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体研究》课程教学大纲.docx
7页《新媒体研究》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信息课程代码(COURSE CODE)322B1036课程名称(COURSE TITLE)新媒体研究课程性质(COURSECHARACTER)专业必修课学分(CREDIT)3周数(WEEKS)16学时(CONTACT HOURS)48先修课程(PRE-COURSE)《传播学概论》、《新闻学概论》、《现代广告 学》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适用专业广告学课程简介:《新媒体研究》是广告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该课程是一门研究新媒体开展现 状、新媒体类型及其各自传播形态的课程该课程通过结合网络传播理论,对涌现出来的博客、威客、微博、等新新媒体 传播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让学生对当前媒体传播领域的动态开展形成直观和感性 的认识,并系统掌握网络与新媒体传播实务方面的基础知识;熟悉网络与新媒体的运行 及传播规律,掌握网络与新媒体新闻的采写编等基础知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新媒体传播技术的介绍,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和熟悉新媒体 传播技术的运用和操作,为将来从事相关的媒体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1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巩固新闻传播理论、网络与新媒体传播理论知识、传播学基 础原理等广告学专业相关基础理论知识;2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够系统掌握网络与新媒体传播实务方面的基础知识,熟悉网络与新媒 体的运行及传播规律,掌握网络与新媒体新闻的采写编等基础知识;3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问题分析的能力,在掌握网络与新媒体传播理论基础知 识的基础上,能够根据现有的社会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4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团队协作合作的能力,能够根据团队的分工安排在团队 合作中配合团队的进度和要求完成团队的任务和目标;5,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网络与新媒体新闻与专题筹划的能力,具备在当前媒介融合开展背景下网络与新媒体新闻、专题采写与筹划的能力。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毕业要求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 目标1课程 目标2课程 目标3课程 目标4课程 目标5毕业 要求1毕业要求指标点1.1毕业要求指标点L2毕业要求指标点L 3毕业要求指标点L4M毕业 要求2毕业要求指标点2.1MMMM毕业要求指标点2. 2毕业要求指标点2. 3毕业要求指标点2.4毕业 要求3毕业要求指标点3.1毕业要求指标点3. 2HH毕业要求指标点3. 3毕业要求指标点3.4毕业 要求4毕业要求指标点4.1毕业要求指标点4. 2毕业要求指标点4. 3MMM毕业要求指标点4. 4MHH毕业要求指标点4. 5190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191知识单元对应课程 目标知识点预期学习成效实现环节学时1.信息社会与新媒体1, 21 .媒体与社会2 .国际互联网与信息社会3 .新媒体1 .了解媒体与社会开展的互动关系2 . 了解什么是新媒体?新媒体的传播特征3 .了解国际互联网的开展历程课堂教学理论4学 时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新媒体、信息社会;主要内容包括:通过对新媒体和信息社会的认识和理解,让学生体会到新媒体课程学习中科 学精神和探索精神所产生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创新精神的重要价值与作用。
2.新媒体的技术平台1, 21 .数字语言和媒介形 态变革2 .数字新媒体技术3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 开展1 .了解新媒体技术的开展现状2 .了解新媒体技术的运用3 .熟悉未来新一代媒介技术的开展1 .课堂教学2 .课后作业理论4学 时课程思政兀素:尚和合、讲辩证;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媒介形态变革;主要内容包括:通过对媒介形态变革的学习与分析,让学生体会到尚和合这一思想精华和时代价 值,同时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讲辩证对于媒介形态变革的重要性3.新媒体的特征1, 31 .新媒体的传播特征2 .新媒体的产业特征3 .新媒体的舆论特征4 .新媒体的文化特征1. 了解新媒体的传播特征2. 能够根据案例分析新媒体的舆论特征3. 了解新媒体的产业及文化特征课堂教学理论 4学时课程思政元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新媒体的文化特征;主要内容包括:通过对新媒体文化特征的学习,引入关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等思想精 华和时代价值,让学生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4.新媒体的 分类1, 31 .自媒体新媒体2 .工具新媒体3 .知识新媒体4 .移动新媒体1 .掌握自媒体的传播特征2 . 了解工具新媒体的技术特征3 . 了解知识新媒体的类型4 .掌握移动新媒体的类型及传播特征课堂教学理论3学 时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新媒体分类;主要内容包括:通过学习和分析新媒体的种类,让学生体会到媒体从业者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引 导学生深刻理解创新精神对于学习新媒体分类的重要价值与作用。
