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实验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
25页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实验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节日,又称“端阳节” “天中节” “龙舟节” “诗人节” “粽子节”等,从众多名称中就能感受到节日内涵的丰富与与节日勃发的活力具有千年历史的端午节,影响范围广范,虽然各地节日习俗各有侧重,但从总体上看,共性大于差异,并且在根本的季节感受、身体保健与伦理期待上基本一致端午节是中国人共同的节日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过端午不应仅是享受传统节日的温情,更应是传承与创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应该从建构与创新民族文化的角度,来认识端午节俗文化从节俗起源看,消灾避疫是端午时节的原始主题,端午传统节俗中的门口挂艾、艾蒿煎水洗浴、佩戴装有药草的香包等,成为流传最广泛、最持久的节俗这些避瘟保健的节俗有着实际的生活辅助意义,所以一度有人将端午节称为“卫生节”当代社会,端午节俗的这一原始主题,依然具有现实意义2003年“非典”肆虐的时候,端午节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当时那种情形下,这首民谣带给人们一种特别温馨的感觉。
民谣之所以温情、动人,因为它巧妙地传承了端午古老的避瘟保健的节俗涵意,符合了当时广大民众寻求精神慰籍的民俗心理人是文化动物,有自己的族群与特定的国家意识,人们不仅需要基本的物质层面的生存,也需要文化的延续屈原等爱国志士所代表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一直激荡在中华大地上六朝时期,楚地民众将追悼屈原纳入端午节俗之中,对端午食粽与飞舟竞渡的节俗进行新的诠释这种诠释并非空穴来风,它是民众历史情感的聚焦,是民众历史观念在节日习俗中的体现人们已不满足于此前对生活习俗的一般性解释,将节日习俗与历史人物的纪念并联起来端午节正是因为有追悼屈原的历史传说的加入,被赋予了历史和伦理的意义,这一平常的夏季节日在唐宋之后逐渐升华为一个全国性的民俗大节而屈原的故事,也正因为有了端午节的周期性的讲述,才会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今天,在端午节开展多种传统节俗活动,将文化传承融入民俗节日之中,让人们在端午这个特定的节日回归传统在与祖先的对话中,感受伟大爱国诗人人格的高尚,增强民族意识与文化的使命感,让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在现代生中延续更新端午节俗中对自然时气的避忌、历史先贤的崇敬,均体现出对于个体生命与群体精神的保护与养育,在端午这个盛大的夏季节日中,我们感受到了中国人特有的生命观念与家国情怀。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在今天,对端午节俗文化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认识,对于我们建构与创新民族文化有着重要意义B. 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过端午节更重要的是享受传统节日的温情,同时传承和创新民族传统文化C. 端午节被称为“卫生节”,因此有门口挂艾、艾水洗浴、佩戴药草香包等避瘟保健的节俗D. 屈原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一直激荡在中华大地上,这完全得益于端午节的周期性讲述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总体呈“总一分一总”“的结构,结尾段强调了盛大的端午节日中蕴含着生命观念和家国情怀B. 文中列举端午的多个名称,证明了端午节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且具有丰富内涵和生命的活力C. 文中以“非典”时期一首民谣的流传为例,论述了以消灾避疫为主题的端午节俗的现实意义D. 第⑤段按时间顺序回顾了追悼屈原逐渐被纳入端午节俗的过程,突出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端午节开展多种传统节俗活动,并将文化传承融入其中,可使端午在现代生活中更好地延续更新B. 现在过端午节,我们在享受传统节日带来的温情的同时,也应该承担起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
C. 出于文化延续的需求,人们在食粽与飞舟竞渡等端午节俗之外,加入了追悼屈原的历史传说D. 从避忌自然时气、崇敬历史先贤的端午节俗中可以感受到对于个体生命和群体精神的保护养育参考答案:1. A 2. B 3. C【1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应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B项,“过端午节更重要的是享受传统节日的温情,同时传承和创新民族传统文化”错误,第三段说的是“不应仅是享受传统节日的温情,更应是传承与创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选项把二者的轻重弄反了C项,“端午节被称为‘卫生节’,因此有门口挂艾、艾水洗浴、佩戴药草香包等避瘟保健的节俗”错误,选项因果关系倒置文章第四段说的是“端午传统节俗中的门口挂艾、艾蒿煎水洗浴、佩戴装有药草的香包等,成为流传最广泛、最持久的节俗这些避瘟保健的节俗有着实际的生活辅助意义,所以一度有人将端午节称为‘卫生节’”D项,“这完全得益于端午节的周期性讲述”错误,因为“端午节的周期性讲述”只是其中一个条件2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应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B项,“文中列举端午的多个名称,证明了端午节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推理错误,因为“列举端午的多个名称”并不能证明“端午节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3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概括文章内容、理解作者观