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典教育论文10000字-经典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docx
23页经典教育论文10000字经典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导读:写作论文并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情,而且自然都是需要参考相关的一些文献资料的,这样才能在写作的时候从容应对了,那么经典教育论文应该怎么写呢?本论文分类为教育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经典教育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经典教育论文10000字(一):论文美国当代大学经典教育初探——以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改革下的经典教育为例 陈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高等研究院,北京100083) 摘要:哈佛大学的教育在独立性、影响力和多样性方面成效显著,为美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建设做出了贡献2019年开始实行的通识教育体系,其目的在于为学生成为积极投入社会的公民做准备,提高学生对伦理维度的认识,使之能够快速有效地面对变革,并理解自身乃艺术、思想和价值观的产物与塑造者其中的经典教育则以不同形式展开,以实现哈佛大学的三个基本价值观念:真理、卓越和机遇通过对哈佛大学通识教育体系的观察,能管窥西方经典教育的形式和特点,并对中国经典教育有一定启示 关键词:经典教育;通识教育;哈佛大学;教育改革;当代大学 美国当代大学的通识教育中,经典教育通常作为其核心部分之一,是通识教育课程的常规。
典型的例子如赫钦斯在芝加哥大学开展的经典研读,即在核心课程规划中引导学生研读经典著作这些著作,包含了从古希腊、古罗马到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直至19世纪的作品,对西方经典有较为系统的整理和课程编排普林斯顿大学的通识课程,则在认识论、伦理与道德、历史、文学与艺术、数学推理、科学技术和社会等板块,希求对各学科的交叉理解,但也以经典作为基础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历经多次变革,其中经典教育的授课内容、形式和方法虽有一定变化,但在通识教育体系中一直保有重要的地位2019年秋季哈佛大学新一轮的通识教育改革方案开始全面施行,其中经典教育依然受到关注 一、哈佛大学简介及早期通识教育改革 (一)哈佛大学简介 哈佛大学位于美国东部马萨诸塞州的剑桥市,始建于1636年,是美国最古老的高等学府师资力量2400人,另有10400人在附属教学医院;学生36012人,包括哈佛学院6699人,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其他学生13120人,继续教育学院16193人(2017—2018学年)在世校友371000人,其中超过279000在美国,59000在其他202个国家建校以来,共产生过4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32位国家元首,48位普利策奖获得者。
校训为真理(Veritas),占地面积5457英亩 哈佛大学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学术图书馆,总共有28个图书馆,除了华盛顿特区一个,波士顿两个,牙买加平原一个,佛罗伦萨一个,其他都在麻省剑桥市这些图书馆,有2040万套藏书,18万系列,4亿手稿,1000万照片资料,1.24亿档案网页,图书馆系统工作人员近800人而且哈佛大学的图书馆还和美国其他高校联盟,这意味着在哈佛大学没有的书可以通过网络向其他高校图书馆借取 哈佛大学有14个博物馆,超过2800万件艺术、手工、物种、材料、器械等各类藏品由于深深植根于学术与教学,这些国际性常展品在各个学科中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和持续性其中有些博物馆位居世界博物馆前列(如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等),并对公众开放,每年迎接来自国内外的访客约65万人① 目前,劳伦斯巴科(LawrenceS.Bacow)是第29位校长 哈佛大学由11个主要的院系组成,本科录取比例约为0.058%采取的是三学期制,通常情况下,1~5月是春季学期,6~8月是夏季学期,9~12月是秋季学期,其中,1月是寒假,8月是暑假但6~8月的夏季学期鼓励学生进行游学或访学,学生也可以参加学校的一些暑期短期课程。
哈佛学院(HarvardCollege)是通识教育所在地,负责所有本科的课程教学 (二)哈佛大学早期通识教育改革 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有着上百年历史,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就是哈佛大学但就算是哈佛大学,也不是固步自封的,而是在不断适应时代变化,对通识教育体系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总的来说,哈佛大学产生过三种通识教育理念 首先是“课程选修理念”即取消必修课,代之以广泛的自由选修课,认为学生可以通过选修课程对自身教育负责这种理念源于艾默生的自我实现教育理念,可以追溯到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及浪漫主义运动 其次是“博雅教育理念”通识教育是博雅教育最富特色的关键组成部分,是以自由探究的精神开展,无关局部适应性和职业实用性,是公民和负责任的个人生活的必要准备通识教育关注教育的整体目标和博雅教育目的等更基础性的问题,而不仅仅是专业知识 再次是“分类必修课理念”认为分类必修课应是通识教育的中心组成部分这种理念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中世纪课程里的“七艺”[1] 哈佛大学最早的一次通识教育改革是在19世纪末美国内战后,正值美国高等教育体系重大变革阶段时任哈佛大学校长的艾略特(CharlesEliot)取消所有必修课,建立“自由选修制度”(freeelectives)。
