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word论文】中国古文字中的:视角、概念、逻辑和时态【1】【中国哲学专业论文】.doc
17页1中国古文字中的:视角、概念、逻辑和时态【1】——以“事”的文字结构解析为例的古希腊哲学相关比较内容提要:认识世界的视角是方法论的基本问题,也是方法论逻辑演绎展开的起点和基础同时,在人类认知世界的过程中,考察对象的界定、逻辑关系演绎及时间序列处理等问题,又是方法论体系必须阐明和表述的核心问题从方法论和逻辑原点上考察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观察和分析现实世界及历史世界演化中的内在机制,厘清现实世界和历史世界中的许多真相在文明史的演化中,不同文明在处理方法论问题及进行相应的逻辑关系演绎时,探索总结出了不同的方式方法,并将其构造在具有文明特征的社会关系框架中,从而形成了现实世界和历史世界中丰富多彩的社会现象和局面因此,对现实世界和历史世界进行全球视角的考察时,考察不同文明认知世界的视角和方法论原点,不仅是研究和分析世界文明史和现实世界(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较好视角和方法,而且是探求其文明内在构造机制和文明运行机制评价的恰当角度在本文中,探索了华夏文明的方法论体系和古希腊哲学范畴的方法论体系【2】的原点,以及各自认知世界原点选择的视角、考察对象的界定、逻辑关系的演绎和时间序列的处理等问题,同时又阐述了两个方法论体系间存在差异的原因,以及对各自文明构造和文明运行机制形成的影响。
在文明史的演化中,犹太-基督教文明在文明构造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所以本文在阐述古希腊哲学范畴的方法论和华夏文明的方法论问题时,附带说明了犹太-基督教文明的相关方法论和逻辑关系处理问题关键词:视角方法论概念逻辑时态一、楔子在人类文明史的演化中,所有存在重大差异的文明之间,其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世界观设定及取向和方法论演绎上存在的差别【3】 ,如本文中涉及的具有古希腊文明特征的西方文明,具有华夏文明特征的华夏文明圈,具有犹太-基督教文明特征的宗教文明等等在文明史的演化中,不同文明的世界观设定及取向和方法论演绎的差别,作用于各自文明的构造机制,形成了不同文明构造范式的差别在文明史的演化进程中,这一差别被进一步融入到各自文明发展运行的内在机制中,形成对应的独具特点的社会现象特征和社会运行机制在文明史的演化中,这些现象特征和社会运行机制,与文明构造的世界观设定及取向和方法论演绎体系密切相关,所以在涉及不同文明间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运行机制评价时,就出现了评价机制和评价标准的差异在文明史的演化中,这一差异的存在成为了不同文明间冲突的根源,并且自这一差异产生时开始,文明间的冲突就已产生,并伴随了文明史演化的始终。
近现代广泛引起关注的文明间冲突和文化冲突问题就源于这一差异西学东渐以来,中国和西方世界的冲突也是同一类型的问题2因此,回顾历史,方法论范畴衍生的问题,是一个伴随了文明史演化进程的问题自人类文明产生以来,方法论构建和应用问题伴随了人类文明演化发展的始终今天,我们面对世界文明交融、不同文明间方法论体系相互渗透的时代背景,进行相应的方法论比较和诠释,厘清其方法论本源问题的认识,澄清其沿革路径上的种种误区,有利于对许多本质问题的认识和评价以诚实务实的态度考察分析,要做好这一工作,逻辑的起点仍需要回归到文明起源,从文明起源的基本问题上入手介入相关问题的分析只有这样,拨开历史掩盖的真相和学术探索的歧义,还原相关问题的本来面目,中国文明的方法论和中西文明的比较等历史性质的问题及困惑,才有可能逐渐清晰起来二、人类面临的基本问题和考察问题的视角在文明史的演化中,人类必须面对和处理两大基本问题其一,人类必须处理和自然环境间的关系问题(人类个体生存的特定地理空间内自然环境和人类的关系问题) 其二,人类必须面对和处理特定社群内的人与人关系问题这两大问题是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种群生存和延续的条件在人类处理和自然环境之间关系时,人们需要观察、演绎、诠释这一特定地理空间内的自然现象和物像,探索和自然环境间相互适应与协调的方式方法。
