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亥革命人物相册一.ppt
28页辛亥革命人物相册(一)孙中山 黄兴 宋教仁 秋瑾林觉民邹容返回 孙中山(1866—1925) ,名文,改号逸仙1897年在日本化名中山樵,后遂以中山名世广东香山广东香山(今中山) 人早年行医1894年曾上书李鸿章,提出革新主张被拒,遂赴檀香山组织兴中会1895年在香港设机关,准备广州起义未成1905年在日本组建中国同盟会同盟会,被推为总理,提出“三民主义”学说武昌起义后,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任临时大总统临时大总统后因与袁世凯妥协,被迫辞职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任理事长1913年起兵讨袁失败,次年在日本建立中华革命党1921年就任非常大总统,次年陈炯明叛变退职在中国共产党和苏俄帮助下决心改组国民党1924年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通过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1925年3月12日病逝于北京遗著编为《中山全书》或《总理全集》多种返回 返回返回返回 邹容(1885——1905),原名绍陶四川巴县人1902年留学日本次年回国,参加爱国学社,拟创立中国学生同盟会,并撰成《《革命军革命军》》,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影响甚大。
苏报案发后,被判徒刑二年,1905年死于狱中1912年2月被南京临时政府追赠为“大将军”返回邹容著《革命军》绪论返回 林觉民(1887—1911),福建闽侯人自福建高等学堂毕业后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与革命党人林之及族弟林尹民号称“三林”1911年回国约福建同志参加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起义前夕,写《《绝笔书绝笔书》》,感情 深挚,痛言为国牺牲“百死不辞”4月27日起义发动,与方声洞等领先袭击总督衙门,受伤被捕,从容就义返回 林觉民参加黄花岗起义前夕写给妻子陈意映的绝笔书返回 黄兴(1874—1916),原名轸,湖南善化(今长沙)人1902年留学日本,创办《游学译编》杂志次年参加拒俄运动及军国民教育会1904年回国与陈天华、宋教仁等组织华兴会,策划长沙起义,事泄逃亡日本1905年助孙中山创中国同盟会后多次参与指挥武装起义1911年领导广州起义武昌起义后,被推为革命军总司令革命军总司令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陆军总长次年任讨袁军总司令讨袁军总司令,失败后逃亡日本袁世凯死后,回到上海1916年10月病逝有《黄兴集》返回革命军总司令黄兴返回黄兴在讨袁期间颁发的委任状返回 宋教仁(1882—1913),湖南桃源人。
1904年参与创立华兴会和科学补习所,策划长沙起义,后逃亡日本1905年参加同盟会,并任《民报》撰述1911年回上海任《民立报》主笔,4月赴香港筹备广州起义,并组建同盟会中部总会武昌起义后筹建临时政府1912年任临时政府法制院院长8月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任代理理事长1913年初在长沙、武汉等地发表竞选演讲,主张制定民主宪法、反对袁世凯专权3月20日晚被袁世凯刺伤刺伤于上海车站于上海车站22日身亡有《宋教仁集》返回遇刺后的宋教仁返回 秋瑾(1875—1907),称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今绍兴)人1904年留学日本次年由光复会员加入同盟会1906年回国在上海创刊《中国女号》,提倡女权,宣传革命1907年,回绍兴主持大通学堂,组织光复军,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7月徐起义失败,为清政府发现皖浙两省联系,被捕她坚贞不屈,反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七字以对,15日就义于绍兴轩亭口绍兴轩亭口工诗词,有《《秋瑾集秋瑾集》》返回轩亭口秋瑾广场返回秋瑾遗诗手稿返回辛亥革命人物相册(二)熊秉坤孙 武蒋翊武彭楚藩黎元洪章炳麟 熊秉坤(1885——1969),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者。
湖北江夏(今武汉)人早年立志武装推翻清朝,入湖北新军第八镇工程营为士兵,在军内开展革命活动1906年参加日知会,后入共进会,任第八镇工程营总代表,积极从事革命运动1911年10月9日,设在汉口的革命机关遭破坏,名册被搜,清政府正按册搜捕革命党人,鉴于形势危机,乃于下一页熊 秉 坤10日夜7时首先发难,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迅即占领楚望台军械局,攻克督署起义后任第五旅旅长1913年在南京参加“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护法运动期间任广州大元帅府参军,1927年参加北伐,后长期任国民政府参军,直至1946年退役解放后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政协常委等职熊秉坤记述工程营发难经过的手稿返 回 彭楚藩(1884——1911),原名家栋,湖北武昌人初投身新军,结识刘静庵1905年加入日知会,任评议日知会被破坏,易名楚藩1910年考入宪兵营,先后加入共进会和文学社次年共进会、文学社联合成立湖北革命军总指挥部,被推为军事筹备员之一,准备武装起义10月9日因汉口机关遭破坏而暴露被捕10日晨就义为武昌起义三烈士之一返回彭 楚 藩 孙武(?——1940),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者,共进会领袖。
湖北夏口人,早年入湖北武备学堂,后任湖南新军教练官、威武营管带1900年,参加唐才常自立军起义1904年加入湖北科学补习所,策划武装起义,未成,流亡日本,后归国1908年复往日本,与焦达峰等共组共进会,被推为军下一页孙 武务部长同年返武汉设立机关部进行革命工作1909年逃往香港,入同盟会后返湖北响应广州起义,未成,即与文学社联合,决定在武汉发动起义,被推为参谋长在起义前夕试制炸弹,因失慎爆炸,身负重伤伤愈后,任湖北军政府军务部长,抵抗清军1912年因组织民社,遭革命党人反对,自此消沉,不问政事 孙武记述湖北革命运动和宝善里爆炸返回 蒋翊武(1885——1913),湖南醴县人1905年在上海中国公学学习与杨卓霖创办《兢业旬报》,并入同盟会1909年入湖北新军1911年振武学社改组为文学社,被荐为社长继续与共进社合作,布置起义10月9日,武昌起义指挥机关遭到破坏,被迫出走10日武昌起义爆发,返回任军事顾问11月27日代黄兴任战时总司令袁世凯窃国后,调到北京,授高等军事顾问,又授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均拒不受1913年7月回湖南策动反袁,事败被捕10月于桂林就义1921年,孙中山驻跸桂林时,为之立碑,亲题“开国元勋蒋翊武先生就义处”。
返回蒋 翊 武 黎元洪(1861——1928),湖北黄陂人祖籍安徽宿松北洋水师学堂毕业应张之洞之招,随德国教官训练湖北新军,升至第二十一混成协统领1911年武昌起义后,被迫出任军政府鄂军大都督1912年被选为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副总统1914年任参政院议长袁世凯死后继任大总统,与国务总理段祺瑞发生府院之争,段祺瑞利用张勋将其驱走,后到天津闲居1922年直奉战争,直系取胜,复任总统次年被直系军阀驱走1928年病死于天津返回黎 元 洪 章炳麟(1869——1936),号太炎浙江余杭人《马关条约》签订后加入强学会1897年任《时务报》撰述戊戌政变后逃往台湾,后赴日本1900年剪辫绝清,立志革命1903年回上海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又为邹容《革命军》作序后“苏报案”发,被捕入狱1904年发起成立光复会1906年参加同盟会,任《民报》主编,与改良派论战1911年上海光复后回国,任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问宋教仁被刺后,参与讨袁,被袁禁锢1917年,参加护法军政府,任秘书长1924年脱离孙中山改组的国民党,在苏州以讲学为业晚年赞助抗日救国运动返回章 炳 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