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代儒宗沈重述略.docx
8页“一代儒宗”沈重述略 【内容摘要】沈重历仕萧梁、后梁、周、隋,是一位活跃于南、北,且具有一定政治影响力的经学大师沈重学问淹博,又精于“三礼”研究,他不仅以杰出的学术成就推动了萧梁及后梁经学的繁荣,而且在北周武帝辨别三教优劣的论战中,沈重成功地捍卫了儒教的尊严,其往返于南北的讲学活动又在客观上促成了南北经学的交流,为日后南北经学的统一奠定基础关键词】南北朝;沈重;经学作者简介】吴昌叶,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史南朝的经学在历经一段曲折而缓慢的发展之后,到了萧梁,便逐步由衰转盛,蔚为兴旺沈重恰是这一历史转型期中的代表人物之一沈重不仅受到南朝君主萧衍、萧绎、萧譬的礼遇,而且在北朝亦颇受尊崇,享有“一代儒宗”…的美誉一、沈重行履沈重,南朝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据《周书》卷四五《儒林·沈重传》,沈重幼年“性聪悟,有异常童”,及长“专心儒学,从师不远千里,遂博览群书,尤明《诗》《礼》及《左氏春秋》”梁初,“梁武帝欲高置学官,以崇儒教中大通四年( 532),乃革选,以重补国子助教大同二年(536),除《五经》博士”。
梁元帝时,沈重又被迎至江陵,蒙受厚礼承圣三年( 554)西魏平江陵,沈重没有像王褒、沈炯、庾季才等人那样被俘往长安,而是幸运地留在江陵、任要职于后梁,并受梁主萧簪令,在合欢殿讲《周礼》由此可知,沈重幼时便爱好经学,且勤学聪颖,取得一定成就沈重为萧衍、萧绎、萧警各君主礼遇,皆是因为其极高的经学造诣不唯如此,由于萧髻所建立的后梁政权依附于北周,沈重因此得以在北朝宣讲他的经学思想北周武帝尊崇经学,他即位后,以沈重“经明行修”,致书礼聘,并遣人迎沈重往长安保定末( 565)沈重至长安,此后他便在北周开始了的长达十余年之久的讲学活动,这深深影响了北周经学的发展进程直到建德( 572-578)末年,沈重“自以入朝既久,且年过时制,表请还(后)梁”,踏上故土大象二年( 580),沈重又一次来到了长安,是年81岁已人耄耋之年的他为何不辞旅途的劳顿,坚持北上长安呢?史书对此语焉不详,仅以“大象二年,来朝京师”寥寥数字带过大象二年是周隋鼎革的关键一年,也是决定后梁命运的关键一年,这年五月北周宣帝暴病驾崩以后,杨坚以阴谋手段攫取了辅政地位,掌控中央的军政大权,而旋即,地方的实力派尉迟迥、司马消难、王谦陆续向杨坚发难,发动了声势浩大的“三方之乱”。
在这动乱之秋,来朝长安的后梁使臣必然肩负着考察和分析北方的混乱局势之重任,以助于决定后梁在杨坚和尉迟迥为首的“三方”之间的依违去就可以说,这是一次关乎后梁生死存亡的出使,因此年迈的沈重才毅然接受使命,再次来到长安另外,参与这次出使的还有柳庄在他们的建议下,后梁最终采取了“保境息民,以观其变”的中立政策,即既不支持“三方”叛乱,也不出兵援助杨坚平定“三方之乱”这一政策看似不偏不倚,实则有利于杨坚因为它阻断了“三方”的联合结果,杨坚得以很快平息“三方之乱”,顺利地受禅建隋隋的建立,沈重等使臣的功劳不可磨灭因此开皇三年( 583)沈重卒,隋文帝遣舍人萧子宝祭以少牢,赠使持节、上开府仪同三司、许州刺史由上述可见,沈重历仕萧梁、后梁、周、隋,是一位活跃于南、北,且具有[来自www.LW5u.coM]一定政治影响力的经学大师其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萧梁(共55年)度过的,而其主要的学术、政治活动则是在后梁(共16年)和北周(共13年)的近三十年间展开的二、沈重学术成就及其治学特点沈重治学广泛,学问淹博《周书》卷四五《儒林·沈重传》载其所学“非止《六经》而已至于天官、律历、阴阳、纬候,流略所载,释老之典,靡不博综,穷其幽赜”。