如怎样认知特定地理空间季节变化(春夏秋冬四时节令)及其气象变化(天气的阴、晴、雨、风以及干燥和潮湿) ,怎样从所处的特定地理空间环境中取得必须的物质生活资料,如何适应气候物候的变化,保持身体的健康等等在人类处理社群间人与人关系时,人们需要探索如何同社群中的其他个体处理关系如血缘的和非血缘的关系、经济利益的关系等等在文明进化到国家层面时,人类还要处理社会个体和国家与民族的关系在人类的演化史中,这两大问题是人类探索与生存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基本前提,也是人类文明演化的一前提如何考察和认识、演绎和诠释特定地理空间内自然现象和物像及其相互关系,以及任何考察和认识、演绎和诠释特定社群间人与人之间关系,是人类与自然界协调相处以及社会关系协调的基础在文明史的演化中,这一协调的基础对应了人类文明的起点在文明史的沿革中,现实的问题是如何选择考察的视角?在具体问题的处理中,因为不同的视角选择会产生不同的问题界定以及不同的逻辑演绎方式方法,会得出不同的认知结论更有意义的是这些结论和结果延伸到对自然界各种物像和现象关系的解释,会作用和影响人类对于自身和自然环境间相互关系的处理,并影响人类社会个体间相互关系的评价和处理方式。
从现实可考的人类文明史演化轨迹出发,本文选择对现实世界具有重大影响3的古希腊文明、华夏文明和犹太-基督教文明作为分析和考察样本,考察其世界观设定及取向和方法论演绎的差别从文明演化的路径这一角度,考察不同文明在构造机制上蕴含的文明构造范式的差异 【4】就古希腊文明的发展演化过程而言,古希腊哲学在发展之初,古希腊先哲做了一个自然界构成的假定,即假定自然界是由微观结构——元素和原子构成的古希腊哲学家这一自然界微观构成的假定,及其探索自然世界的目的——自然界构成的本源和原理,确立了古希腊文明考察自然界的视角在阿娜克萨戈拉和柏拉图将这一探索自然界的视角,引入社会问题探索后,成为古希腊文明考察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视角 【5】和古希腊文明确立的考察世界的微观视角不同,华夏文明先哲确立了“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的考察世界的视角华夏文明确立的这一视角和古希腊哲学确立的微观视角的差异在于,华夏文明“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的视角在考察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问题时,突破了古希腊哲学范畴的考察视角过分注重考察对象的微观层面,即从微观层面界定考察对象——样本,从考察对象演化轨迹中确定样本选择和选择样本时间序列的方法。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将影响考察对象演化发展的现实环境因素纳入考察的范围内,注重相关因素对于考察对象现实状态的影响(进一步的分析见下文) 因此,华夏文明“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的考察视角确立了其考察方法的整体性和现实性二者相比较,华夏文明的方法论视角选择,恰好克服了方法论演绎中的现实条件性的桎梏,这是注重在历史轨迹中选择样本和时间序列的古希腊哲学范畴的方法论难以逾越的和古希腊哲学的考察视角与华夏文明的考察视角都不同,犹太-基督教考察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视角是界定在宗教(神性)上的犹太民族的先祖在其文明演化之初,在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及其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处理上,将考察和设定职能赋予了上帝,并归结在上帝的创始设定中在《圣经旧约》的开篇,上帝创造天地万物,设定了自然界万物间的关系及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在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乐园后的诸约中,上帝又设定了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犹太-基督教文明的这一视角,在人类与自然界关系和人类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处理上,省去了需要考察者弹精竭虑探索思考的过程在具体的人类与自然界关系和人类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处理上,犹太-基督教文明设立了神职人员来协调这一关系。
