪聚积,称为滑膜脂垫在关节运动时,关节腔的形状、容积和压力的改变,滑膜脂垫可起调节或填充作用同时,滑膜襞和滑膜脂垫也扩大了滑膜的面积,有利于滑液的分泌和吸收减少肌肉活动时与骨面之间的摩擦 肌学1. 运动单位(P62):一个运动神经元的轴突和它所支配的肌纤维合在一起称为一个运动单位,是肌收缩的最小单位一个运动单位内肌纤维数目的多少取决于肌的大小和功能 2.肌张力(P62):在通常情况下,各肌都有少数的运动单位在轮流收缩,使肌处于一种轻度持续收缩状态,保持一定肌力,称肌张力。
肌张力不产生动作,但对维持身体姿势有重要的作用 3. 原动肌 (P62):除特殊情况外,任何一个动作都是由很多肌参加完成的而其中发起和完成动作的主要肌,称为原动肌 4.拮抗肌(P62):参与完成动作时与原动肌功能相反的肌5.协同肌 (P62):参与完成动作时配合原动肌,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的肌 6.固定肌 (P62):运动时起固定附近一些关节的作用,使原动肌更有效地工作的肌 7.浅筋膜(P63):又称皮下筋膜,位于真皮之下,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含浅血管、浅淋巴管、皮神经及脂肪组织等对深部组织具有保护和缓冲作用 8.深筋膜(P63):又称固有筋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位于浅筋膜的深面,分布全身它包被肌群、肌层或一块肌肉,形成鞘状结构,如肌间隔深筋膜或肌间隔由发出纤维隔,深入肌层或肌之间,形成相应的肌鞘,约束肌的位置、保护肌免受摩擦、供肌附着,还有利于肌群中各肌单独进行活动深筋膜还可包裹血管和神经,形成血管神经鞘身体各部深筋膜的厚薄与该部肌的强弱有关9.肌间隔 (P63): 肌间隔是插入肌群之间并附着于骨的深筋膜,将功能、发育过程和神经支配不同的肌群分隔开来,与包绕肌群的深筋膜构成筋膜鞘保证其单独活动,在临床上有很大意义。
10.支持带 (P63):在身体的一些部位,如腕部和踝部,深筋膜特别增厚的部分,形似韧带,有支持、约束其深部的肌腱和转变肌腱牵引方向的作用 11.腱纤维鞘(P63):是腱鞘的纤维层,位于腱鞘外层,为深筋膜增厚形成的骨纤维性管道,对肌腱起滑车和约束作用12.腱滑膜鞘(P63):腱滑膜鞘是腱鞘的滑膜层,位于纤维层内,是由滑膜构成的双层筒形的鞘鞘的内层包在肌腱表面,称为脏层;鞘的外层贴在纤维层的内面和骨面,称壁层脏、壁两层相互移行,之间为腔隙,含少量滑液,肌腱可在这个鞘内自由滑动13. 腱系膜(P64):腱系膜是腱滑膜鞘从骨面移行到肌腱的部分 其中有供应肌腱的血管通过14.腱纽(P64):由于肌腱经常运动,腱系膜大部分消失,仅在血管神经出入处保留下来,称腱纽感觉器官1.视神经盘(P140):在视网膜的后部偏内侧,由于节细胞轴突聚集,而形成一白色圆形隆起,为视神经的起始处,称视神经盘(视神经乳头)此处无感光细胞,是生理性的盲点该结构在活体眼底镜检查时可见到当颅内压增高时,常可出现视神经盘水肿2.瞳孔(P140):瞳孔位于虹膜中央,瞳孔的大小随外界光线强弱而改变,从而调节进入眼的光此外,眼前、后房借瞳孔相通。