吴兴沈氏素来有治学驳杂的传统,如宋、齐时期的宗人沈膦士便是一位博通众经的大儒,其著疏经籍兼涉儒、道二家主要典籍,如《周易》《尚书》《礼记》《春秋》《论语》《孝经》《丧服》《老子》《庄子》等历仕宋、齐、梁三代的沈约更是这一家学传统发挥到了极致,其为学出入于经史子集之间,流连于释老,又以文学见长,有“博物洽闻,当世取则”的美誉而梁末的沈重则将这种驳杂的家学特点推向了又一高峰沈重为学驳杂的同时亦有专精他以“三礼”的研究用力最勤,成果最丰,因此沈重传世作品也多是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周书》卷四五《儒林·沈重传》载其“多所撰述,咸得其指要其行于世者,《周礼义》三十一卷、《仪礼义》三十五卷、《礼记义》三十卷、《毛诗义》二十八卷、《丧服经义》五卷、《周礼音》一卷、《仪礼音》一卷、《礼记音》二卷、《毛诗音》二卷”这些著作中的绝大部分今已亡佚,只有《周官礼义疏》《礼记义》《毛诗义》有辑佚本但所辑得的只是片鳞半爪,难窥原书全貌综合上述,沈重专长于“三礼”的研究,其他诸经以及阴阳、律历、道经、释典等莫不涉猎由此,沈重博而且专的治学特点恰好也折射出了吴兴沈氏一门的家学特征,即“(吴兴沈氏)诸人皆追求博通,不仅遍注儒学群经,而且有人还兼涉玄、佛、道之学等,并注意会通经史,这顺应了当时学术发展的大势和统治者的学术导向,因而受到重视,得人为国子博士,教授生徒……沈氏儒者很重视对礼仪制度的研习,构成了沈氏学风的鲜明特色,增强了应用功能,沈峻、沈文阿、沈不害、沈重等无不如此,这给沈氏子孙人仕提供了便利”。
这段论述不仅指出吴兴沈氏的家学特征,而且点明了其原因治学广博是为了顺应当时趋于会同的学术发展潮流,精于“三礼”则是出于功用目的 三、沈重与北周经学的发展 沈重以其杰出的学术成就推动了萧梁、后梁经学的繁荣然而,沈重更大的历史功绩在于其对北周经学之影响,以及对南北经学交流所做的贡献前文述及,从保定末( 565)至长安到建德( 572-578)末还后梁这十余年间,沈重是在长安度过的这期间适逢北周武帝宇文邕发动轰轰烈烈的抑佛、灭佛运动,其过程大致如下:天和二年( 567),卫元嵩上书周武帝,请省寺减僧;到天和三年( 568)至建德三年(574)的七次御前大辩论;再到同年五月,周武帝断然下令禁毁佛、道二教;最后到建德六年( 577),周武帝平齐把灭佛的政策推行到北齐旧境这期间,身处长安的沈重恰好亲历了抑佛、灭佛运动的始终,并且他还积极参与其中,如《周书》卷四五《儒林·沈重传》载:天和中,复于紫极殿讲三教义朝士、儒生、桑门、道士至者二千余人沈)重辞义优洽,枢机明辩,凡所解释,成为诸儒所推汤用彤先生推测,沈重的这次讲“三教义”当在天和四年( 569)三月十五日,是为周武帝主持的七次御前大辩论中的第二次。
