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ti笔译 名词解释 百科常识.doc
10页周立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师,天子所师法;傅,傅相天子;保,保安天子于 德义 ” ) 秦(1)丞相,最高行政长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负责对文武百官的管理 (2)太尉, 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 3)御史大夫,执掌全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 负责监察百官的, 西汉 初承秦制,设置三公后置大司马,以取代太尉 “汉哀帝元寿二年,置太傅,位 在三公上; 平帝元始元年置太师、太保,太师位在太傅上,太保次太傅 东汉西汉末至东汉初,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至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省 大司马,又置太尉,而与司徒、司空为三公汉制,三公府分部九卿,太尉所部太常、卫 尉、光禄三卿汉献帝建安十三年,省三公官,置丞相 三国三国时期: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将太师、太傅、太保特称三师,以正其名 晋晋以相国、丞相与八公为诸公官后魏以太师、太傅、太保谓之三师,大司马、大将军 谓之二大,太尉、司徒、司空谓之三公 ”历宋、齐、梁、陈、后魏、北齐,并为三公,置 府僚 隋唐置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正一品 唐代分为中书省,门下,尚书省职责分别 为决策,审议,执行 宋北宋,承唐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至宋徽宗,依 三代旧制,改三公为太师、太傅、太保,罢司徒、司空、太尉 元 元中期人已渐渐不再称它们为三公,而以三公指代前朝一般称为“上公” 、 “三师”的另 外三个更高的荣誉头衔——太师、太傅、太保 至此,后世历代皆以太师、太傅、太保为 三公在明仁宗之后,三公皆为虚衔 宋初四大类书初四大类书《《太平御览》 、 《册府元龟》 、 《太平广记》 、 《文苑英华》 唐代四大类书《北堂书钞》 、 《艺文类聚》 、 《初学记》 、 《白氏六帖》四部类书 中国古代四大类书:《太平御览》 、 《文苑英华》 、 《册府元龟》 、 《全唐文》 建安七子建安七子 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 刘桢 “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 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期七 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录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这七人大体上 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七 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 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才有了安定、富贵的生活。
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己, 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故尔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 邺中,又号“邺中七子” 竹林七贤竹林七贤 中国三国魏 7 位名士的合称,成名年代较“建安七子”晚一些包括:魏正始年间(240- 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7 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修 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7 人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态度不同于建安 七子,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 在政治上,嵇康、阮籍、刘伶对司 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因此被杀山涛、王戎等则是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高官, 