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爱莲说》原文和翻译8页.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博****1
  • 文档编号:451345259
  • 上传时间:2024-01-0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1.50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爱莲说》总复习一、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二、解词:1、书下注释:(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2)蕃(fán):多3)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4)李唐,指唐朝5)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染:沾染(污秽)6)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7)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8)亭亭净植:笔直的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9)亵(xiè)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10)焉:助词11)隐逸:指隐居的人12)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13)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14)噫(y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15)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16)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17)宜乎众矣:人该是很多了。

      宜,应当2、补充解词(1)晋陶渊明独爱菊 只 (2)自李唐来 从(3)世人盛爱牡丹 众、多 (4)香远益清 更加(5)陶后鲜有闻 少 (6)宜乎众矣 多 3、一词多义(1)水陆草木之花 助词,“的”(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表示舒缓语气三、文学常识作者: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现在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出处: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体裁:“说”四、课文翻译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欢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只可以从远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是花中的君子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对于牡丹的爱,人该是很多了 五、变型默写1、入题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2、在描写中渗透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突出了莲的洁净、单纯、雅致的语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总括莲的品格的句子: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4、作者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的句子: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5、出菊、牡丹、莲象征不人群的句子: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6、写莲的生长环境的句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7、写莲长成后的形象的句子: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8、莲的形象具有的象征意义:(1)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沉浮的品质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2)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的句子:濯清涟而不妖(3)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句子:中通外直,不蔓不枝(4)象征君子美好的资质的句子:香远益清,亭亭净植9、表现了作者对追逐名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的句子: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六、段意及中心段意:第一段表达作者对莲的美好品德的赞美之情第二段高度评价莲的品德,再次表达对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中心:表现了作者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同时也表现了他对追逐名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七、简答作者运用“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这种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自己怎样的人生态度?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名利,表现了作者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同时也表现了他对追逐名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的作用?此句是总提句,为下文将要说的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张本,是入题的准备莲的形象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作者将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使莲具有象征君子美好品德的意义菊之爱有哪两重含义?作者以菊作烘托的本意是什么?菊之爱有两重含义:一是做一个避世的隐士;二是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作者以菊作烘托的本意是:避世者不染世之尘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则境界更高。

      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是一个反问句既照应上文“与独爱莲”,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事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本文以“爱”为脉络,写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什么还要写菊花和牡丹?这是运用了衬托的写法菊花具有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品格;同时又是花中隐士,具有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超凡品格因此它是从正面衬托莲的形象牡丹雍容华贵,历来是富贵的象征,人们对它的喜爱充分反映了贪慕富贵,追逐名利的世风因此它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形象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个感叹句,表现了作者对追逐名利的事态的鄙弃和厌恶《陋室铭》复习资料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解释书下注释(1)陋室:简陋的房子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3)有仙则名: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古代传说先人都住在山上4)有龙则灵: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5)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斯,这吾,我,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7)鸿儒:博学的人儒,旧指读书人8)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9)调(tiáo)素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10)金经:指佛经11)丝竹:琴瑟、萧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12)案牍:官府的公文13)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1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主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南阳,郡名诸葛亮的躬耕隐居之地在邓县隆中,属于南阳郡诸葛,指诸葛亮,三国时蜀国的丞相,著名的政治家西蜀,现在的四川子云,指杨雄,西汉文学家15)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孔子说的这句话见于《论语•子罕》篇之,表示强烈的反问,宾语前置的标志补充注释无丝竹之乱耳:表示舒缓语气何陋之有:表示强烈反问案牍之劳形:使动用法,使……劳累文学常识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洛阳(今属河南省)人选自《全唐文》本文体裁: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翻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说说笑笑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它好比)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变型默写1、全文的主旨句,同时也照应了“何陋之有?”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写出陋室环境清幽宁静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3、写出室内生活情趣高雅的语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4、写出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的语句/表现了作者对官僚们寻欢作乐的生活的批判: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5、作者连举三位古人来证明“陋室”不陋的句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6、文中虚写的句子: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7、写居室中生活图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段意及中心1、段意 第一层:开头运用类比,引出全文主旨第二层:写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表现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第三层: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突出陋室不陋室”2、中心思想:作者为陋室作铭,描绘了陋室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图景,主要是为了表述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字里行间也流露出讽刺现实意味简答题1、猜测作者在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时的心理师怎样的?诸葛庐不陋,子云亭不陋,则我之陋室亦不陋矣2、“何陋之有”的出处?孔子的原话是什么?引孔子的话有什么含义?试练习全文内容作具体分析1)“何陋之有”出自《论语•子罕》篇2)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3)《陋室铭》的全篇旨意是从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生发而来,作者以此结住全文,显得立意高远,无懈可击,更具有雄辩的力量作者省略上句而只引下句,是因为上句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二句之中这样来引述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又显得含蓄无穷,发人深思《鱼我所欲也》复习资料一.文学常识孟子(前372—前289)山东邹城人。

      名轲,字子舆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人以“孔孟”并称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这部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是儒家经典著作它属语录体散文集二、课文翻译: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