5.网络媒体1, 31 .网络与网络媒体2 .网络媒体的特点3 .网络促成新的政民 关系4 .网络媒体的写作1 . 了解网络作为新闻媒体的开展历程2 .能够结合案例分析网络媒体的特点3 .能够结合案例分析网络对于民主政 治的影响4 .掌握网路媒体消息、标题的写作课堂教学理论4学 时课程思政元素:中国力量、中华文化软实力;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网络促成新的政民关系;主要内容包括:通过对网络促成新的政民关系的分析与探讨,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文化软 实力所产生的中国力量,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网络受众的实际需求6.移动媒体1, 31 .报2 .智能3 .平板电脑4 .数字化阅读工具1 了解报的开展历程及传播特点2 . 了解智能及平板电脑的历史变 迁3 .能够结合案例分析数字化阅读工具 的利弊课堂教学理论3学时课程思政兀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移动媒体的种类;主要内容包括:通过学习和分析移动媒体的种类,让学生体会到媒体从业者的科学精神和探索 精神,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创新精神对于学习新媒体分类的重要价值与作用7.博客、微博 与1, 31 .博客的兴起与开展2 .博客的传播学意义1 . 了解博客的开展历程2 .掌握博客的传播特征及带来的影响1.课堂教学2.课后作业理论3学1921933.微博与3 . 了解微博的特征以及与博客的异同4 .了解的开展历程及其传播特征时课程思政元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微博与;主要内容包括:通过对微博与的分析,引入能够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实例,让学生 提高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等价值修养,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
8.播客1, 31 .播客及其传播方式2 .播客的传播学意义3 .播客的盈利模式1 .了解播客的含义及其传播特点2 . 了解播客与网络直播的异同3 .了解播客的盈利模式课堂教学理论 3学时课程思政元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播客;主要内容包括:通过对播客的学习与分析,引入能够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实例,让学生提高个 人的爱国、敬业、诚信等价值修养,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9.社交媒体1, 3, 41 .社交媒体的概念及 其特点2 .社交媒体的功能3 . SNS国内知名社交 媒体1 . 了解社交媒体的类型及其传播特点2 .能够结合案例分析社交媒体的利弊3 .能够结合案例分析社交媒体的经营 环境1 .课堂教学2 .课内外实践:各个小组针对某一个虚拟社区进行SWOT 经营环境的分析,制作成PPT进行汇报理论8学 时课程思政元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社交媒体;主要内容包括:通过对社交媒体的学习分析,引入能够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实例,让学生 提高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等价值修养,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
10.媒体融合1, 3, 51 .媒体融合概述2 .媒体融合的变迁3 .新媒体与媒体融合1. 了解媒体融合的开展历程2. 了解媒体融合对于当下媒体格局带 来的影响3. 能够结合案例分析媒体融合的利弊课堂教学理论4学 时课程思政元素:尚和合、讲辩证;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媒体融合;主要内容包括:通过对媒体融合的学习与分析,让学生体会到尚和合这一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同时 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讲辩证对于媒体融合学习的重要作用与价值11.新媒体的受众1, 31 .新媒体受众的特点2 .新媒体受众的变化3 .新媒体受众与媒介 的互动关系1 . 了解新媒体受众的类型2 .了解新媒体受众与传统受众的不同3 .能够结合案例分析新媒体受众对于 当下媒介新闻生产的影响课堂教学理论 4学时课程思政元素:中国力量、中华文化软实力;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新媒体受众;主要内容包括:通过对新媒体受众的分析与探讨,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文化软实力所产生的中国力量,引导学生深 刻理解新媒体受众的心理状态和实际需求12.新媒体的效果控制1, 31 .网络行动及其负面 效果2 .网络新媒体舆论的 两面性3 .网络舆论应对的国 际惯例1 . 了解网络负面行动的类型2 .能够结合案例分析网络舆论的利弊3 .能够结合案例分析网络舆论管理的措施课堂教学理论 4学时课程思政元素: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网络舆论应对的国际惯例;主要内容包括:通过对网络舆论应对的国际惯例的学习与探讨,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民 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同时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民族强大对于网络舆论引导的重要作用。
备注1)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学生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资料、 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等等2)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本课程关于课程思政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与平时成绩考核挂钩,考查学生课堂表现情况、课 后相关读书笔记或体会等194、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如知识单元对应课程目标考核方式成绩评定1.信息社会与新媒体1, 2提交新媒体案 例分析报告1 份;课程成绩包括2个局部,分 别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具体 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1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 20%,共。
