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迁安市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
8页迁安市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无答案)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抽样评估 七年级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1. 本试卷共6页,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3. 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 一 部 分 (1~4题 17分) 崭新的初中生活已经开始了,相信同学们在这两个多月的学习生活中,一定有许多收获,也许有些困惑下面为大家准备了语文学习锦囊,一起来看看吧! 1.【课文学习锦囊】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9分) 亲爱的同学们,祝贺你们开启七年级的语文阅读之旅——在朱自清的《春》里,“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 (liáo liàng)地响”,我们需要按照正确的方法朗读课文,品味其中优美的语句; 笔下城内狭窄、城外宽敞的济南,“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 (nuǎn huo)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我们需要体会其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刘湛秋对雨的四季的描写,我们需要自主阅读,去体会春雨的清新、甜美,夏雨的热烈、粗犷……在语文学习之旅中,同学们当循序渐进,勤于思考,提高能力。
(1) 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2分) ① (liáo liàng) ② (nuǎn huo) (2)文段中加点词语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济南 (jǐ nán) 粗犷 (cū guǎng) B.济南(jì nán) 粗犷 (cū guǎng) C.济南(jǐ nán) 粗犷 (cū kuàng) D.济南 (jì nán ) 粗犷 (cū kuàng) (3) 请在文段横线处填入相应的作者的名字2分) (4) 文段中加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分) 答: 2.【写作学习锦囊】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在实际生活里养成精密观察跟认识的习惯,是一种准备工夫不为写文章,这样的习惯本来也得养成如果养成了,对于写文章太有用处了你想,咱们常常写些记叙文章,讲到某些东西,叙述某些事情,不是全都依靠观察跟认识吗 人家说咱们的记叙文章写得好,又正确又周到推究到根柢,不是因为观察跟认识好才写得好吗 (选自《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2015年版,第332页,有改动) (1) 上面语段画横线的句子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请改正。
2分) “ "应改为“ ” (2) 叶圣陶写这段文字的主要用意是什么 (2分) 答: 3.【文学常识学习锦囊】学习语文,要了解文学文化常识,扩大自己的文学视野请选出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2分)………………………………………………【 】 A.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B.鲁迅,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C.于漪《往事依依》是回忆自己读书生活的散文,语言优美,饱含深情 D.古人称谓有尊称和谦称令郎"贤弟”“愚兄"都是对对方的尊称 4.【词语学习锦囊】养成积累词语的好习惯,以便在适当的情境中运用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 B.突然找到了丢失已久的钢笔,我喜出望外 C.夜色如澜,璀璨的光环境与建筑整体完美融合,花枝招展 D.明天就要比赛,她在床上翻来覆去,久不能眠。
第 二 部 分 (5~16题 43分) 一、诗文默写共7分) 5.背诵诗文,小安同学采用了归类记忆法请帮他补充完整语句7分) 游子思乡,是文学永恒的主题王湾《次北固山下》用“乡书何处达, ① ”来表达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用“ ② , 断肠人在天涯"点明了主旨,抒发了游子漂泊无依、孤寂愁苦之情 同是抒发远大志向,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归来,登临碣石山,极目远眺,不禁吟诵“ ③ , 若出其中, ④ ,若出其里”,运用想象,展现了曹操的豪情壮志和宽广胸怀;《论语·子罕》中,用“三军可夺帅也, ` ⑤ "来告诉我们,一个人保持自己志向的重要性 同是对自然景物描写,鲁迅先生从听觉角度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描写百草园里的景物“ ⑥_____________,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朱自清先生的《春》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景物:“ ⑦ _____________,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6分) 学习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峨眉山月歌》时,小安自然联想到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并与之对比阅读。
请阅读下列文字,回答6~7题6分) 【材料一】 课外古诗词诵读 这首诗写于计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之时峨眉山头高悬的那丰轮秋月,映在江中,仿佛和水一起流动,陪休着诗人达行夜用乘船从清溪出发,经渝州向三峡进发,离友人愈远,就愈加想念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 而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材料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6.《峨眉山月歌》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分) 答: 7.《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首句,除了点明时令外,还有什么作用 (2分) 答: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8-10题12分) 【甲】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学而》)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选自 (《十二章》) 【乙】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 (刘义庆《世说新语》) 【丙】 范式,字巨卿,少游学于太学①,与汝南②张劭 (shào) 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③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尊亲"乃共克④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⑤以白⑥母,请设馔⑦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诚也 ”对曰:“巨卿信士,必不违约"母曰:“若然,当为尔酿酒至其日,巨卿果至,升堂 拜饮,尽欢而别 ——选自 (《后汉书·独行列传》,有改动) 【注】①太学:我国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②汝南:在今河南境内③告:告假④克: 约定⑤具: 都⑥白: 告诉⑦馔: 饮食, 吃喝⑧升堂: 登上大厅 8.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 博学而笃志 笃:___(2) 太丘舍去 去: (3) 元方入门不顾 顾:___(4) 乃共克期日 乃: 9.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①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翻译: ②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翻译: ③巨卿信士,必不违约 翻译: 10.这三则材料共同谈到交友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2分) 答: 四、现代文阅读 (一) 阅读下面文字, 回答11~13 题6分) 散步 莫怀戚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去世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 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 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 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 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 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 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 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⑧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 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写的事件2分) 答: 12.简要分析第④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2分) 答: 13.阅读第⑥段,请分析:当发生分歧时,为什么“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2分) 答: (二) 阅读下面文字, 回答14~15题7分) 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国文教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 模糊的村庄迎在面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