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通地质学复习重点.docx
7页第一章绪论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地球,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地球形成与演化历史以及地球表层各种作用、 各种现象及其成因的学问.内容:1.地球的物质组成2.地球的结构和构造3地球的动力地质作用4地球的 形成和演化历史5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工程技术方法;研究特点:时间漫长,空间广阔,现象复杂,无法 再现.研究方法:搜集资料,调查研究,归纳分析,实验模拟验证,总结推导提出假说,反复验证和修正假说, 最终形成规律性和理论性的认识第二章地球1、 球粒陨石:由1-2mm直径的玻璃质小球粒所组成放射性同位素方法获得其形成时代为45亿年重力 异常:把地球作为一个均匀球体,以海平面为基准计算出来的各地重力值,称理论值,当实测重力值与理 论计算的重力值不一致时,称重力异常.地温梯度:单位深度里温度的变化量每深度增100m,增加的地 温值,一般地区为3°C/100m磁偏角:地磁北极与地理北极之间的夹角磁倾角:磁针的空间位置与水平 面之间夹角叫磁倾角.磁场强度:使磁针偏和倾的磁力大小的绝对值叫磁异常:当实测磁场与正常磁场不一致 时岩石圈:软流圈以上的部分,均为固态物质,具有较强的刚性2、 陨石的概念及其分类:天外星体的残骸称陨石,即流星超高速冲入地球大气层后未被烧尽,到达地表的 残骸.可分石陨石、铁陨石、石一铁陨石等。
3、 地磁场三要素:磁偏角、磁倾角、磁砀强度4、 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5、 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及其分界面:莫霍面以上的部分称为地壳,以下为地幔.古登堡面是具有高密度的固 体地幔与具有液体性质的外核之间的界面(核幔界面)康拉德面(此界面将地壳划分为上、下两个不同密 度的层圈,上部为花岗质上地壳,下部为玄武质下地壳上下地幔界面此界面将地幔分为上下两部分,分 别称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壳一-康拉德面一一下地壳-—莫霍面一一地幔-—岩石圈与软流圈界面-—软流圈上地幔一一上下地幔分界面一一下地幔-—古登堡面-—地核外核一一内外核过渡带一-内核-—6371km (地心)6、 地球表面形态特征:陆地地形(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洼地)、海底地形(大陆边缘,大洋盆 地,洋中脊)第三章地壳的物质组成1、 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相对平均重量的百分含量.矿物:地质作用过程中形成的自然资源和化合物同 质多象:化学成分相同、但质点的排列方式不同(结构不同)的现象类质同象:矿物结构中某种原子或 离子部分被它种原子或离子取代,但不破坏其晶体结构的现象晶体:矿物内部质点(原子、离子、分 子等)有规律的排列、具一定的结晶格子和一定的几何外形特征的固体称为晶体.如石英、石盐、方解石等。
非晶体:矿物内部质点不作有规律的排列、不具有结晶格子特征,而且几何外形不固定的固体称为非晶质 体结晶习性:在相同生长条件下形成的同种矿物,其单体总是趋向于某一特定的晶体形态,即各种晶 体都有自己的常见形态,我们称之为矿物的结晶习性晶面条纹:矿物晶体表面规则的细条纹.解理:指 结晶矿物在受外力打击后,沿一定的方向规则地裂开,形成光滑平面的性质断口 :若矿物受打击后沿 任意方向裂开所成的凹凸不平的断面称为断口岩浆岩:熔融状态的岩浆冷凝而形成的岩石侵入岩:岩浆 在地表以下不同深度的部位冷凝而成的岩石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凝而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或接 近地表的条件下由母岩(岩浆岩、变质岩和巳形成的沉积岩)风化剥蚀的产物经搬运、沉积和成岩作用形 成的岩石变质岩:指地壳中早先形成的岩石(包括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新岩石 岩石的结构:指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其组合方式.岩石的构造:是指岩石中不同矿 物集合体之间或矿物集合体与其他部分之间的排列、充填或组合方式主要是指矿物集合体的组合特征2、 矿物概念及其特征:1、矿物可以由一种单质元素组成2、由比较固定的化学成分组成。
