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观性概念厉程分析研究论文 .doc
13页客观性概念厉程分析研究论文客观性概念厉程分析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客观性逻辑实证主义科学知识社会学后SSK 科学实戏论文摘要:客观性概念是科学哲学领域的核心概念随着科学哲学的发展,客观性的含义也不断发生变化:逻拜实证主义主张反映论的客观性,科学知识社会学(SSK)将客观性归结为社会利益,后 SSK(Post-SSK)则将客观性定位于科学实践之中与前两者相比,实践客观性具有更大的合理性客观性(objectivity)一词具有多层的含义,它有时会被用于表示某一类陈述即科学主张的性质,这时它会被称作“客观真理性”;有时会被用于表示人们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所应遵循的程序和步骤,这时它被称作“客观程序”;有时,它也会用以指称合格的研究者所应具备的精神面貌,这时它被称作“客观态度”海伦·朗基诺将客观性区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与真理和科学理论的所指特征相关,也就是科学实在论的问题”,另一层面是指某种“研究类型”菲利普·基彻也将客观性的讨论主题区分为真理问题和辩护问题客观性有这么多的含义,我们也就可以在多种意义上来使用“客观性”的概念,如在“真实的实在”的意义上,在经验事实的意义上,在科学理论的意义上,在能够抹去人类情感特征和社会因素的意义上,以及在 SSK 所谓的权力与利益的维度上,诸如此类。
因此,有必要对历史上的几种代表性观点进行厘清,以便于人们对客观性概念的把握一、逻辑实证主义:反映论意义上的客观性逻辑实证主义的工作,主要在其自己所划定的“辩护的逻辑”的范围内展开,其核心问题是“科学知识的有效性问题,或者说,是使科学知识得到证实的可能性和尝试……”,实质上也就是科学知识对其研究对象即自然实在的反映性问题正是在此意义上,逻辑实证主义认为, “客观性是指科学知识对自然的反映,·····一种客观的真理假说比其竞争对手获得了更有力地证明支持,即更准确、更接近自然真理 ”具体而言,其客观性概念有以下几个层次:科学知识的客观性这是逻辑实证主义客观性概念的核心正如罗蒂所说, “那些希望协同性以客观性为根据的人(我们称其为实在论者),不得不把真理解释为与实在相符于是他们必须建立一种形而上学,这种形而上学将考虑信念与客体之间的特殊关系,而客体会使真信念与假信念区别开来这种镜式哲学,实际上就是一种符合论的真理观,即真理或客观性的根基存在于外在的事实或实在,进而,其标准也就在于两者之间的契合程度2)科学方法的客观性 “存在着说明信念真伪的方法,这些方法是自然存在的,而不是局部适用的 ”囚这些方法表现为某种认识论的规则或者标准, “借助于在知识生产中把科学家的双手绑在他们身后,这些标准和规则便可以保证科学的客观性。
“这种方法论意义上的客观性更多地被称作方法论的理性主义3)科学进步的客观性传统观点认为科学是一种进步性的、累积性的事业,进步的标准在于后继理论比先行理论包含了更多的经验内容,并且能在更广的范围内与自然实在相符,更加逼近真理简单而言,这种客观性标准承认了独立于认识和评价主体的客观知识的存在,是一种符合论、反映论的客观性在当代哲学中的延续 “对自然的反映”,这是科学知识的一个最终目标,也是其客观性的一个核心标准二、科学知识社会学:“第一人称”的科学然而,随着后实证科学哲学的发展,特别是库恩的范式理论提出以后,人们逐渐认识到科学并不全然是由外在的自然或实在来决定,研究者的主体性因素更是渗透其中范式理论打开了科学哲学的社会学转向的大门,成为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直接理论来源这种新兴的研究旨趣与传统的“基础主义”完全对立,主张对科学进行文化与社会学的考察他们自称为相对主义, “对我而言”, “对你们而言”,这些都仿佛成为了其相对主义的修饰语其基本观点就是,由于参照系的不同,思想和实践方式的不同以及生活形式的不同,在这些不同的参照系之间、不同的思想和实践方式以及不同的生活形式之间,不存在客观的中立的判断方法,存在的仅仅是利益与权力的争斗;如果超出了共同体的范围,任何结论都不能宣称其具有有效性。