【6】三、中国古文字中的视角、概念、逻辑和时态——以“事”的文字解析为例的古希腊哲学相关比较在人类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认知的演化过程中,人类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问题的知识是从具象到抽象渐次进行并取得的,并且这种认知的取得基本上依照考察对象的确定、考察对象的研究分析、考察对象的认知形成和考察对象的认知检验等环节在具体的考察工作中,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要确定一个具象的考察对象,首要的工作就是对考察对象进行界定和描述在文明史的演化中,考察对象的界定和描述需要相应的语言或文字工具来展开在人类文明的演化进程中,语言或文字的构造及其应用规则,也被打上了世4界观设定及取向和方法论演绎的烙印,蕴藏着许多内在的机巧这是因为,其一语言或文字的结构构造和应用规则,受世界观设定及取向和方法论演绎选择的影响与制约;其二,语言或文字是世界观设定及取向和方法论演绎的载体因此,在世界观设定及取向和方法论演绎展开和语言或文字的运用中,二者构成了一个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共生关系因此,在具体的考察对象界定和描述中,考察对象的界定过程和结果要受两个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其一是考察对象的视角,其二是考察对象界定和描述时所应用的语言或文字选择和构造。
考察对象的视角影响考察对象的界定和描述的原因在于,考察对象的视角存在差异时,对于被考察的问题而言,其被感知的层面和状态就会存在差异如观赏山水时,远近高低不同的角度观景,会看到不同的景色,既所谓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在现实问题的考察中,这一现象也广泛存在在对具体对象进行考察时,除考察视角之外还会涉及到考察对象的具象和抽象、涉及到考察对象的界定、涉及到考察对象的运行过程(样本选择和时间序列),及其考察对象的描述在进行具体对象的考察中,相关问题的阐释比较抽象和复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下文的展开中,尝试以古文字“事”的文字结构解析为例,辅助解析这一问题1、 “事”文字结构及其解析“事”在华夏文明的文字结构体系中, “事”是一个复杂的文字结构,其文字结构中包含了数个相关的文字结构和概念关系及相应的时间序列问题同时,“事”的文字结构表述概念内涵的实指和虚指,涉及到了前文表述的考察对象的具象和抽象、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表述及其相应的方法论范式问题 【7】“事” , 《说文解字》中说:“事,职也从史,之省声 ”许慎的这一交代表明, “事”的文字结构和“史” 、 “之”相关 “史” , 《说文解字》中说:“史,记事者也。
从又持中;中,正也 ”许慎的这一交代表明“史”的文字结构和“又”与“中”相关 “又” , 《说文解字》中说:“又,手也,象形 ”“中” ,《说文解字》中说:“中,内也从口、丨,上下通也 ”“口” , 《说文解字》中说:“口,回也象回币之形 ”“丨” , 《说文解字》中说:“丨,上下通也引而上行,读若毛卤;引而下行,读若退 ”这里顺着许慎的《说文解字》梳理了“事”的文字结构其实在“事”的文字结构中还有一个字和其密切相关——“吏” 在“事”的文字结构演化中, “吏”和“事” 【8】的文字结构和概念语义具有承起关系 “吏” , 《说文解字》中说:“吏,治人者也从一,从史,史亦声 ”如此梳理下来,可以发现,在“事”的文字结构中,蕴含有以下具有完整意义的文字结构:(1)口;(2)丨;(3)中;(4)史;(5)又;(6)吏;5(7)一;(8)事在“事”的这些相关文字结构及其概念内涵的逻辑演绎中,每一个文字的结构都有其完整的概念内涵, “事”的文字结构和概念内涵由这些相关的文字结构和概念演绎导出口”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作“回也,象回币之形 ”许慎以回币之形释“口” ,许是借鉴古钱币外圆内方之型。
外圆内方是华夏文明方法论范畴的一个重要概念 “圆”的寓意是天, “方”的寓意是地作为“地”的“方” ,有四方的语义,是一个空间概念具有空间概念的“口”和表上下的“丨”构字,形成了“中”字的文字结构许慎释作“中,内也从口、丨,丨上下通也” 从文字结构的具象和抽象考察,表四方的“口”和表上下的“丨”结合构字,其语义怎么会衍生出许慎给出的“内也”呢,其“内也”的确切含意又是什么呢?“口”表示的四方之型,如果将其边界缩小,小到可以将其划在一个器物上,那么“口”表示的就是一个平面在一个平面中有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