3、绝大多数 具有一定的内部结构和构造,以及一定的外部形态4、矿物具有同质多象和类质同象现象.5、具有一定的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7、矿物一般多数为无机矿物,有机矿物很少.3、 常见矿物单体和集合体形态:单体:结晶习性(一向延长型,二向延展型,三向近等型)晶面条纹 集合体:粒状集合体、板状集合体、片状集合体、柱状集合体、放射状集合体、纤维状集合体、晶簇、结 核、分泌体、其他形状聚合体、块状集合体、土状聚合物4、 摩氏硬度计:1~10: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正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5、 岩浆岩的分类及各类代表岩石: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SiO2含量<45%45%-52%52% —65%>65%主要矿物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钙长石辉石角闪石中长石、碱性长石、角闪石黑云母钾长石、钠长 石、石英、黑 云母喷出U-I, 有斑状或隐晶质结构, 气孔、杏仁、流纹构 造金伯利岩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浅成U-I, 有斑状、细粒结构,块 状构造同上辉绿岩闪长玢岩花岗斑岩深成U-I, 有粗粒或似斑状结构, 块状构造橄榄岩辉长岩闪长岩H-R U-I U-J 花岗有第四章地质年代与地质作用1 地质年代: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及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距今的年龄.前者称相 对地质年代,后者称绝对地质年代。
地层层序律:地层形成时的状态时水平的或近于水平的,且二维延 展直至变薄、尖灭.先形成者伏于较下部位,后形成者覆于较上部位.简言之原始产出的地层具有下老上 新的规律生物层序律:生物的演变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一般来说,年代越老的 地层中所含生物越原始、越简单、越低级;年代越新的地层中所含生物越进步、越复杂、越高级.另一 方面,不同时期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类型的化石及其组合,而在相同时期且在相同地理环境下所形成的地 层含有相同的化石及其组合化石:埋藏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遗体或遗迹,称为化石标准化石:在地质 历史上延续时间短、数量多、分布广、特征显著的生物所形成的化石,为某一时代的地层所特有活化石: 从远古到现在一直存活的生物如银杏、珊瑚等2 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古生物学方法;地层学方法;构造地质学方法3 地质作用的分类及其相互关系:根据地质作用的动力来源可将其划分为:(1) 外动力地质作用:由地球以外的能源引起如太阳能和宇宙空间能,其中太阳的幅射能起主要作用;(2) 内动力地质作用:由地球内部的能源引起,热能、重力能、旋转能相互关系:内力地质作用形成了地表的高低起伏,而外力地质作用又破坏了内力地质作用形成的这种地形 和产物一高处遭受剥蚀,低处接受沉积,重塑地表形态。
第五章构造运动1构造运动:指由内动力引起岩石圈的岩石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又称地壳运动地质构造:构造运动引 起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发生变形、变位留下的形迹背斜:指岩层向上拱弯,形成中心部位岩层的时代老, 外侧岩层时代新的褶皱向斜:指岩层向下凹曲,形成中心部位岩层的时代新,外侧岩层时代老的褶皱节 理:指岩层、岩体中的一种破裂,但破裂面两侧的岩块没有发生显著的位移断层:岩层或岩体受力破碎后, 沿破裂面两侧岩块发生了显著的位移,这种断裂叫断层.整合接触:指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一致,时代是连续 沉积的平行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时代不连续,即两套地层之间有地层缺失角度不整合:指上下两套地层 不连续而有沉积间断,且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基本不一致反映发生过一次显著的水平运动 岩层产状三要素:走向、倾向、倾角3 褶皱的类型:按照轴面的产状可分为:(1)直立褶皱(2)斜歪褶皱(3)倒转褶皱(4)平卧褶皱按枢纽的产状可分为:(1)水平褶皱:枢纽水平;(2)倾伏褶皱:枢纽倾斜;4 断层要素:断层面:断裂两侧的岩块沿之滑动的破裂面断盘:断层面两侧的岩块断距:断层面两侧岩块相对5 断层类型: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6 板块的边界类型:分离型板块边界:两板块沿边界相背运动,如大洋中脊和大陆裂谷;汇聚型板块边界:两板块沿边界作相向运动;平错型板块边界:边界两侧板块相互滑动,如转换断层;第六章地震1。
