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时舆论形态与大众传媒引导.pdf
6页战时舆论形态与大众传媒引导时间:2008-07-14 14:36:00 作者:; 来源: ●谭雅宁舆论形态是舆论传播形态的简称, 是指构成舆论行为的群体方式在战时,由于外部环境的剧变,加之危机情形的存在,人们渴望洞察外部世界,了解战事发展, 评议战事话题,使得舆论的外展特性愈加突出,舆论形态的个性更加鲜明, 也对大众传媒的舆论引导提出了迫切需求战时不同舆论形态的个性特征舆论形态包括讯息形态、理论形态、文艺形态和综合形态4 种社会总是同时存在多种舆论和各种意见纷争,这 4 种舆论形态并存于平时和战时,但在战时体现出更为鲜明的个性一是讯息形态的混杂性 战争时期是各种社会环境, 包括媒介环境剧烈变化的特殊时期, 突发事件的爆发和各类矛盾问题的激荡,大众传媒的踊跃参与和广大受众的热切关注,使得战场内外信息流量、流速骤然增长,讯息形态舆论生长迅猛加之信源数量的众多性、战事发展的不确定性, 讯息形态舆论在空间上广为散布蔓延,时间上不断此消彼长,其存在和发展呈现杂乱无章、异常复杂的态势同时,作战双方为了达成作战目的, 发布不完全信息甚至有意散布虚假信息,制造“战争迷雾”,使得战时舆论更加难以捉摸二是理论形态的非理性。
舆论的理论形态并非一定是理性的,反而往往呈现出非理性的特点舆论学专家陈力丹认为:“舆论是一种群体意见的自然状态, 因而它带有较强的自发性和盲目性, 它的变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动的, 文化和道德的传统对它的影响相当巨大,同时各种偶然的外界因素也会经常不断地引起它的波动信息化战争环境下,由于舆论形成和扩散速度的提高,相对于个人接受信息的速度和独立思维的能力而言, 强大的舆论力量直接导致个人面临巨大压力,使之不得不接受强势舆论并加以附和,而难以对其进行批判性的思考于是, 客观上造成强势舆论的纯粹化和简单化,从而保持并强化了理论形态舆论的非理性特点三是艺术形态的情绪化艺术来源于现实,也强烈地反映现实因而文艺作品和文艺信息在表达舆论时,能够显现出强烈的感情色彩学者高小康在谈到流行音乐所表达的当代公众情绪特征时写道:“流行音乐不是被欣赏的,而是(从最严格的意义上讲)被‘听到’的:它是一种呼唤,以直接、感性的方式传达出来的心灵的呼唤舆论是人心的反映, 当伴随着流血牺牲的战争降临时,人心往往会变得异常兴奋、激扬和忐忑,使得艺术形态的舆论更加情绪化,充满悲情和悲壮主义色彩四是综合形态的对抗性罗伯特·基欧汉在《权利与相互依赖关系》中指出,“信息并不是在真空中流动,而是在早已有所归属的政治空间中流动。
战争的非常态性和对抗性,使得战时舆论传播现象和动态传播规律都处于异化状态,显示出明显的对抗性特征 综合形态的舆论是一种剧烈的群体舆论行为,更是如此为了维护国家或团体利益,表达对战争的态度,舆论人在舆论领袖的带领下, 游行示威,宣传展示,用多种方式造成舆论这种舆论,无论是支持己方立场、揭批敌方行径,或是反对战事、呼唤和平,还是憎恶霸权主义、同情支持弱者,都是“是”与“非”的选择和较量战时大众传媒的主导地位和作用传播媒介可分为大众传媒和小众传媒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主要的信息提供者,是制约社会信息环境的主要变量它拥有量的覆盖面和质的影响力,有着与其他传播媒介无法比拟的优势一是广泛性向广大受众传递信息,一般有较大的发行量、收听和收视率对民众而言,无论是什么学历层次,无论从事什么职业,他们无一例外都要依赖大众传媒,成为受众二是权威性大众传媒是“传播特权的拥有者,所拥有的传播能力和权力都远远超过了作为个人的社会成员或其他一般社会群体”,加之其具有公开可靠的信源, “信息的可信性和可确认性要大大高于处于‘匿名’或‘半匿名’状态的其他传播者三是渗透性 大众传媒由于动用了社会各方面的传媒资源,信息的来源和发布渠道很多、 范围很广,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都能接收到,在很高的信息密度下民众耳濡目染,有意无意地要受其影响。