成为司马氏政权的心腹在文章创作上,以阮籍、嵇康为代表阮籍的《咏怀》诗 82 首, 多以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隐晦曲折地揭露最高统治集团的罪恶,讽刺虚伪的礼法之 士,表现了诗人在政治恐怖下的苦闷情绪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 ,以老庄崇尚自然的论点 ,说明自己的本性不堪出仕,公开表明了自己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态度,文章颇 负盛名其他如阮籍的《大人先生传》 ,刘伶的《酒德颂》 ,向秀的《思旧赋》等,也是可 读的作品 《隋书·经籍志》著录山涛有集 5 卷,已佚。
凌濛初凌濛初(1580 年-1644 年) ,字玄房,号初成,亦名凌波,一字遐厈(àn),别号即空观主 人汉族,明代浙江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织里镇晟舍)人,明代文学家、小说家和雕版 印书家其著作《初刻拍案惊奇》与《二刻拍案惊奇》与冯梦龙所著《古今小说》 (喻世明 言)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合称“三言两拍”是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代表 上联典指“三苏”既是散文家,又长于诗词父子三词客指苏轼一家眉山三苏祠,三苏即 苏洵、苏轼、苏辙下联千古文章四大家千古文章四大家是指:韩,柳,欧,苏 (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北 宋欧阳修、苏轼) 四史四史,其实就是前四史,分别是《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和《三国志》 ,属于二十四正 史中的前四部,是中国历史上的史学巨著 古时候, “五花八门五花八门””指: 金菊花——比喻卖茶的女人;木棉花——比喻上街为人治病的郎中;水仙花——比喻酒 楼上的歌女;火棘花——比喻玩杂耍的人;土中花——比喻挑夫;一门巾——算命占卦之 人;二门皮——卖草药的人;三门彩——变戏法的人;四门挂——江湖卖艺人;五门平— —说书评弹者;六门团——街头卖唱的人;七门调——搭篷扎纸的人;八门聊——高台唱 戏的人。
“五花八门”有时候也解释为古代战术中的阵势:“五花”是五行阵;“八门” 则是“八门阵”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战略家都懂得使用这种五行阵五行系指金、木、水、 火、土古人认为,构成各种物质的种种元素即是五行加之五行又代表红、黄、蓝、白、 黑五种色素,它们混合在一起还可变成多种颜色,能够使人眼花缭乱 八门阵也称八卦 阵,这个阵势,原来是按照八卦的次第列为阵势的 但是,八八可变成六十四卦,常使 对方军队陷入迷离莫测之中相传,春秋时期的孙武、孙膑最早运用八门阵后来三国时 期的诸葛亮又将八门阵改变成为“八阵图” 七情六欲七情六欲:《礼记礼运》指:喜、怒、哀、惧、爱、恶、欲;儒家的“七情”指的是:喜、 怒、忧、惧、爱、憎、欲;中医理论中的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 东汉哲人高诱对六欲作的注释:生、死、耳、目、口、鼻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 望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 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 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但佛家的《大智度论》的说法与此相去甚远,认为六欲 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
古乐的十二调古乐的十二调古代乐律学名词,是古代的定音方法即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 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律制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 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三分损益法三分损益法 是取一根用来定音的竹管,长为 81 单位,定为“宫音”的音高然后,我们将其长去掉三 分之一,也就是将 81 乘上 2/3,就得到 54 单位,定为“征音” 将征音的竹管长度增加原 来的三分之一,即将 54 乘上 4/3,得到 72 单位,定为“商音” 再去掉三分之一(三分损) , 72 乘 2/3,得 48 单位,为“羽音” 再增加三分之一(三分益) ,48 乘 4/3,得 64 单位, 为“角音” 而这宫、商、角、征、羽五种音高,就称为中国的五音 中国音乐中用 来定音律的“三分损益法” ,与古希腊“毕氏学派”中的“五度相生律”的方法相同 古时候,我国把一日分为“十二时” 这十二时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 (yú)中、日中、日昳(dié) 、晡(bū)时、日入、黄昏、人定这“十二时” ,大致上把 一昼夜二十四小时进行了等分每一“时”相当于现代计时的两个小时。