3.房水(P141):房水由睫状体血管内血液渗透及非色素上皮细胞分泌产生,为含少量蛋白质的无色透明液体,充满于眼房内房水自眼后房经瞳孔入眼前房,然后沿前房角经小梁网间隙进入巩膜静脉窦,再经睫前静脉汇入眼静脉房水的产生和排出保持动态平衡房水除有屈光作用外,还具有营养角膜和晶状体以及维持眼内压的作用若房水循环障碍时,则引起眼内压增加,影响视力,临床上称青光眼4.结膜囊(P143):结膜囊由睑结膜、球结膜和角膜围成,内充薄层泪液它通过眼裂与外界相通眼睑闭合时结膜囊封闭滴眼药即滴入囊内5.光锥(P148):在鼓膜的外侧面、鼓膜脐的前下方(鼓膜紧张部)有一三角形反光区,称光锥(反射光锥)光锥是临床上判断鼓膜形态是否正常的一个反光标志区,光锥变形或消失是鼓膜内陷及穿孔的重要标志之一6.鼓室(P149):是颞骨岩部内含气的小腔,容积为1~2ml,位于鼓膜和内耳外侧壁之间鼓室腔壁及其内容物均覆有黏膜,并与咽鼓管和乳突小房内的黏膜相延续鼓室为一个不规则腔隙,可分为6个壁,分别是上壁(盖壁)、下壁(颈静脉壁)、前壁(颈动脉壁)、后壁(乳突壁)、外侧壁(鼓膜壁)和内侧壁(迷路壁),内有听小骨、韧带、肌肉、血管和神经。
7.椭圆囊斑(P152):位于前庭后上方的椭圆囊的外侧壁黏膜隆起形成椭圆囊斑它和球囊斑主要由毛细胞和支持细胞构成,均是位觉感受器,与静止时的位置感觉有关,并能感受直线变速运动的刺激8.球囊斑(P152): 位于前庭后下方的球囊的前壁黏膜隆起形成球囊斑它和椭圆囊斑主要由毛细胞和支持细胞构成,均是位觉感受器,与静止时的位置感觉有关,并能感受直线变速运动的刺激9.前庭阶(P153):蜗管与骨螺旋板共同将骨蜗管内腔完全分隔成上、下二部,其中上部称为前庭阶,下部称为鼓阶,两阶均含外淋巴10.鼓阶(P153):蜗管与骨螺旋板共同将骨蜗管内腔完全分隔成上、下二部,其中上部称为前庭阶,下部称为鼓阶,两阶均含外淋巴11.前庭膜(P153):膜蜗管的横切面呈三角形,可分为三壁,其中顶壁为前庭膜12.基底膜(P153):基底膜又称膜螺旋板,与骨螺旋板共同构成膜蜗管的底壁基底膜两侧分别与骨螺旋板和螺旋韧带相连 基底膜上、下两面均覆盖有上皮,中间为韧性较强的胶原纤维,称为听弦基底膜上面的上皮特化为螺旋器(又名Corti器),是听觉感受器,能感受声波的刺激13.螺旋器(P153):螺旋器又名Corti器,是位于内耳膜迷路蜗管的基底膜上的接受听觉刺激的装置,主要由毛细胞(内、外毛细胞)和支持细胞(内、外柱细胞,内、外指细胞,边缘细胞)构成。
为听觉感受器,能感受声波的刺激它接受内淋巴波动产生的机械性刺激,并将刺激转化成神经冲动,经蜗神经传入听觉中枢,产生听觉14.壶腹嵴(P152):在膜半规管的膜壶腹内侧壁上有一横置的嵴状突起,称壶腹嵴,是位置感受器,主要由毛细胞和支持细胞构成能感受头部旋转变速运动的刺激15.睫状体(P140):位于虹膜与脉络膜之间,为眼球血管膜的环形增厚部分前段肥厚并伸出放射状排列的皱襞与晶状体相连,称睫状突后段平整,终止于锯齿缘睫状突与晶状体之间有睫状小带睫状体内有睫状肌,由三种不同排列方向的平滑肌组成睫状肌的舒缩可调节晶状体的曲度16.晶状体(P141):晶状体位于虹膜和玻璃体之间,以睫状小带与睫状体相连;呈双凸透镜状,无色透明,不含血管和神经,具有弹性,其曲度随睫状小带松弛、紧张而改变晶状体为眼球屈光系统的主要装置泌尿系统1、肾门P100:肾内侧缘中部凹陷处,肾的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肾盂出和诉部位2、肾蒂P101:进出肾门的结构及其外部包裹的结缔组织合称肾蒂3、肾窦P101:肾门向肾内,由肾实质围成的空腔,内有肾动、静脉的主要分支和属支、肾小盏、肾大盏、肾盂和脂肪组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