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煦院士个人简介.pdf
4页钱煦院士个人简介钱煦(Shu Chien)教授是著名的美籍华裔科学家祖籍浙江杭州,系唐五代吴越王钱镠后裔的 36 世孙钱煦 1931 年 6 月 23 日出生于北平,其童年和少年时代在上海度过钱煦在北平读育英中学 (现北京第二十五中学) 高中二年级, 跳班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预科, 在台湾大学医学院继续攻读、 获得医学学士,以优异成绩获得“李氏奖学金”于 1954 年赴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哥大)攻读生理学博士 1957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后, 留该校生理系任助教,讲师,助教授,副教授,在 1969 年提升为正教授,1974 年起任循环生理生物物理部门主任,在 1957 至 1987 年这 30 年期间,钱煦在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学科建设上做出了杰出的成就,受到了美国和世界各国学术界的公认1988 年美国加州大学(加大)圣地亚哥分校(圣校)美籍华裔冯元桢院士(著名的世界生物力学之父)引进钱煦教授为他的接班人,钱煦被聘为生物工程与医学教授,1991 年他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请到资金,建立群体研究与研究生及博士后训练计划. 1994 在该分校创建生物工程系并任首任系主任.1998 年从恵特克基金会及鲍威尔基全会获得 基金, 创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完美的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建造拥有 9000平方米的研究大楼) ,云集世界上该领域尖端的科学家, 成为世界该领域的科研教学基地, 钱煦任首任所长。
他在2002 年被加洲大学选聘为总校教授至今 (全州十校九千教授中仅有十三位总校教授) 2004 年起至今兼任加洲大学系统(十校联合)生物工程研究院院长; 2008 年至今兼任加大圣校医学工程研究所所长 钱煦教授的卓越领导已经把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生物工程学科推进为全美国以至全世界的前沿钱煦教授目前已在Nature、Science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五百余篇,并已主编完成十二部经典论著他获得的荣誉奖项包括 ALZA 奖、Daggs 奖、Galletti奖、Landis 奖、Poiseuille 奖牌、Melville 奖牌(两次) 、美国国家工程学院Founders 奖、美国国家科学奖等归纳钱院士已发表的论文,其在生理学及生物工程学的杰出创新研究上, 对生物医学科学有卓越永恒的贡献表现于如下三个方面:1、在生理学及微循环学方面: 在上个世纪 50、60 年代起,钱教授阐明交感神经、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在失血和休克时的代偿机理他用一系列的创新研究,阐明交感神经系统在失血时的代偿功能、把血流由腹腔器官及肢体部位转移心、脑部位以维持此两主要器官的基本功能, 但在交感神经系统长期使肝肾等器官血管收缩时, 过度的失血缺氧会引起严重的负面影响, 造成休克。
他用全身及局部循环的测定, 配合合理编码模拟, 得以了解循环系统在正常情况下及病理变化时的调控机理 他创设的一套新分析方法得以计算微循环血流分布定量, 并用实验及理论把大循环和微循环的功能对照衔接由于钱院士在生理学的杰出贡献,他得到美国生理学会的 Daggs 及 Cannon奖 在微循环学方面, 他获得两项最高奖誉:美国微循环学会 Landis 奖, 及国际微循环学会 Zweifach 奖2、在血液流变学方面,在上个世纪 70、80 年代,钱教授领先阐明血液粘度的四大决定因素:血浆粘度、血球浓度、血球变形性、及血球聚集性,由此奠定血液流变学的基础 他建立的红细胞变形性决定因素为细胞膜粘弹性、 细胞内粘度 (血红素之浓度及性能) 、和细胞形态 (面积与体积之关系)他然后阐明单个血球的粘弹性,血球变形的分子机理,及血球聚集的能量平衡他兼用宏观及微观流变学方法及理论模拟来测定红细胞膜的动态粘弹性 他也建立了血球聚集时大分子粘附、静电相斥、细胞膜张力、及外加剪应力等的能量平衡他把这些基础知识有效地用来了解镰状贫血、 疟疾、 血浆蛋白过多症、 肌肉失调症、 外伤、心肌梗塞、高血压等疾病,并改进其治疗方法,例如输血、血浆扩张等。
基于钱院士对正常及疾病血液流变学的杰出贡献, 以及指导临床医学治病救人的科学价值,他获得该领域最重要的奖誉: 包括欧洲临床血液流变学会第一届的Fahraeus 奖 及国际生物流变学会的 Poiseuille 金牌奖 3、 在生物工程学信息传导方面的研究 , 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与进入新世纪起,钱教授是研究动力 (剪应力及伸张力)导致信息转递及基因表达机制的先驱者他结合了工程、生物和医学, 作多层次的研究, 由基因和分子, 到细胞和组织,最后联到器管和系统他的整合性研究方式, 为生物医学工程开拓新境界 钱教授建立多项由剪应力引发的感受分子及传导途径, 及其所影响的基因表达和功能调控 最近他证实了微核糖核酸 (microRNA) 对内皮细胞应力信息调控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他用萤光共振能量转移方法追踪应力信息传递分子的时空动态他用一系列的创新实验方法及理论模拟来阐明细胞与基质交互作用、 细胞间交互作用、 细胞结构重组、 及外加应力等因素, 如何影响细胞流变性能, 以致调控细胞信息传递及结构变化、得以保持细胞功能的恒常他并证实剪应力及伸张力量的方向对内皮细胞在正常及疾病 (如动脉硬化)时功能调控的重要性。