中国十大古典喜剧中国十大古典喜剧《救风尘》(元)关汉卿 《墙头马上》(元)白朴 《西厢记》(元)王实甫 《李逵负荆》(元)康进之 《看钱奴》(元)郑廷玉 《幽闺记》(元)施惠 《中山狼》(明)康海 《玉簪记》(明)高濂 《绿牡丹》(明)吴炳 《风筝误》(清)李渔 莎士比亚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 (英:Hamlet)、 《奥赛罗》 (英:Othello)、 《李尔王》 (英:King Lear) 、 《麦克白》 (英:Macbeth) 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 、 《威 尼斯商人》 、 《第十二夜》 、 《皆大欢喜》 (《As you like it》 ) 历史剧:《亨利四世》 、 《亨利 五世》 、 《理查二世》等还写过 154 首十四行诗,二首长诗本·琼生称他为“时代的灵 魂” ,马克思称他和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虽然莎士比亚只用 英文写作,但他却是世界著名作家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其剧作也在许 多国家上演1616 年 4 月 23 日病逝莎士比亚和意大利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 家和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先躯者伽利略同一年出生。
七政:七政: 1. 春、秋、冬、夏、天文、地理、人道 2. 兵法指人、正、辞、巧、火、 水、兵为七政 3. 古人把金木水火土五星加上日月合起来称为七政或七曜 祥瑞四灵是指什么祥瑞四灵是指什么 中国古代将麒麟、凤凰、乌龟和龙称为“四灵”,都是祥瑞的标志南宋诗坛四大家:杨万里、陆游、范成大、尤袤 四大四大”系列知识集合系列知识集合中国四大河流(1)长江(2)黄河(3)黑龙江(4)珠江 中国四大高原(1)青藏高原(2)内蒙古高原 3)黄土高原(4)云贵高原 中国四大盆地(1)塔里木盆地(2)准格尔盆地(3)柴达木盆地(4)四川盆地 中国四大岛屿(1)台湾岛(2)海南岛(3)崇明岛(4)舟山岛 中国四大沙漠(1)塔克拉玛干沙漠(2)古尔班通古特沙漠(3)巴丹吉林沙漠(4)腾格 里沙漠 中国四大醉石(1)黄山李白醉石(2)九江陶渊明醉石(3)湖北苏东坡醉石(4)福建戚 继光醉石 中国四大佛山(1)浙江省普陀山(2)安徽九华山(3)四川峨眉山(4)山西五台山 中国四大道山(1)湖北武当山(2)四川鹤鸣山(3)江西龙虎山(4)安徽齐云山 中国四大名亭(1)安徽滁县醉翁亭(2)北京陶然亭(3)湖南长沙爱晚亭(4)杭州西湖 湖心亭 中国四大石窟(1)甘肃敦煌莫高窟(2)山西大同云冈石窟(3)河南洛阳龙门石窟(4) 甘肃天水麦积石窟 中国四大佛教圣地(1)五台山……文殊菩萨圣地(2)泗洲普光王寺……僧伽大圣圣地 (3)终南山……三阶教圣地(4)凤翔法门寺……佛骨圣地 中国四大名塔(1)河南登封嵩岳寺塔(2)山西应县释迦塔(3)云南省大理县千寻塔 (4)山西洪洞飞虹塔 中国四大名楼(1)湖北黄鹤楼(2)湖南岳阳楼(3)江西南昌滕王阁(4)山东蓬莱的蓬 莱阁 中国四大古桥(1)河北赵县的“安济桥” (2)福建泉州的“洛阳桥” (3)苏州的“宝带桥” (4)陕西西安的“灞桥” 中国四大景观(1)长江三峡(2)云南石林(3)桂林山水(4)吉林雾松 中国四大名园(1)北京颐和园(2)承德避暑山庄(3)苏州拙政园(4)扬州个园 中国四大古城(1)陕西西安城(2)湖北荆州城(3)山西平遥城(4)辽宁兴城 中国四大古镇(1)广东佛山镇(2)河南朱仙镇(3)江西景德镇(4)湖北汉口镇 中国四大名刹(1)浙江天台国清寺(2)湖北当阳玉泉寺(3)江苏南京栖霞寺(4)山东从长清灵岩寺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1)造纸术(2)活字印刷术(3)火药(4)指南针 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1)京杭大运河(2)四川都江堰(3)广西灵渠(4)新疆坎儿井 中国四大碑林(1)陕西西安碑林(2)山东曲阜碑林(3)台湾高雄南门碑林(4)四川西 昌碑林 中国四大避暑名山(1)安徽黄山 2)江西庐山(3)福建武夷山(4)湖南张家界 中国民间四大传说(1)孟姜女哭倒长城(2)牛郎织女(3)白蛇与许仙(4)梁山伯与祝 英台 中国四大古典名著(1) 《水浒传》……施耐庵(元末明初)2) 《三国演义》……罗贯中 (元末明初) (3) 《红楼梦》 )……曹雪芹、高鹗(清朝) (4) 《西游记》……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