地震: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或认为因素引起地球表层快速震动的现象震源:岩石圈内发 生震动的地方.震中:震源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震源深度:震源到震中的垂直距离震中距:地面上受地震影 响的任何一点到震中的距离震源距:地面上受地震影响的任何一点到震源的距离地震烈度:地震对地 面及建筑物的破坏程度等震线:地表裂度相等的点的连线地震震级:地震能量的量度 地震的成因分类成因分类:根据成因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及诱发地震 全球地震带的空间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一印度尼西亚地震带、洋脊地震带、大陆裂谷地震活动带第七章岩浆作用1. 岩浆,岩浆分异作用,同化作用,混染作用岩浆:形成于地下深处,以硅酸盐为主,富含挥发组分的一种高温熔融物质岩浆分异作用:岩浆在向上运移 和冷却过程中,由于重力作用或物理、化学条件的影响,使成分比较均一的岩浆分异为几种成分不同的岩 浆,并进而冷凝而成为各种不同的岩浆岩,这种过程就称为岩浆分异作用.同化作用:岩浆利用较高的温度局 部熔化周围岩石,或者以其较高的流体压力冲破围岩的阻挡而向上侵位,使围岩破碎并落入岩浆体内,使其 逐渐趋向于变成岩浆体的一部分这种作用可称为同化作用。
混染作用:与此同时,由于岩浆不断熔化各 种围岩的结果,岩浆本身的成分也发生了 “混染”这种作用就称之为混染作用岩石熔融的条件:高温、低压、有水介入3 火山喷发类型:(按喷发途径):熔透式火山喷发、裂隙式火山喷发、中心式火山喷发4 火山喷发物质气态喷出物:主要为水蒸气,其次为CO2、N2、SO2、CO、H2、F2、S2、Cl2液态喷出物:火山的液态喷出物就是熔融状态的熔岩固态喷出物:火山的固态喷出物称为火山碎屑物5 侵入岩常见产状:岩盘(盖)、岩盆、岩床、岩墙、岩鞍6 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侵入接触又称热接触;沉积接触又称冷接触;断层接触7 鲍文反应序列:分离结晶作用的总趋势是:越到晚期,岩浆越向富硅、富碱的方向演化高温一低温(超基性岩一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橄榄石一辉石一角闪石黑云母钾长石+白云母+石英 >富钙(钙长石)-富钠(钠长石) "第八章变质作用1. 变质作用:指原岩基本上在固态下,主要由内动力的作用使其变成另一种新岩石的过程重结晶作用: 指岩石在固态状态下,同一种矿物经过有限的颗粒溶解、组分迁移,然后又重新结晶成较粗大颗粒的作用, 在这一过程中矿物成分不发生变化.交代作用:指化学活动性强的流体与固体岩石之间发生物质置换与交换 作用,产生新矿物,岩石总体化学成分发生变化。
变质分异作用:成分均匀的原岩,在岩石总体化学成分不 变的前提下,经变质作用后发生矿物组分不均匀分布2. 变质作用方式变质作用,重结晶作用,交代作用,变质分异作用,构造变形作用3. 变质作用的主要类型区域变质作用、接触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气一液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第九章风化作用1. 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在原地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 变化而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球状风化:节理包围的碎块,在化学风化(水溶液)、物理风化(温度变 化)下,棱角消失,圆化成球状;以化学风化为主残积物:岩石经过长期风化作用后,形成一些在地表 条件稳定的产物,(多为铁、铝的氧化物)残留原地土壤:岩石经过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之后, 再经过生物风化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