由于第三次大辩论在时间上与第二次极为接近(仅相隔五天),且规模也相当,讨论内容一致,兹将《续高僧传》《广弘明集》中有关这两次大辩论的记载,一并摘录如下,《续高僧传》卷二三《道安传》载:至天和四年( 569),岁在已丑,三月十五日,敕召有德众僧、名儒、道士、文武百官二千余人于正殿,帝升御座,亲量三教优劣、废立,众议纷纭,各随情见,较其大抵,无与相抗者至其月二十日,又依前集,众论乖咎,是非滋生,并莫简帝心,索然而退《广弘明集》卷八《辨惑篇·周灭佛法集道俗议事》载:至天和四年( 569),岁在己丑,三月十五日,敕召有德众僧、名儒、道士、文武百官二千余人,帝御正殿量述三教,以儒教为先,佛教为后,道教最上,以出于无名之前,超于天地之表故也时议者纷纭,情见乖咎,不定而散至其月二十日,依前集,论是非更广,莫简帝心帝日:“儒教、道教,此国常遵佛教后来,朕意不立佥议如何?”时议者陈理,无由除削帝日:“三教被俗义不可俱至上引三条史料记载虽互有出入,但据其可以肯定的是:其一,这两次御前大辩论的内容是判定三教优劣其二,辩论异常激烈,三教据理力争,谁也说服不了谁沈重所讲虽“辞义优洽,枢机明辩”但仅为“诸儒所推”,并没有得到其他二教的赞可。
沈重是儒教阵营的辩护者和利益代表者其三,周武帝本有排佛的意图,如上引“帝御正殿量述三教,以儒教为先,佛教为后,道教最上”又,“帝日:‘儒教、道教,此国常遵佛教后来,朕意不立佥议如何?’时议者陈理,无由削除帝日:‘三教被俗义不可俱至”’可见,周武帝是有意要排佛的,并且周武帝在儒、道二教孰优孰劣上,则显示出了对道教的偏袒,以道教为最上虽然周武帝偏袒道教,然而在此后周武帝主持的历次大辩论中,却只见佛道二教激烈争辩的身影,而不见儒教的参与,甚至在建德二年( 573)举行的第六次大辩论中,儒教排到最先,道教次之,佛教最后何以如此?汤用彤先生认为,虽然在这两次御前大辩论中,道教似乎优胜儒教一筹,但“沈重原为梁五经博士,武帝厚礼迎至长安,方其在殿讲论,必为帝所嘉许(汤先生自注:六年授重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露门博士,令为皇太子讲论)盖以儒术治天下,为帝一贯之政策”因此,之后儒教独占鳌头,其地位不可撼动甚至灭佛、灭道以后,儒教成了“一枝独秀”的学术显宗儒教独尊地位的取得,虽然与周武推崇儒术的一贯政策不无关系,但是在儒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沈重被推为诸儒的代表,能够挺身而出,且成功捍卫了儒学的尊严,其功劳同样不可小觑。
另外,旅北期间,沈重的讲学活动也带动了南北经学的交流北人张衡、杨汪曾就沈重学“三礼”,《隋书》卷五六《张衡传》载:张衡,字建平,河内人也……衡幼怀志尚,有骨鲠之风年十五,诣太学受业,研精覃思,为同辈所推……衡又就沈重受《三礼》,略究大旨又,《隋书》卷五六《杨汪传》载:杨汪,字元度,本弘农华阴人也……其后问《礼》于沈重,受《汉书》于刘臻,二人推许之日:“吾弗如也由是知名,累迁夏官府都上士隋初,沈重已还居江陵儒者辛彦之尝与沈重论议学术,并因此大受杨坚赏识,《隋书》卷七五《儒林·辛彦之传》载:辛彦之,陇西狄道人也……高祖受禅……吴兴沈重名为硕学,高祖尝令彦之与重论议,重不能抗,于是避席而谢日:“辛君所谓金城汤池,无可攻之势高祖大悦直至隋朝,沈重依然为北人所推崇,其对北方经学[来自W]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沈重客观上促成了南北经学的交流在北周讲学的十余年,沈重深深地影响了北朝经学的发展进程他作为诸儒代表参与了北周“三教”之争,成功地捍卫了北周儒教的地位沈重讲学活动又将南朝的经学思想带到了北朝,为日后南北经学的统一奠定基础其《(周官礼)义疏》成为唐人贾公彦注《周礼》时的重要参考沈重因而为后人所仰叹,唐朝史臣对其评价颇高,认为“虽前世徐广、何承天之俦,不足过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