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广东概况之历史简述.pdf

13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51499079
  • 上传时间:2018-08-14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27.83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广东概况之历史简述唐代以前一、唐以前历朝对岭南的统治据考古发现,距今13 万年前,就有早期古人“马坝人”生活在岭南地区古时岭南的居民,主要是百越族中的南越、骆越、西瓯等族群及其先民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 ,秦始皇派任嚣、赵佗统兵平定岭南,在岭南设置郡县从此,岭南开始直接纳入中央王朝的版图秦朝末年,中原爆发农民起义,群起反秦赵佗趁机于汉高祖三年(前204)在番禺建立南越国,称南越武王至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被平定,南越国历经五世,存在93年秦统一岭南后,中原人民大规模南迁,与岭南土著民族杂居,共同开发岭南;南越国期间,又采取“和辑越人”政策,开始了民族融合的过程三国期间,岭南为东吴孙权所管治,战事较少,社会相对安定吴黄武五年(226) ,孙权将交州一分为二,东部称广州,广州自此得名两晋期间,岭南地区的政局基本稳定南北朝期间,我国南方先后出现宋、齐、梁、陈4 个汉族封建王朝其中陈朝皇帝陈霸先是崛起于岭南的封建皇帝东汉末年和两晋期间,又有大批中原人民避乱南迁,更促使岭南的经济社会生活和民族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南朝之后,“越” 、 “蛮” 、 “俚”、 “僚”等古代岭南少数民族的泛称陆续从史籍中消失,到唐宋时基本上同化于汉族。

      隋朝建立后,在粤西俚人女首领冼夫人的支持配合下,于开皇九年( 589)统一了岭南隋平岭南后,在岭南合并州县,取消郡一级建制,推行州县二级制,改变了南北朝时期建置混乱的情况,提高了行政效率,减轻了人民负担从南朝到隋朝,冼夫人在团结各族人民、促进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二、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发展状况春秋战国前的岭南,地广人稀,居民主要从事农业和渔猎、采集经济发展缓慢,被视为“蛮荒之地” 春秋战国时期,岭南的青铜铸造业有比较明显的发展和进步秦统一岭南后,留戍军队,大批中原居民南迁,带来铁制农具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加速了岭南的开发岭南地区社会较为稳定,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汉代,岭南地区的耕作技术,已达到当时的先进水平随着农业、手工业、造船业、商业及海陆交通的发展,对外贸易有了新的进展徐闻、 合浦(今属广西) 成为对外贸易港口汉武帝派遣的中国船队,从徐闻出发,航行南海诸国,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番禺(今广州)成为对外贸易集散地和岭南的一大都会东吴至南朝, 中国对外贸易的重心逐渐移到广州, 广州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和南海交通枢纽唐代以前,岭南的文化教育远远落后于中原地区即使是秦平岭南后,在较长时间内,广东地区仍处于一种蒙昧的状态。

      汉平南越后, 朝廷在南海诸郡推行汉制,创设学校 此后,随着北方士人的大量入粤以及一些官员的倡导,岭南各州县的文化教育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与中原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与文化教育相对落后形成对比的是:两晋及六朝时期,道教在岭南有了很大的发展;交广地区更成为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六朝时期,广州成为岭南以至整个南朝的佛教重地唐代一、唐代对岭南的统治唐代在地方行政上仍实行州县二级制将全国划为十个道,岭南道是其中之一唐初道为监察机构,后逐渐成为州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设节度使唐懿宗咸通三年(862) ,岭南道被划分为岭南东道与岭南西道,岭南东道治广州,辖今广东大部唐代在岭南实行一系列有别于中原地区的措施,如不实行均田制, 而按户税米; 明令禁止掠夺和贩卖 “生口” 等唐王朝在岭南最重要的治理措施之一,就是削弱岭南的豪族势力,改变了岭南地区的社会结构,强化中央王朝的统治唐僖宗乾符六年(879) ,黄巢起义军占广州,削弱了唐朝政府在岭南的统治势力唐朝灭亡后,出现了五代十国的更替后梁末帝贞明三年(917) ,刘?在广州称帝,建元乾亨,国号大越次年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国宋太祖开宝四年(971) ,南汉后主刘鋹降宋。

