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规划(2104-2022).docx

11页
  • 卖家[上传人]:1980****057
  • 文档编号:273677636
  • 上传时间:2022-04-0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7.16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规划(2104-2022) 附件 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规划 (2022-2022年) 2022年12月 前言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在服务农业生产、缓解水资源紧缺、防灾减灾、保护生态以及保障重大活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等发展战略,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022年、2022年和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连续提出“加强人工增雨(雪)作业示范区建设,科学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强化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设施和科技能力建设”、“加快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与能力建设”等要求2022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22〕44号,以下简称44号文件),要求加强对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统筹规划,加强能力建设2022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听取中国气象局工作汇报时指出,要继续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除做好人工影响天气队伍能力建设外,要大力提升人工影响天气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举办重大公共活动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特别是要搞好人工增雨,为农业抗旱夺丰收提供支撑。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更加凸显,防灾减灾形势更加严峻,农业、生态、环境、交通等行业对干旱、冰雹、雾霾、高温热浪等灾害的敏感性不断增强为贯彻落 i 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实现44号文件提出的发展目标,适应我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提高人工影响天气在防灾减灾、生态文明建设、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能力和效益,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气象局在认真总结《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规划(2022-2022年)》实施情况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规划(2022-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发展的行动纲领 《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征求了国家相关部门、各省(区、市)发展改革委和有关专家的意见《规划》在内容上体现了新时期人工影响天气发展的特点:一是确定了发展布局,包括区域布局、重点保障区布局、飞机和地面作业布局、试验示范基地布局;二是创新完善体制机制,特别是区域级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管理体制和指挥调度机制;三是明确了能力建设任务,重点加强飞机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增强科技支撑能力 《规划》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22-2022年)》、《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22-2022年)》和《气象发展规划(2022-2022年)》等发展规划进行了有效衔接,是指导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建设和地方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

      ii 目录 一、规划背景 (1) (一)人工影响天气发展现状 (1)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5) (三)加快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6) 二、目标和原则 (10) (一)指导思想 (10) (二)发展目标 (10) (三)基本原则 (11) 三、总体布局 (12) (一)区域布局 (12) (二)重点保障区布局 (23) (三)作业布局 (26) (四)试验示范基地布局 (39) 四、提升业务能力主要任务 (42) (一)加强飞机作业能力建设 (42) (二)加强作业飞机驻地专业保障设施和保障基地建设 (45) (三)提高地面作业装备现代化水平 (46) (四)增强科技支撑能力 (47) (五)提高决策指挥能力 (50) 五、完善体制机制 (51) (一)建立完善组织管理体制机制 (51) (二)建立完善业务运行机制 (53) (三)建立完善业务技术流程 (56) 六、环境影响评价 (58) (一)规划实施对环境的有利影响 (58) (二)规划实施对环境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59) (三)加强环境保护的措施 (60) 七、实施安排 (62) (一)项目分类 (62) (二)项目实施 (63) (三)效益分析 (66) 八、保障措施 (68) (一)加强组织领导 (68) (二)健全法规标准体系 (68) (三)建立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 (68) (四)完善安全监管体系 (69)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69) (六)完善投入机制 (70) 附图 (71) 图1.我国主要降水天气系统 (72) 图2.全国降水量分布图(1981-2022年) (73) 图3.全国干旱分布图 (74) 图4.全国年均冰雹日数分布图(1961-2022年) (75) 图5.全国粮食生产区分布图 (76) 图6.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示意图 (77) 图7.全国年均雾日分布图 (78) 图8.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区域布局示意图 (79) 图9.东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功能布局示意图 (80) 图10.西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功能布局示意图 (81) 图11.华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功能布局示意图 (82) 图12.中部区域人工影响天气功能布局示意图 (83) 图13.西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功能布局示意图 (84) 图14.东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功能布局示意图 (85) 图15.全国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管理工作体系框图 (86) 一、规划背景 (一)人工影响天气发展现状 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多年发展,我国人工影响天气已成为国家和地方共同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公益事业,其工作体系初步形成,基本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体系,技术和科技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作业规模居世界首位。