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应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C项,“出于文化延续的需求……”错误,从文中来看,“文化延续”应该是结果不是动因原文说:端午节正是因为有追悼屈原的历史传说的加入,被赋予了历史和伦理的意义,这一平常的夏季节日在唐宋之后逐渐升华为一个全国性的民俗大节而屈原的故事,也正因为有了端午节的周期性的讲述,才会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流放出生命的精彩①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从深圳来到遥远的伊犁那里,曾是林则徐的流放地到伊犁的当天下午,穿过宽阔的伊犁河,我们来到这里的林则徐纪念馆,只见门前冷冷清清,没有一个前来参观的人走进展馆,里面仅一间约两百平方米的展室,室内布置简陋,文物不多,四壁的图片及说明也大多见过,远不如虎门的气派。
②家住深圳,我几乎每年都要去虎门那里的林则徐纪念馆与鸦片战争博物馆建在一起,规模庞大,展馆外还有林则徐销烟池和虎门炮台遗址每次去,总见到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故来伊犁前,对参观的事不太在意犹如看戏,高潮过了,后面的戏,则容易被忽略③然而,或许是身临其境的缘故,当我越过千山万水,从发达繁荣的广东,来到偏僻遥远的边疆伊犁,当我从林则徐任两广总督的辉煌之地,来到他被革官免职、惨遭发配的流放地,再看这曾经熟悉的图片和文物,再去体验和感受林则徐的风雨人生,尤其是流放伊犁这段经历,静观他辉煌之后的坎坷和“高潮之后的戏”,心中的震撼和感动,却是我在虎门所不曾有过的④林则徐是在近花甲之时,被流放到新疆伊犁的此时,他的仕途一落千丈,前途一片渺茫昔日的辉煌,已成过眼烟云,从声名赫赫的两广总督到被皇帝革官免职,从威震四海的英雄到发配边疆的“罪臣”因大功获重罪,真是千古奇冤!但更折磨人的是,处罚并非一步到位,而是“钝刀割肉”般地拖了一年半从1840年9月到1842年3月,林则徐先后被革职查办,以“四品卿衔”遣戍伊犁,改遣开封协助王鼎治水,最终被流放伊犁,整个过程历时一年半,前后跨三个年度,其结果,一次比一次严重,一次比一次伤心。
尤其是最后一次,林则徐治水立了大功,按惯例应可将功折罪,但道光皇帝仍将林则徐发配伊犁王鼎不平,向皇上当面苦谏,不成,便自杀,成为一时震惊朝野的“尸谏”事件,然而,道光帝依旧无动于衷林则徐身心俱损,国难当头、报国无门的绝望,加上治水劳累、戍途奔波,林则徐在西安大病两个多月,到1842年8月才从西安启程,踏上流放伊犁的漫漫戍途在流放伊犁三年多时间里,林则徐强忍身心的极度不适,拖着多病之躯,为新疆呕心沥血他亲历南疆库车、阿克苏、叶尔羌、吐鲁番等地勘察,行程两万多里,所到之处兴修水渠,后被称为“林公渠”,他还积极改进推广“坎儿井”,被当地人民称为“林公井”⑤“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面对厄运,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林则徐没有惊慌,没有绝望,他镇静坦然,慷慨悲歌这一著名诗句,正是林则徐以“罪臣”之身,在西安登程伊犁前,告别妻子家人所为⑥林则徐的精彩之处,不仅在于他能在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不仅在于他能在仕途通达、身居高位时,倾心尽力地为国效力;也不仅在于他广东禁烟、虎门销烟等的惊世之举还在于,或者说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即便在被革职流放的极端逆境中,即便在个人命运遭遇空前苦难和厄运时,人格与灵魂中依旧保持固有的那份伟大与高贵。
⑦虎门销烟,是中国近代史浓墨重彩的亮点,成为林则徐青史留名的标记但这并不足以体现林则徐人格和精神的全部精彩时势造英雄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除个人具备的英雄品质外,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时势环境的客观影响危难的时局,百姓的呼声,肩负的责任,把林则徐推上了历史的风口浪尖,给他创造了成为英雄的历史机遇而流放伊犁使林则徐远离了时势环境的客观影响,如何生存,如何作为,坚守什么,追求什么,更多地依赖于他个人主观的选择,更多地取决于个人的意志和品质,这对他的英雄人格和品质恰恰是个严峻的考验苦难和挫折是人生的标杆,往往更能测出一个人生命的高度和深度人在顺境中顺势而为容易,但要在逆境中坚守慎独难⑧人生如戏如果把林则徐的人生看作是一出戏的话,那戏的高潮,恰恰是他被流放伊犁的这段经历而以往的辉煌显赫,似乎都是为此所作的铺垫和积蓄就像瀑布,其精彩动人之处,并非上游河水的浩荡,也非中间断崖的陡峭,而是水到断崖处,那奋不顾身的纵身飞泻而此前的一切,似乎都是对那悲壮的一跃所作的铺垫,所制造的落差,所积蓄的能量!(选自《散文》,有改动)19.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A. 本文以参观林则徐纪念馆为线索,概括描写了林则徐坎坷的人生经历,赞美了林则徐忍辱负重、宠辱不惊的高尚情操,读来感人至深。
B. 文章第④段,作者描写林则徐被流放过程的艰辛曲折,是为了更充分地表现林则徐的风雨人生,衬托林则徐独特的人格魅力,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C. 说到林则徐,人们往往想到虎门,却很少人想到伊犁因为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铸造了林则徐一生辉煌,而伊犁则是林则徐人生的低谷和悲剧D. 第⑤⑥两段,作者通过分析林则徐的著名诗句,说明林则徐无论是仕途通达,还是身处逆境,都能镇定自若,充分展现了他的乐观豁达的性格E. 文章以交代作者的游踪开始,接着点明主旨,而后穿插林则徐的流放经历,最后以议论抒情作结,结构严谨,中心突出20. 文章以“流放出生命的精彩”为题,请结合全文概括,“精彩”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21. 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请分条列举参考答案:19. BC 20. ①林则徐在流放期间兴修水利,开荒屯田②林则徐在遭受流放的极端逆境中,仍旧保持着伟大而宝贵的英雄本色与人格魅力 21. ①虎门林则徐纪念馆与伊犁林则徐纪念馆的对比;②“我”参观虎门林则徐纪念馆与伊犁林则徐纪念馆的感受对比;③林则徐虎门销烟与被流放伊犁的的对比;④林则徐流放伊犁时的“选择”的对比;⑤林则徐和“一般流放者”的对比19.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