因而, “并没有什么东西是正确的,我们都是在表达我们个人或者我们文化的观点”所有的客观性宣称都是“第一人称的表白”具体而言:首先,将知识等同于信念强纲领的核心原则是公正性和对称性公正性原则实际上是把虚假的或不合理的信念重新拉回到了人们的认识领域之中,取得与真实的或合理的信念并置的地位;而对称性则又把两者从认识论中抽离出来,将关注点投向了造成这种信念的偶然的社会成因布鲁尔有时也把对称性称为“对称”假设(“symmetry”postulate)或“等值”假设(“equivalence”postulate)在解释等值假设时,布鲁尔巧妙地回避了矛盾律的问题;按照他的解释, “同一些原因类型应当既可以说明真实的信念,也可以说明虚假的信念”,这并不是说,我们的信念是同等程度的真实或同等程度的虚假,而是说, “所有信念,就它们可信性的原因而言,都是彼此平等的”, “无论真假与否,它们的可信性的事实都同样被看作是有问题的”,因此, “所有信念的影响,无一例外地都需要经验研究,并且必须通过找出其可信性特有的、特殊的原因来加以说明这样,问题就发生转变了,即,由为什么科学能够提供更准确的描述,转变为人们为什么会相信科学能够提供更准确的描述。
这样,认识论的问题便被规避了,问题从认识论进人了社会学其次,如果知识等同于信念,那么其可信性的原因何在呢?SSK 将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的分析框架扩展到了对科学知识的分析上,其使用的基本的研究方法是案例研究例如,在经过对引力波的详细考察之后,科林斯注意到了一个现象:如果科学家想要得到合理的实验结果,他就必须使用正确的实验仪器,但是,什么是正确的实验仪器呢,这仍然需要由好的实验结果来判定;如此循环不已,陷人了一个怪圈,这就是”实验者的回归”(experimenters’’’’regress)但事实上,在任何一项现实的科学研究中,这种结果并未出现,也就是说,存在着“实验者的回归”的终结机制科林斯将这种终结机制归结为“核心群”的磋商,而这种磋商背后体现的就是权力和利益这正好契合了 SSK 所强调的利益概念当然,科林斯采用的是一种经验分析的方法,而SSK 理论的创始人之一布鲁尔则通过对有限论的分析,对此给出了理论上的说明布鲁尔认为,任何规则和术语的使用都是开放性终结(open 一 ended)的,即规则和术语的未来使用是不确定的,而其结束机制就在于利益;“规则解释的社会学的重要性在于,它认为规则是由共享利益所维持的实践,……它可能表现为先前的学科成就与公认的实践,或范式这样的特殊利益”“在原则上,规则的每一次使用都是可以通过谈判来解决的,而只有根据遵从着自己的倾向与利益,这种谈判才是可理解的”。
简单而言,客观性仅仅是社会利益的一种代表至此,SSK 从认识论相对主义(知识无真假)最终走到了社会学相对主义(知识都是相对于社会因素而言的)在他们看来,传统的客观性并不存在,科学仅仅是一种偶然的、历史的文化,一种生活形式,一场并没有任何接近真理特权的游戏科学也就成为了正如内格尔所戏称的“第一人称”的科学三、后 SSK:实践客观性在 SSK 各学派的发展如日中天之时,学术界出现了一些更为理性的声音他们主张对科学进行一种彻底的经验研究,反对在科学之外预设一个实体,科学成为科学仅仅在于其自身,因此,他们主张用操作性语言代替表征性语言,用作为实践的科学代替作为知识的科学,从而对科学采取更为公正的态度这样,科学的客观性问题也就转变为了实践的客观性间题这些理论被统称为后 SSK后SSK 有三个比较成熟的流派:皮克林的冲撞理论,拉图尔和卡伦的行动者网络理论,林奇的常人方法论在此,我们以皮克林的冲撞理论为例来介绍后 SSK 的客观性概念在采取彻底经验主义的描述进路的基础之上,皮克林的实践客观性概念有两个特点:(1)“瞬时突现性”,其基本含义就是“一种在实践中发生着的纯粹的偶然”皮克林所构想的是一幅不可预期的图景,在其中,我们对下一刻即将发生什么毫不知悉,也不能从当下引申出任何能够决定未来文化扩展轨迹的线索。