他对学生的尊重和对自由教育的倡导,为后来通识教育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之后的校长洛威尔(AbbottLawrenceLowell)提出“主修与分类必修制”(ConcentrationandDistribution),要求学生在四年16门课程中,至少主修6门本学科领域的必修课,再从文学、历史、自然科学和数学四个分类中各选1门,剩余6门课程自由选修 1945年,哈佛大学出版了《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俗称《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明确指出,通识教育应着重培养人“有效的思考、交流思想、作出恰当判断以及辨别价值”这四种能力,通识教育课程应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三大部分哈佛大学学生毕业前最少要修满16门科目,其中主修课程6门,通识教育课程6门,从自然、人文、社会三大领域中至少各选1门,自由选修课程1门 1978年,哈佛大学发布了《哈佛大学核心课程报告书》(HarvardReportontheCoreCurriculum),提出用新的核心课程体系取代原有的通识课程学生必须完成7门核心课程和3门公共必修课程的学习,并鼓励学生选修新生研讨课7门核心课程分别涉及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艺术、道德评判、科学、社会分析和定量推理,3门公共必修课程则分别涉及说明文写作、一年期外国语言学习和数理应用[2-5]。
2002年10月,哈佛大学全面启动本科生课程改革,通识教育改革是其中的核心内容和中心任务2007年5月,推出通识教育课程方案,并在2009级新生中试用新课程计划中加重了科学的比例,并且强调“国际化视野”和“合作意识”② 二、近五年来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改革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2013年哈佛大学新一轮的通识教育改革正式推行,重新划分了八大课程板块:审美与阐释性理解、文化与信仰、实证与数学推理、伦理分析、生命科学、物理科学、世界各社会、世界中的美国但在实施过程当中,由于面对更为复杂的社会局面和更为多样化的学生群体,出现了新的问题,在通识教育课程上也很快显现出来 首先,通识教育课程在身份识别和认同上出现偏差各个专业的学生在经过通识教育以后对自身的定位表现出困惑各类别学科互不相干,具体激励目标模糊不清,通识教育统领性原则和理念显得似是而非 其次,课程板块覆盖面窄,导致跨学科课程无处容身,无法适应时代需要,也发酵了对现行通识教育课程的不满情绪 再次,不同院系参与度差异很大,比如文、史、哲类申报课程数量就远远多于其他学科,导致学科结构不平衡,学生的选择面变小 此外还有一些具体的问题,比如优秀助教比较难找,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学质量;选课系统不完善,导致一些选课漏洞,增加了成本等。
2016年的《哈佛通识教育委员会最终报告》确定,通识教育的核心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各种公民参与的实质,认识到自己既是社会传统的产物同时也是传统的缔造者,能够知道自己言行的道德维度,在社会变革、科技进步和文化演进的过程中,能做出更具灵活性、批判性和建设性的回应教育的使命是传授在世界上智慧生活的艺术[6] 在此基础之上,通识教育委员会又计划了最新一轮的通识教育改革[7],在2018年秋季试运行,并在2019年秋季正式全面推行2018年秋季推出的通识教育新框架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先前通识教育的“8大板块”模式改为“4+3+1”的新课程模式,即4门必修通识课程(GeneralEducationCourses)、3门分布式课程(DistributionCourses)和1门定量能力课程(QuantitativeFacility) 哈佛大学本科生需要从“审美与文化”(Aesthetics&Culture)、“伦理与公民”(Ethics&Civics)、“历史、社会、个人”(Histories,Societies,Individuals)、“社会中的科学与技术”(Science&TechnologyinSociety)这四大板块中,分别选出1门通识必修课。
在“艺术与人文”(Arts&Humanities)、“科学与工程”(Science&Engineering)和“社会科学”(SocialScience)分布式课程中各修1门分布式课程而“实证与数学推理”(Empirical&MathematicalReasoning)作为一个课程类别被独立出来,以提升学生的定量思维能力,如图1③所示哈佛大学成立了专门委员会负责细化课程目标,评估并指导课程做出必要调整 新方案从2019年起,完全取代之前的通识教育计划2020年及之后入读哈佛大学的本科生将会按照新方案学习而在2018年秋季之前入读的本科生,依然按照之前的计划学习,但允许拥有一定程度的替代方案,让他们有一个类似缓冲的时段,如图2③所示哈佛大学还给学生提供了个人化的培养建议和选课咨询,以确保学生能够得到最适合自己的培养方案 此外,许多哈佛大学暑期学校课程(无论是校内课程还是海外课程)都可以计入学生的成绩2019年秋季前入学的哈佛大学学生也可适用新的学分计算方式,只要他们在“实证与数学推理”课程上拿到成绩,就可从必修的4门通识课中任选1门,用“及格/不及格”作为课程成绩,且结果不计入GPA 笔者注意到,除了对学生方面的要求,哈佛大学也对授课教师提出了一些总体的建议。
当然,为了不妨碍教师的自主性,哈佛大学也明确表示,这只是对教师有帮助的一个导向,而不是严格的标准哈佛大学建议,在课程描述上,应以概念为导向因面对的是非专业的学生,所以课程上不应该有太强烈的专业色彩,也不是要以说明特定学科的学术方法为中心他们倡导使用不同学科的方法,以阐明课程的概念在课程中,鼓励教师要明确建立课堂与世界之间、学生现在所学和将来所成之间的联系换句话说,哈佛大学这一次的通识教育改革,更加注重大学和社会之间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在多变多样的世界中的适应能力和领导能力 三、哈佛大学通识教育下的经典教育 (一)经典教育变迁与现状 在过去两千年的时间里,经典教育都和新的一代代人分享了伟大的思想经典教育在西方的时间已经长达几个世纪,早在中世纪,乌尔提亚努斯卡佩拉(MartianusCapella)就提出来经典教育的课程设置和讲授方式,最初是为了提供一个系统的、好记的人类知识框架,强调对古典的,尤其是古希腊和拉丁文作品的学习和讲授此后,文艺复兴时期的彼得勒斯雷姆斯(PetrusRam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