由于他对生物工程学的卓越贡献, 钱院士得到美国医学生物工程学会 ALZA 奖, 美国力学工程师学会 Melville 奖章(此奖章系该会由过去两年内 25 项期刊中选出的最佳论文奖;钱院士是 Melville 奖章唯一的二度得主), 美国医学及生物工程学院Galletti 奖, 及美国工程学院创始者奖 (包含所有工程领域) 他并被选为2005年全美最佳亚裔工程师 (包含所有工程领域)钱院士是唯一被选为所有中美最高学术机构的院士: 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学院、及医学科学院、美国艺术及科学学院(以上集美国 4 院院士于一身者,全美仅仅 10 人,钱院士是 10 人中的一员); 2006 年 6 月 8 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上,钱煦教授当选为中科院外籍院士他也是台湾的中央研究院院士2011 年 9 月 27 日美国总统奥巴马,代表美国政府授予钱煦院士“美国科学奖章” ,这是美国对科学家最高的奖励和荣誉,是美国政府对钱煦院士为世界和人类作出贡献的最高表彰钱院士在他的学术领域, 不但有杰出研究成果, 而且在领导科学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方面也有卓越贡献. 他曾任美国及国际各有关学会的会长、主席、荣誉主席, 例如美国生理学会、微循环学会、国际生物流变学会、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国际力生物学学会等。
他是唯一被选为美国在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两个领域的整体联盟的主席:美国实验生物学会联盟(包含 22 个学会, 有十万会员) ;美国医学及生物工程学(包含 18 个学会, 有六万会员) 他曾主持多项国际会议, 例如首届世界生物力学大会 (1990) 、世界生理学大会 (2005) 、国际流变学大会 (2005)等自從 1995 年访问大陆以后,钱煦院士每年多次赴中国大陆,受聘担任多个省市的大学或研究所许多职务,如北京大学名誉教授、上海市生物物理学会名誉会员、重庆大学名誉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微循环研究所名誉教授、武汉大学名誉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名誉教授、郧阳医科大学名誉教授、浙江大学竺可桢杰出讲座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名誉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华中理工大学荣誉博士、清华大学名誉教授1995 年在上海举行的第 2届国际医学生物流变学学术会议(也即第9届国际生物流变学大会和第2 届国际临床血液流变学大会的卫星会议)上,根据国际著名科学家建议建立以钱煦和冯元桢两院士命名的“钱冯奖” ,专门奖励给为生物流变学领域中作出贡献的中国优秀的青年科技工作者经过国际生物流变学学会组织专家评定,曾经由 1995起发给三次, 这一事件大力地推动着生物流变学在中国的发展, 也让中国的青年科学家学习到“钱、冯”两院士的治学精神。
这些获奖者均已经成为中国当代的教授和教学研究单位的领导人在2003年, 钱院士被中国生理学会选为六十年来第一位荣誉会员,是现唯一健在的一位在钱院士长期的支持下,中国生理学会经过十余年的努力,2013年成功申办 2021 年 “世界生理学大会”在北京举办这将是在中国举行的国际生理学界最高水平的学术盛会,钱煦院士将担任大会名誉主席钱院士多年来与中国学者的合作,对于扩大中国生理学、血液流变学及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在国际上的影响,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钱院士不但潜心研究,对下一代年青学者的教育也作出了积极奉献他培育了三十多位博士生, 四十多位博士后研究员, 数千位本科生 很多在毕业后在著名学府担任教授、系主任或院长,或在工业界有杰出成就他在哥大、台大及加大圣校教过的医学生有几千位,此外尚有牙科、药科、护理、理疗、职疗等学科的学生, 他们对医药卫生有重要的贡献钱院士在哥大医学院生四次被医学生选为最佳教师,得牙医学生第一届最佳教授金牙奖他在加大圣校被工学院学生选获 Phi Beta Tau 最佳教授奖 2009 年华中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光子学中心选其最优秀本科学生成立 “钱煦班“,钱院士的为人处世, 研究治学的精神成为这个班的学习典范。
2014 年 1 月美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细胞分子生物工程组设立“钱煦奖“2014 年 10 月北京笫 25 中学也將成立 “钱煦班“钱院士经常应邀赴华人在美学术团体会议演讲, 并且每年多次返中国大陆及台湾, 参加多种学术研讨会他和与会青年学者及学生分享研究致学的方法、态度和精神, 共同探讨如何发挥个人才智潜力, 与他人推诚合作, 鼓励他们今后在事业上做出最佳成绩, 在科学团队里如何积极作贡献 钱煦院士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为了中国科技的发展、为了培训中国的科技接班人,竭尽心力、成果丰硕钱院士的行为奉献、给中国年青学者及学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远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