      南汉国存在54 年,在“十国”中仅次于吴越二、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隋唐之交和安史之乱期间,中原地区人民纷纷南迁,形成了两晋以后又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潮,使得岭南人口大幅增长唐代随着人口增长,出现较大规模的耕地开发,同时农耕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铁农具和牛耕已普遍使用岭南部分地区粮食产量已接近江淮地区,亦即接近全国粮食产量先进水平经济作物有较大发展唐代,岭南的手工业门类有了很大的发展冶铁业有了很大进步,技术处国内领先水平;陶瓷制作技术有明显进步,陶瓷制品质量有了很大提高;纺织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岭南的丝织品在海内外很有市场,销路甚广;造船业已经具有很高水平,规模也较前代为大,很受各国商人欢迎唐代,岭南地区的交通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特别是玄宗朝宰相张九龄主持重修大庾岭道后,五岭南北之交通得以畅通使岭南的商业日趋繁荣,对外贸易也十分兴盛广州成为世界著名的东方大港,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中外货物的集散地,品种多,交易量大有许多外国商人到广州进行贸易活动三、文化教育状况的改观和宗教的兴盛唐以前,岭南文化仍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唐代岭南文化大为改观各州县均设学校,招收生徒,授以文学、律法、算术、医学等知识朝廷派往岭南任职的官员,多是注重地方教育建设的,对岭南的教育多有建树。

      私学这一时期也得到发展,被贬降来岭南之官吏,对提高岭南的文化水平起到积极作用文化教育的发展,培养出不少优秀人材,一些人如 张九龄、刘轲、邵谒、韦昌明等,在文学、史学等领域取得斐然成就唐代,岭南最为盛行的宗教是佛教整个唐代的大多数时候,当朝统治者都扶植佛教,因而,岭南佛教在唐代进入了一个兴盛时期广州更是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的中心唐代岭南佛教最大的事件是惠能创立南派禅宗南派禅宗的创立, 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对佛教的广泛传播起到非常巨大的作用伊斯兰教是于唐初传入中国的,而在中国的首传地是广州宋、元时期一、宋、元在岭南的统治宋平南汉之初, 暂把岭南作为一个行政区域,统称为广南或广南道 太宗至道三年 (997) ,将岭南分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广东得名和广东、广西之分自此始南宋临安政权灭亡后,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拥赵昰建立行朝,继续抗元赵昰病死后,又拥立赵昺为帝,在广东新会建立崖山行朝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 ,元军攻克崖山,南宋政权最后结束与此同时,广南各州府军民开展长达3 年的抗元战争,均先后失败元朝平定广南后,将今广东境分为广东道和海北海南道广东道领15 路(州), 36 县,隶江西行省;海北海南道属今广东者有7 个路(司、军) , 22 县,隶湖广行省。

      二、方言的初步形成及经济的发展历代岭北南迁居民,带来了中原地区的语言,这些语言同原居民越族人的语言长期接触和融合,形成颇为独特的方言,主要有粤语方言、客家方言和潮州方言这三大体系于宋代初步形成由于中原和江淮地区人口的大量迁入,宋代广东的耕地得到进一步开发珠江三角洲的荒丘、 沙坦这一时期得到较大规模的垦耕,珠江、韩江兴筑了不少防洪堤围各地都建有颇有效益的水利工程耕地面积的扩大和水利的兴修,加上生产技术的改进,使粮食总产有了很大提高, 宋代广南粮食自给有余,并有粮食储备,稻米还有输出闽浙甚至远销占城其他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特别是水果、花卉、蚕桑等都较前代有所发展这一时期, 手工业也有了很大的进步陶瓷业规模远远超过了前朝,并吸收了北方制瓷的一些工艺 铸钱业在北宋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在广东设立了永通和阜民两处钱监广东的这两个钱监的铸钱量分别居全国13 个钱监的第一和第二位,两监的总产占全国总产近三成宋代, 广南东路的盐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成为社会生产的重要部门州县治所的修筑和扩建在宋代也有较大发展,广州城的面积是唐代的4 倍水陆交通的整治和沿海航线的扩展,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宋代, 广州仍保持着商业大都会的地位,是各地商品的最大集散地,且于城内已形成专门商业街如米市街等。