因此,我们只能在冲撞式的实践中,去发现下一个被捕获的物质力量是如何被建造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捕获只是一种偶然的发生 “纯粹的偶然性构成性地融人我们所理解和把握的冲撞模式中,并且这种构成性融人完全可以解释将要发生的事情这就是……力量的舞蹈,阻抗与适应的辩证运动在力量的舞蹈的过程中实现这种冲撞模式无休止地重复自身,阻抗与适应的力量持续地、不可预期地在其中实现2)后人类主义特征, “客观性是从后人类主义的去中心化过程中瞬时突现出来的产物的一种特性”皮克林认为,就 SSK 而言,其最大的成就就是将“科学中的人类力量主题化”,将人类与社会的维度置于科学研究过程的首要位置于是,传统所认为的科学“对自然的表征只能理解为它是人类力量的某种构成”皮克林将这种“视人类主体为活动的中心”的观点称为人类主义而他所采取的是一种“后人类主义”、 “后二元论”的立场,其手段与目标之一就是“人类主体的去中心化”冲撞使得人类力量与非人类力量在同一时间出现,并且以不同的方式相互交织、相互界定因此,对实践的这种操作性语言描述, “瓦解了人类主义者与反人类主义者之间截然分明的界限,进而转向后人类主义者的空间”, “世界以我们建造世界的方式建造我们”。
也就是说,在物质世界和人类世界之间并不存在一个明显的分界,物质力量和人类力量相互影响,彼此之间是一种双向建构的关系因此,各种力量都是内在于科学的,并不存在一个绝对的根本的致因机制同时,在皮克林那里,科学的实践客观性是一个同时具有相对性、历史性和开放性的概念说其具有相对性,是因为实践中的科学同样具有不可通约性,它们或相对于文化(皮克林)或相对于行动者网络(拉图尔)而存在;说其具有历史性,是因为客观性并不是一个静态的反映概念或者规定概念,而是对具有时间性的科学实践的一种历史性描述;说其具有开放性,是因为其历史性并不总是针对过去的,它同样针对将来,科学实践在未来是开放性终结的简单而言,实践客观性就是指,科学实践永远处于人类力量与物质力量的交织之中,其未来发展是偶然的、瞬时突现的,而且这种偶然性并不能为人们所预测,其发展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四、三种客观性概念的比较分析为了论述的条理性,在此,我们先对逻辑实证主义和 SSK 的客观性概念进行比较,然后再就三种客观性概念的异同进行阐述简单而言,逻辑实证主义的客观性是自然实在论基础之上的符合论,其目的就是将科学发现过程中的一切非理性因素消解在认识论之中,其结果就成为了一种“没有认识主体的认识论,;SSK 在社会实在论的基础之上,将科学视为利益的建构,其目的就是用社会学消解认识论,结果就成为了一种“没有认识客体的社会学”。
然而,逻辑实证主义与 SSK 虽然在观点上两极相反,但它们却拥有同样的理论预设,即它们都采取了一种绝对主义的分析思路公务员之家首先,从本体论角度看本体论的绝对主义主张每一类事物都有唯一不变的普遍本质在逻辑实证主义和SSK 那里,他们都自觉或不自觉的假定了一个外在的绝对实体的存在前者虽然反对形而上学命题,但如果不承认一个外在世界的存在,其客观性概念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对后者而言,它虽然反对将客观性归为科学的自然属性,但却为之寻找了另外一个绝对的根基—社会(利益)社会同样是一个外在的实体正如布鲁尔所说, “存在于‘知识’之外的东西,比知识更加伟大的东西,使知识得以存在的东西,就是社会本身其次,从方法论角度而言方法论的绝对主义认为只有一类方法具有揭示事物普遍本质的奇效在逻辑实证主义那里,就是规定一套“认识论的标准或规则”,以“保证科学的客观性”;然而,他们却在什么样的“标准或规则”能承担这一重任的问题上争论不休,从而陷人了深深的“方法论恐惧”之中SSK,无论从其理论界定还是案例研究的实践来看,也都将社会学方法绝对化,认为只要将科学放在社会学的显微镜之下就能发现隐藏在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