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二轮复习——魏晋南北朝.docx

6页
  • 卖家[上传人]:鲁**
  • 文档编号:396371642
  • 上传时间:2023-03-1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1.52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二轮复习——魏晋南北朝、隋唐考点一:魏晋政治1,发展概况: 政权更替频繁,国家大分裂 局部统一,出现民族融合,北方各族封建化 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九品中正制;士族制度形成2,魏晋政治的特点: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过渡时期 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士族门阀兴起考点二:魏晋经济1,发展概况: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北魏均田制的实行 最早农书《齐民要术》 白瓷出现和灌钢法 草市开始出现2,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北方战乱,南方稳定,人口南迁 南方潜力巨大,耕作技术进步 南方统治者重视保境安民考点三:魏晋思想文化1,发展概况: 佛道盛行,三教合一的趋势 士人群体的发展 书法进入到自觉阶段;绘画顾恺之 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石窟艺术2,魏晋思想文化繁盛的原因 民族融合,外来文化传入 政局动荡,避世心态的产生 社会动乱,宗教传播 士人群体的推动我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分散性以及南北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发展,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 北方少数民族内迁,激化了民族矛盾,加剧了分裂汉族统治者腐朽,缺乏完成统一决心考点四:隋唐政治制度1,发展概况: 三省六部制的发展与完善 科举制的发展与不断完善。

      唐代后期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节度使) 门下省负责对宰相和皇帝的谏议和封驳2,科举制在中国出现并发展的原因: 选官权收中央,加强集权,扩大统治基础 士族衰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维持 经济发展,庶族地主实力强大考点二:隋唐经济1,发展概况: 农业技术进步,曲辕犁发明 均田制,租庸调制后期实行两税法 白瓷成熟官营手工业从征役制到雇募制 大运河修通,沟通南北经济经济重心南移 开元通宝、柜坊、飞钱路上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对外贸易兴盛2,发展原因: 国家统一,政治清明 国家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大运河修通 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促进了商业发展考点三:隋唐思想文化科技1,发展概况: 道教、佛教发展,三教合一 诗歌繁盛 楷书、草书画圣吴道子 僧一行发明黄道游仪,测量子午线大衍历 雕版印刷术和火药发明火药唐末用于军事考点四:隋唐对外关系1,发展概况: 隋炀帝时曾远征高丽,攻打台湾 唐代陆上丝绸之路兴盛,与西域、中亚联系密切 唐代阿拉伯人移民中国形成回族唐代加强与西藏(吐蕃)联系,文成公主入藏 唐代来自新罗(朝鲜)的留学生最多 日本派大量遣唐使来中国学习 玄奘去天竺(印度)学习佛法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法1,《新唐书》论及昭宗(公元 888—904 年)说:“自古亡国,未必皆愚庸暴虐之君也。

      其祸乱之来有渐积, 及其大势已去,适丁斯时,故虽有智勇,有不能为者矣,可谓真不幸也,昭宗是已对材料理解正确 的是( )A. 昭宗愚庸暴虐导致唐政权的灭亡 B.唐朝气数已尽,昭宗也无力回天C.昭宗顺天应民,主张无为而治 D.昭宗不幸在于有智勇而用人失策2,从整个科举考试史的角度看,唐代的科举制尚处于早期和探索阶段多数的录取并不完全倚重考卷, 还要看平时的文字高下,考生的声名、影响、家世、地位等等;有时甚至完全不看考卷,未曾开考,名 次已定据此可知唐代的科举制度( )A. 考生的名望决定结果 B.继承了前代的遗风C.主要受制于士族门阀 D.未得到平民的认可3,唐代三省制确立后,先是三省长官各自在本署办公,武德年间于门下省设立“政事堂”使三省合署 办公,高宗时又将政事堂迁到中书省这说明唐代( )A.皇权专制体制得到不断强化 B.注重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性C.三省职权间的矛盾长期存在 D.尚书省的职权日益得到扩大4,东晋南朝时,贾弼之祖孙三代专精谱学弼之撰《十八州士族谱》,共七百多卷宋刘湛、齐王俭、 梁王僧孺也都有谱学专著谱学盛行反映了( )A. 士族用谱学挽救衰亡的命运 B. 士族注重本家族的谱系C.突破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 D.谱学是选官的重要依据5,据《新唐书•选举志》记载,开元十七年时,天下明经、进士及第每年不过百人,而两监(指长安、 洛阳的国子监)仅一二十人,而“流外入仕(即未被编入正式官职,但任满一定年限之后,经过考试合格, 授予官职)诸色人等”,则有两千人之多,又是明经、进士的二十倍。

      唐朝政府的这些做法( )A. 说明明经、进士是当时科举考试最重要的科目B. 标志着等级秩序森严的贵族政治趋于瓦解C. 客观上有利于封建政府吏治的状况的改善D. 表明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有浓厚的儒家特色6,隋、唐时代的皇帝常常要携宫廷到洛阳“就食”如682年关中地区饥荒,高宗让太子留守长安,自 己率宫廷到洛阳“就食”因为情况紧急,出行仓促,随从人员竟有半途饿死者这种现象( )A.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B.促使政府加强黄河下游管理C.推动政治中心东移 D.表明经济重心已经移到南方7,唐代大理寺是中央最高审判机关,刑部是中央司法行政机关,御史台是中央监察机关凡“国之大 狱”,即皇帝交办的重大案件或疑难案件,由以上三个机关各派官员进行会审,称为“三司推事对这 一设计理解正确的是( )A.体现司法制度的完善 B.实现了司法的公平公正C.反映司法分权的趋势 D.有利于君主对司法干预8,贞观年间的乡贡须先经过当地尊长和州县官批准,再由户部审阅,才送吏部考试,不是二百九十三 姓(国家登记管理的家族)的人,不得参与乡贡这一要求( )A.凸显察举制和科举制的优点 B.扩大了唐朝的统治基础C.说明唐代科举资格审查严格 D.在于控制科举的录取比例9,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 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