      人工影响天气在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重大活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效益,已成为各级政府加强防灾减灾、提高农业公共服务和水资源安全保障水平的重要举措 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中国气象局于2022年发布了第一个全国性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规划——《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规划(2022-2022年)》,极大地推动了全国人工影响天气科学发展2022年,人工增雨防雹工程纳入《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22-2022年)》2022年,云水资源利用工作首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在国家级规划的指导下,22个省(区、市)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2022年,我国第一个区域级示范工程——东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工程启动实施通过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前期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基本实现 一是体制机制逐步完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组织领导体系、政策法规标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安全生产管理进一步加强完善了国家人工影响天气协调会议制度,成员单位增加至20个,建立 了中国气象局、国务院办公厅、总参谋部共同召集和多部门联动机制2022年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会议,进一步部署全国人工影响天气重点工作,成立了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和东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中心,中国气象局联合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4省(区)人民政府出台了《东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管理试行办法》,初步建立国家-区域-省之间上下互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

      在国家级专项规划和投入的大力引导下,逐步形成东北、西北、华北、西南区域及豫鲁皖苏鄂和赣粤闽等跨省(区、市)联合作业的区域格局,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方式从过去的应急性、分割化向常态化、集约化转变,作业服务从单一的抗旱减灾向云水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拓展30个省(区、市)、318个市(地、盟)、1904个县(旗)政府成立了人工影响天气领导机构,28个省(区、市)、284个市(含市级行政单位)、1702个县(含县级行政单位)政府设立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机构,各地共落实人员编制3614名20个省(区、市)人大或政府颁布了地方性法规、规章,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的30个省(区、市)政府全部出台了44号文件实施意见 二是资金投入逐步加大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转移支付“人工影响天气补助资金”,加强支持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东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工程启动实施,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人工增雨一期工程建设完成并荣获国家优质投资项目奖,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规划继续将人工影响天气作为重要建设内容青海 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人工增雨工程获得批复立项2022年以来,国家共安排资金17.23亿元用于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其中作业和业务维持资金9.2亿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7.5亿元、科研资金5300万元。

      在中央投入的带动下,各地逐年加大对人工影响天气的投入力度,全国各地累计投入资金65.12亿元 三是业务科技快速发展目前,全国有30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黑龙江农垦等行业的357个市(含地级单位)、2359个县(含县级单位)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从业人员4.77万人现有人工增雨防雹高炮6761门、火箭发射架7632台、地面燃烧炉414台,使用飞机44架,建成标准化作业站点5471个2022年以来,共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32.8万次,其中飞机作业5481架次,累计发射火箭71.18万枚、炮弹535.49万发、各类焰弹烟条20余万发(根)新的探测设备和作业装备投入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建成投入运行的172部新一代天气雷达、334部局地天气监测和作业指挥雷达,基本覆盖各地作业站点,作业指挥系统基本建立加强云和降水的短时数值模拟试验,建立了适合当地云和降水特征的中小尺度数值模式,作业监测和科学指挥能力显著增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人工影响天气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揭示了环北京地区典型云系结构、云降水形成发展过程和空中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研制了混合云和暖云增雨、人工消雾作业技术及关键装备,研发了无人驾驶飞机人工增雨(雪)作业技术及装备。

      四是综合效益显著提升首先,人工影响天气在保障粮食安全 和防灾减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各地围绕粮食稳定增产需要,在关键农时、干旱农区加大人工增雨(雪)作业力度,有效增补农业亟需水源,减轻农业旱灾损失;根据农作物及瓜果、棉花、烤烟等经济作物种植情况,适时调整人工防雹作业布局,有效扩大防护面积,抓住有利天气条件,及时组织防雹作业,作业区内防雹减损效益明显,为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抗御2022年北方冬麦区大范围干旱、2022年西南地区干旱、2022年长江中下游春夏连旱中,河北、河南、四川、重庆、江西、广西、湖北、安徽等地及时开展应急抗旱跨区域联合增雨作业,效果明显其次,人工影响天气在保障生态安全和增加水资源方面效益显著在生态重点保护区以及天山、三江源、祁连山等主要河流、湖泊源头,各地连年组织实施人工增雨(雪)作业,有效增加了生态用水和湖泊蓄水青海三江源人工增雨工程2022年实施以来增加降水432亿立方米,草山草滩得到较好恢复,黄河源头“千湖景观”再度显现人工增加降水为甘肃石羊河流域生。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