      与此同时,潮州、英州、连州、琼州等地的商业也日益发达商业活动甚至还扩展到远离城镇的乡村宋代朝廷对外贸采取鼓励的政策,对来广州贸易的商船采取许多保护的措施,对外国商人也比较友好和优待为了管理各地的对外贸易,朝廷于广州设市舶司当时与广州通航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较唐代大有增加,见于记载者达数十处三、文化教育的发展宋代,广东的文化事业进步加快最为突出的是,开始建立州学和部分县学宋初,广东只有少数的州如潮州、连州等有正规官学,后又建立有高州、新州、封州等几所州学和海丰县县学县学的建立稍迟,且较少至南宋时,所有州都建立州学,过半县创建县学至南宋,广东共办有书院33 所,主要集中在广、惠、循诸州元初,广东的学校教育受到战争破坏,但不久就得到恢复,并继续有县学、书院和乡校的创设南雄、广州、琼山、曲江等州县还设立了蒙古学,教蒙古人、色目人识汉字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优秀人物不断涌现宋元时期,广东共有进士610 人宋代,广东已出现了一些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人物,较突出的有曲江人余靖 、增城人 崔与之 、番禺人李昴英 等明代和清代前期一、 明、清两朝的更替明洪武元年( 1368)正月,朱元璋建立明王朝,二月,明军进取广东。

      次年,明朝廷改广东道为广东行中书省,并将海北海南道改隶广东广东遂成为明朝的十三行省之一终明之世, 广东的辖境都没有变动明朝在广东的 统治之重要措施之一,是设立卫所卫所的设立,大大加强了广东的海防明王朝灭亡后, 朱明宗室桂王朱由榔在肇庆建立南明永历政权,后退迁广西梧州粤中义军抗清斗争,所在皆有,但均告失败顺治九年正月,清军攻下琼州府,广东全境遂为清廷所统治二、明代的海禁与清代的迁界明初,朝廷实行海禁, 禁止民间出海贸易,只允许朝贡贸易,由官府统管 至嘉靖年间,海禁始开,广州的民间对外贸易始有所恢复并渐趋兴旺顺治十三年再次下令禁海,严禁浙江、 福建、广东、 山东、天津等地商民船只出海贸易,禁止外国商船来华贸易但海禁令并未能收到如期效果顺治十八年, 朝廷发布迁界令,令山东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 50 里此后,广东于康熙年间先后两次迁界康熙八年一月,清廷允许康熙三年第二次迁界的地区复界但第一次迁界的地区直至康熙二十三年一月才得以复界,历时23 年的迁界暴政至此才告结束但仍实行海禁海禁与迁界,使广东蒙受巨大损失三、经济的发展明代,广东开展了农田水利的大规模兴建整个明代全省兴建农田水利工程1166 宗。

      其中筑堤围850 条在大量兴修水利的同时,还进行沙坦围垦、荒地开垦和开发丘陵地带从洪武二十年至万历二十八年(1387~1600)210 余年间,广东的耕地面积由2373.4 万亩增加至 3341.7 万亩,增加41%强清代继续大量兴修水利,并实行奖励耕垦政策这一时期,农业的耕作技术也得到了较大的改进,已经从粗放型的耕作改变为重视选种、施肥、 灌溉和季节性的精耕细作,同时发展双季稻连作制和间作制,一些地区如琼州的水稻种植还一年三熟粮食总产和单产都有大幅提高,经济作物得到较大的发展,“桑基鱼塘”耕作制度在一些地区迅速发展,到乾隆朝进入一个全盛时期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为农业的商品性生产提供了条件明代中叶以后, 农副业产品不但种类和数量多,而且逐渐形成大小不等的商品生产专业区域和专业户农业的商品性发展,带动了手工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广东的手工业有了飞跃性的发展冶铁业的分工已十分细密,不少作坊并颇具规模,生产各种各样的铁器佛山成为当时全国的冶铁名镇广东陶瓷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其规模、品种、 产量和质量都较前代有了很大提高, 其中石湾陶瓷最为著名丝织业此时由于养蚕业的进步而得到发展丝织按种类分为 18 个丝行,其专业化已达很高的水平,并具有相当的规模。

      广州在全盛期有职工三四万人, 道光年间, 佛山有棉织工人5 万人, 当时的老板和工人已成立有代表各自利益的行会——东家行和西家行榨糖、制葵、织席、制盐、采珠、造船等业这一时期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至清代, 广东的各类手工业的规模均较前代有较大的发展,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雇用工人进行生产,可以说是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由于清政府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