并且,随着大众传播技术的发展,能够实现全国甚至全球覆盖,可以高质量、高效率、全天候、不间断地传送上述优势,决定了大众传媒在现代传播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战时特殊情境下,由于人们对信息广度、信度及时效性的渴求,这种主导地位和作用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得到了加强1991 年海湾战争爆发之初,当美国国防部长切尼面对黑压压的新闻记者说:“到目前为止,所有消息均来自CNN”时,全世界公众,上至总统、国王,下至平民百姓, 不仅确知战事已兴, 而且感受到大众传媒无与匹比的影响力了未来信息化战争中, 大众传媒主导作用的发挥是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通过对真实的新闻事实和威慑信息等信息资源,运用“议程设置” 、 “沉默的螺旋”原理,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重组整合,艺术性地实施舆论动员、震慑、进攻或反击,引起受众对公道正义、力量对比、前途利益等情势和价值的理性认知它不仅作用于人的心理,更主要的是对人们思想、 道德以及政治观、 价值观等施加强力和深层影响,从而导致情感、态度乃至行动的变化,为己方战争目标的实现创造有利条件战时舆论形态的大众传媒引导战时舆论形态虽然有着鲜明的个性, 但其产生和发展的三个阶段与平时是类似的,可以借用加拿大心理学家黎塞的 “一般适应症候群”外在压力理论来说明。
第一个阶段:震撼和反应期由于战争行动的爆发,以及外界信息刺激的突然出现, 讯息形态的舆论迅速滋生并蔓延,理论及艺术形态的舆论也开始萌发第二个阶段: 抗拒和对峙期 这时公众已经从最初的惊慌转为以理性的思考和持续的情绪同外在压力对峙,这是适应外在压力的时期,持续的时间会比第一阶段要长这一时期讯息形态的舆论持续发展,理论及艺术形态的舆论空前增长第三个阶段: 突发或衰变期 如果理论形态的舆论继续增长而又缺乏应有的参照系, 艺术形态的舆论继续增长而情绪得不到缓解,可能会在某个无法忍受的临界点转为强烈的显舆论和行为舆论,即综合形态的舆论; 如果外在压力没有增大, 公众经过自身的心理调节或外界的合理引导,战时舆论中的非理性和情绪化成分逐渐减弱或得到良性控制针对这三个阶段, 参照常态舆论形态的引导方式,战时舆论的大众传媒引导可从以下方面入手:在第一阶段,要立即反应,提供相关信息,及时给予理性指导,以减少公众对于外在冲击力的不良感受正如展江教授在 《战时新闻传播诸论》中所言:“战争具有很大的或然性和概然性,这种不确定性需要用可靠的信息来消除” “在战时,信息仍是基本的传播内容,这帮助受众减少和消除战时令人不安的不确定性”。
在第二阶段,主要是转移、分散过激情绪,多做使公众认知和适应新环境的工作, 防止不良情绪的大面积社会感染,促使情绪性舆论的合理宣泄或弱化伊拉克战争初期,当美军进攻受阻后,有关电视台精心安排了一次长达4 小时的进攻乌姆盖斯尔的现场直播,意在告诉世人:美英联军之所以连一个小镇也打得非常艰难,主要是由于担心伤及平民这次电视直播有效地缓解了美国民众急于求胜的情绪和对政府及军方的怨气在第三个阶段, 对大众传媒来说虽有些被动, 但媒介需在国家利益的标准指向下,借助自身的信誉和理智的力量,用特定的“媒介事件” ,用深刻而明确的评论,用舆论领袖的言行,用公共关系的策略来予以引导, 必要时还可以通过法律手段、行政措施和行业规范来实施“硬管控”作者单位:南京政治学院新闻传播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