      这种“宰相一致原则”( )A.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 B.削弱了宰相的决策权C.旨在制约皇权的滥用 D.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性10,唐初,山东土族的政治特权虽已消失,但仍坚持在大族内部进行通婚高宗为此颁布“禁婚令”, 中宗时曾再次予以强调,而民间仍以“五姓婚姻为第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崇尚门第之风已然成俗 B.中央对地方行政力减弱C.皇室摒弃宗法血缘观念 D.政府的禁婚令违背律典11,唐代均田制规定,丁男与中男,每人受田一百亩唐初,唐太宗幸灵口(今陕西临潼县境),见“村 落逼侧(拥挤),问其受田,丁三十亩这一现象( )A.反映了唐初人多田少的客观事实 B.说明政府对土地买卖的放任C.奠定租庸调制推行的良好基础 D.促进了政府垦荒政策的实施12,魏晋时期寺庙庄园经济迅速发展,庄园里的依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 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 从事各种杂务,不准随意离开佛图户”的大量存在导致了( )A.政府赋役征发受到影响 B.生产耕作方式的改进C.农副业产品逐渐商品化 D.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13,钱穆《国史大纲》记载:“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 一最低之水平。

      下列有关该制度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促进了自然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社会稳定C.所分配之土地不准买卖,只准使用D.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14,在谈到中国古代某一制度时,《新全球史》提出:“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 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据此可 以推断出这一制度( )A.自曹魏开始实行至唐朝废止 B.从根本上阻止了土地兼并C.平均分配了全国土地 D.反映了封建国家与大地主之间的矛盾15,据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字,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45. 5%,以北则占到54. 5%; 而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已占59. 1%,以北则为40. 9%这一变化( )A.表明了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B.导致了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C.推动了对外贸易通道的变化 D.加剧了人地矛盾的尖锐程度16,唐代后期盐铁使刘晏推行新盐法,只在产盐区设置盐官,收购盐户所煮成的食盐,“粜(转卖)商人, 纵其所之”;在非产盐区设常平盐仓以调剂盐价这一改革( )A.取消了政府对盐政的监管 B.导致了商人任意抬高盐价C.形成了官商分利经营机制 D.增加了盐政机构行政成本17,均田制下授田并承担赋役的起始年龄逐渐从15岁调整到 18岁,还田除役的年龄逐渐从71 岁调整 到 56 岁,与此同时女性逐渐不负担赋役也不授予土地。

      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A.儒家思想的民本理念受到重视 B.垦荒使私有土地的范围缩小C. 土地占有不均衡的现象加重 D.农业的生产方式出现重大调整18,唐朝后期夜市不断发展繁荣,唐诗“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 纭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就描写了夜市的繁荣景象当时夜市的繁荣表明( )A.其对当时管理制度提出了挑战 B.江南地区成为中国经济重心C.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D.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19,唐以前的政治家和都城建筑的设计者,为了确保都城内部的安全,都主张采用封闭式的结构在唐 宋之际,都城制度发生重大的变化,就是从封闭式变成了开放式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中央集权和君权至上思想的弱化 B.领土疆域和城市人口的缩减C.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活跃 D.理学思想和土地兼并的盛行20,《唐律疏议•户婚律》规定:“诸应分田宅及财物者,兄弟均分此后宋元明清几代法律都承袭了 这一规定这一规定(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形成 B.反映了平等平均观念盛行C.导致土地经营日益细碎化 D.表明了古代法律不断健全21,南北朝时,盛行“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许多王侯贵族将宅地改建为佛寺。

      一些大寺院往往以塔 为中心,四周由堂、阁围成方形庭院的布局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反映出( )A•佛教盛行 B•三教合一 C•佛寺集中化 D•佛教世俗化22,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 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这表明( )A.佛教思想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B.宣扬“孝道”成为佛经主要内容C.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趋于合流D.佛教文化主动适应中国文化传统23,“缁衣之众,参半于平俗;黄服之徒,数过于正户所以国给为此不足,王用因之取乏材料反映 出南北朝时期( )A.佛教势力已对政权构成威胁 B•刑罚严酷社会矛盾尖锐C. 民族融合导致服饰丰富多彩 D.割据混战造成人口剧减24,三国时期,官学一蹶不振,家庭教育模式兴盛王租要求子孙“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诸葛亮也在《诫子书》中提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些家庭教育观,可以反映出当时( )A.儒家思想日益衰落 B. “贵儒”又“尊道”C.传统文化走向断裂 D.奉行三教并行政策25,唐代的佛教与道教都强调自己的师承与宗脉韩愈则强调儒家思想经历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至 孔孟的传递顺序,“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并宣称:“己之道,乃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

      韩愈这 祥做的目的是( )A.仿照佛道做法,追溯儒学源流 B.抬高孟子地位,宣扬格物穷理C.顺应三教合一,汲取佛道精髓 D.建立儒学道统,树立自身权威26,封禅大典是我国一种古老的礼仪,礼仪的执行者往往是封建帝王,但在唐高宗举行封禅泰山时,皇 后武则天随行并参与祭拜690 年,武则天做了皇帝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A.男尊女卑的社会风气彻底改变 B.武。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